徐春紅
陶行知指出:“可以寓教于娛樂,那兒童又是多么的高興?。 薄吧罱逃巧钏?,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堅守生活的價值本位,源于生活并歸于生活。而就幼兒教育來講,應該以幼兒為主體,以游戲為媒介,以生活為指摘,靈活開展幼兒教學,在實現(xiàn)“快樂教育”的同時,推動幼兒全面發(fā)展。對此,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結合筆者多年幼兒教學實踐,重點探討了如何在生活與游戲的碰撞中點亮幼兒快樂學習,旨在推動幼兒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提升。
一、幼兒生活化游戲的實施價值
幼兒生活化游戲教學符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論要求,形成了對這一理論的實踐補充,因此其實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并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游戲是實現(xiàn)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生活元素與游戲元素的有機整合,能夠讓幼兒在玩鬧中加深對世界、對自然、對社會的認知,并巧妙融入德智體美勞的教育,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fā)展。
另一方面,生活化游戲教學的重點是要以生活經驗和人生智慧為根本依托設計游戲,將對幼兒幼兒的行為培養(yǎng)、思想教育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游戲參與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強化規(guī)則意識、合作意識,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習慣。
此外,生活化游戲教學以游戲的形式,通過多元的、開放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在玩鬧中學習,在玩鬧中升華,有利于豐富幼兒正面情感的體驗,促進養(yǎng)成教育的實現(xiàn)。
二、幼兒生活化游戲的實施原則
要想達到幼兒生活化游戲教學的預期效果,就必須在深入把握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堅持整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原則展開教學設計與實施,具體如下:
(一)整合性
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說生活中的素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只要貼近幼兒生活,立足幼兒實際,才能提高幼兒的興趣度和接受度。但生活中的素材基本都是碎片化存在的,要想發(fā)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就必須加強整合。因此,在在幼兒生活化游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通過游戲活動,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元素進行深度整合,讓幼兒在快樂游戲中進行快樂學習。例如,在進行方位概念教學時,教師可結合實際內容編排一個“按口令做做反動作”的游戲,這樣既能夠提高幼兒學習效率,又能夠提高幼兒反應能力。
(二)開放性
陶行知明確提出了社會即學校的概念,簡單來講,就是要將社會視為一所學校,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積極引領學生走進社會、走進自然,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學習,并豐富和拓展學生的認知經驗。因此,在幼兒生活化游戲教學實施中,教師應該將整個社會都當作學校,既要在教師內開展具體教學活動,又要帶領幼兒在社會、自然中體驗生活,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的、多元的生活化游戲空間。例如,在進行“秋天的畫報”主題活動時,教師可組織幼兒到大自然中切實感受秋天的顏色、氣味與魅力,在開放的學習空間內豐富幼兒體驗,強化幼兒感知。
(三)實踐性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論的核心就是“做中學”,強調讓幼兒在親自實踐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最終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真正實現(xiàn)學以致用。而生活化游戲教學的根本訴求也是要培養(yǎng)幼兒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確保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實踐,讓幼兒在自主探究與自覺積累中實現(xiàn)綜合發(fā)展。尤其是幼兒因自身年齡和思維限制,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會潛意識地用自己的直接經驗,所以在幼兒生活化游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通過實踐性游戲幫助幼兒親自獲取經驗和真知。例如,在進行“認識圖形”教學時,教師可通過積木游戲引導幼兒認識不同的圖形。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幼兒游戲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提高幼兒的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幼兒生活化游戲的實施要點
在明確幼兒生活化游戲與生活即教育理論內在邏輯,以及把握幼兒生活化游戲實施價值與原則的基礎上,教師應從環(huán)境、規(guī)則和內容三方面入手進行科學實施,以確保其在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中的優(yōu)勢發(fā)揮,具體如下:
(一)環(huán)境建構
正如上文所述,生活即教育理論強調教師要將社會視為學校,不應該將教學活動局限于教室之內,而是要帶領幼兒走進自然,體驗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采取有效措施,為幼兒創(chuàng)設生活化游戲活動環(huán)境空間,讓幼兒在真實情景中完成快樂學習。例如,教師可結合實際,為幼兒創(chuàng)設超市、餐廳等游戲體驗區(qū),引導幼兒利用已有生活經驗開展游戲,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幼兒參與興趣,而且能夠增進師生多維互動。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會刻意為幼兒投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游戲材料,如用織布制成的包子、面包、常見廢舊材料、廚房用半成品材料等,這些生活性較強的材料具有非常強的親和性,能夠有效激發(fā)幼兒的參與興趣。在筆者組織開展的“我的小餐廳”主題游戲中,幼兒會結合生活經驗或制作包子、或制作餃子,并與其他幼兒進行分享。這樣一來,幼兒在快樂游戲中,既豐富了生活經驗,又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
(二)規(guī)則設定
陶行知在強調生活即教育的同時,也強調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要充分發(fā)揮教育的內在作用和社會作用,促進學生身體、智慧和品德的優(yōu)化與提高,尤其是要加強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yǎng)。而要想實現(xiàn)生活化游戲的高效開展,就必須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而規(guī)則的設定則要有幼兒參與的影子,這樣才能確保其高效執(zhí)行。但由于幼兒自我控制能力較低,在真正進行游戲時,很容易將實現(xiàn)約定好的規(guī)則統(tǒng)統(tǒng)忘掉。所以,教師要創(chuàng)設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生活化游戲規(guī)則,在無形中培養(yǎng)幼兒規(guī)則意識。例如,教師可通過開展角色游戲,讓幼兒深入了解不同角色的職責義務,如到別人家做客一定要先敲門;購買東西必須要給人錢;坐公交時一定要禮讓老人,等等。若是個別幼兒在游戲中沒有遵守這些“規(guī)則”,其他幼兒可以進行及時提醒,這樣一來,幼兒不僅會全面掌握各種社會角色的權利義務,而且會明確游戲規(guī)則的重要價值,并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準則。
(三)內容生成
陶行知明確指出,創(chuàng)造教育就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運用環(huán)境的影響,以培養(yǎng)、加強、發(fā)揮這創(chuàng)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于民族與人類”。也就是說,在幼兒游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加強生活化內容的生成性創(chuàng)造,使游戲內容更加貼合幼兒實際,以增強生活化游戲的實效性,并借此激活幼兒創(chuàng)造思維,促進幼兒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與提升。例如,在季節(jié)交替時,幼兒很容易因天氣變化而引發(fā)感冒,對此,教師可適時開展“天冷了要怎么辦”的主題活動,但若是采取以往純粹的理論灌輸式模式,很難引起幼兒的有效關注,無法取得預期良好效果。所以,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以微視頻的形式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并引導幼兒進行情景表演,幫助幼兒拓展視野,豐富經驗。這樣一來,就增強了主題活動的游戲性,加深了生活與游戲的整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幼兒了解為何會感冒、感冒之后要如何做等生活常識。通過生活化游戲的創(chuàng)設生成,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游戲元素,在游戲活動中滲透生活元素,能夠有效調動幼兒活動參與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總而言之,在幼兒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把握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內涵,并以其為指導靈活開展幼兒生活化游戲活動,從環(huán)境、規(guī)則和內容三方面入手,積極構建幼兒生活化游戲教學的常態(tài)化運行體系,在深化幼兒教學改革的基礎上,促進幼兒的全面綜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