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所謂“自學能力”,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xiàn)自主性發(fā)展。教師的科學指導是前提條件和主導,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徑;實現(xiàn)自主性發(fā)展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本質要求。
一、課前預習指導,養(yǎng)成自學習慣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W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預習是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有效手段。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解決自己基本的一些問題,提出一些不理解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師可以精講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小學階段的孩子好奇心比較重,對于未知的知識常有強烈的好奇。而老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就應巧妙利用他們的這種好奇心布置預習作業(yè),引起他們對課內知識的自學興趣。比如,在教授5Bunit7Chinesefestivals時,老師可以在課前詢問學生關于中國節(jié)日的習俗,主要做些什么事,吃些什么東西等。由于中國節(jié)日比較多,而且現(xiàn)在的孩子整天抱著電腦,對于節(jié)日本身了解比較少,學生很可能對這些節(jié)日并不熟悉。當他們回答不出老師的問題時,自然就會激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從而在課前認真做好資料收集工作,自發(fā)完成預習作業(yè)。
二、小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的途徑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自學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培養(yǎng)形成的。培養(yǎng)跨世界的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摿Φ男滦腿瞬?,不僅要傳授他們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學習。這也是一個人是否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先決條件。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m這就表明了興趣對學習的意義。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產生很強的注意力,才能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反之,沒有任何興趣,強迫學生學習,就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因此,興趣有待于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老師的指導。有了興趣,才談得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學習興趣有著激發(fā)、指向、開闊、強化和支配等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誘導、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躍的課堂氣氛是誘發(fā)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基礎。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擺在主體位置上,學生通過讀書自己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并非教師包辦代替給予現(xiàn)成答案,而是充分讓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答案。這樣學生由原來的合書聽講,被動學習改變?yōu)橛懻撎骄浚鲃訉W習,積極性高,興趣濃厚。
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由于小學生興趣的穩(wěn)定性,持久性較差,要注意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競賽活動。如:圍繞學生自學習慣的養(yǎng)成,開展自學課外活動;圍繞學生質疑問難能力培養(yǎng),開展“智慧星”活動;圍繞計算能力培養(yǎng),開展“口算競賽”和“百題無錯”競賽活動等。
(二)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英語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不是說教師就可以撒手不管了,讓學生自己去學。而是要教師真正去發(fā)揮教師“導”的作用。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會學”。教師進行學法指導時首先要弄清學法指導的內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實怎樣指導。并且教師要結合實際提供可以操作、能夠運用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學法”到“仿法”最后能“創(chuàng)法”。注意學生的學法遷移,從簡單到復雜,從課中到課外,使得課內獲得的學法成為課后自學的有效法則。教師只有這樣教學,學生才會由對知識的被動轉變接受轉變?yōu)閷χR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學能力。
指導學生讀書。讀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前提,也是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學生開始對讀數(shù)學書感到不習慣,在教學中我首先針對教學內容,設計編制自學提綱,讓學生根據(jù)提綱去讀書去思考。接著對學生讀書的方法加以指導,要求學生做到“四動”,即動眼細看,對課本內容、每句話、每個演變過程、每個圖形都要通過細看,抓住關鍵詞語,抓住重點語句并劃上相應的記號;動口默讀,對于文字敘述較多的內容要仔細讀,達到理解其含義的目的;動筆演算,對于教材中結論的形成、公式的推導、計算過程的演變,要求學生邊看書,邊動筆試算,弄清來龍去脈,動腦思考,對教材每一內容多問幾個為什么,探究解決的辦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指導學生預習。預習是學習新知的基礎,是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搞好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從“預習內容”、“知識要點”、“內容提要”、“作業(yè)練習”、“疑難問題”等欄目做好自學筆記,教師每周進行檢查評比,一年來全班51名學生中有90%的學生初步養(yǎng)成了自學習慣,有72.5%的學生超前預習2--3個單元內容。還可讓查找資料,了解課文背景。應該說,現(xiàn)行的教材大部分學生是容易理解的,但有些確離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很遠,或者知識性很強。因此,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時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
指導學生探究。探究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關鍵,也是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讀書、預習過程中,要真正理解掌握知識,就必須要去探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教學中,首先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入手,激勵學生勇于實踐、勇于探究,其次是從探究的方法上加以指導,主要是遷移法:就是讓學生學會用已掌握的有關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用已學會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最后讓學生組織討論。學生自己學習了課文,到底學到什么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教師的點撥、指導當然是主要的,可學生的層次、水平是不相同。如果先讓學生進行討論,互相啟發(fā),那么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這樣的效果顯然要比直接從老師那里得到要好得多。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地學習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全面完成教學任務的必由之路。我們英語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策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