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醫(yī)學專業(yè)的特殊性,醫(yī)學留學生的漢語課無論是課堂上的參與度,還是課下的復習時間,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筆者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從合理分配教學任務、利用在線工具、組織語伴活動等方面,在課上課下多方面進行改革,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醫(yī)學留學生;漢語;教學
近年來,來華學習醫(yī)學的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由于醫(yī)學專業(yè)的特殊性,大部分醫(yī)學留學生的漢語課,無法像語言生一樣實現小班制、高頻率。筆者所在的學校,常常是五十個學生一起在階梯教室上大課,很不利于語言課程的互動性和參與性特點;課堂外,留學生有著繁重的醫(yī)學學習任務,而且是全英語授課,每周2-3次的漢語教學頻率,對于外語初學者是遠遠不夠的?,F實的情況是,漢語教師每次上課都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復習,影響了教學進度,學習成效有限,也削弱了學生的漢語學習成就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熱情。
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各種改革與嘗試,總結出以下幾點想法,拋磚引玉,希望引起更多學者和專家的關注與探討。
1、分階段、有側重地完成醫(yī)學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任務
醫(yī)學留學生學習漢語任務非常繁重,不僅要滿足在中國生活的需要,還要通過HSK四級考試,并且為臨床實習做好語言準備。根據不同階段的要求,對漢語課型和課時分配做相應調整,循序漸進,完成HSK考核任務,為臨床實習做好準備。另一方面,由于課時限制,一般只有一門綜合課,所以我們要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教學內容和語言技能的側重。根據醫(yī)學留學生的需求和漢語本身的特點,從聽說入手,再到讀寫跟上,遵循日常漢語——日常漢語&醫(yī)學基礎漢語——日常漢語&基礎醫(yī)學漢語&HSK輔導——HSK輔導&醫(yī)學漢語的進階思路。
第一階段,從最實用的日常漢語入手,側重聽說,較為密集地安排漢語課,通過高頻率快節(jié)奏的學習,短期內幫助學生從零起點開始,迅速提高日常會話能力,保持學習的熱情,積累成就感。第二階段,在聽說技能先行的基礎上,適時地把讀寫技能帶進來。醫(yī)學留學生無論是參加HSK四級考試,還是醫(yī)院實習,對閱讀的需求都遠遠高于寫字,所以筆者覺得在可以側重于閱讀,適當降低對漢字書寫的要求,減輕學生的壓力。當留學生有了常用的語法結構基礎,可以引入醫(yī)學基礎漢語,既是對漢語基礎語法的復習,也是為后期臨床醫(yī)學漢語的學習進行前期準備。第三階段,通用漢語進入到較高階段的學習,教學內容可以傾向于HSK的輔導,完成考證的任務。第四階段,完成了HSK的考試,通用漢語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開始專業(yè)漢語的學習,既是對漢語知識的復習,又可以對前期學過的醫(yī)學知識通過轉換語言機制的方式進行復習,為進入臨床實習做好準備。這幾個階段具體如何銜接,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安排,也應該參考留學生的整體培養(yǎng)方案。
2、順應時代變化,積極利用科技新手段提高課堂參與度和課外各項活動完成的質量
作為語言教學,黑板、PPT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媒介,學生開口說話、動筆寫字也是必要的漢語學習手段,不過學生人數較多的課堂,就很難實現人人開口,而要求學生隨堂寫字也比較費時,大部分學生會流露出畏難情緒,影響課堂節(jié)奏,不宜經常實施。
科技的發(fā)展,為突破大班教學的局限性提供了便利,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也可以是很好的教學工具。
學習語言的初期,朗讀和背誦都是非常必要的學習手段,課堂上無法實現人人開口,那么可以要求學生把朗誦和背誦的作業(yè)發(fā)送到微信群里,增加壓力來提高學生口語作業(yè)完成的質量,既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監(jiān)督,也有利于教師檢查。還有聽說練習,不僅要有課堂上的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還要把課堂延伸到現實的生活中去,食堂、商店、校園的各個角落,都是最鮮活的課堂,這些真實的語言實踐過程,也一樣可以要求學生用手機錄制視頻并上傳。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讓學生在醫(yī)院的真實環(huán)境下進行語言實踐,從簡單到復雜,從生活到專業(yè),讓學生每個學期都有機會在醫(yī)院環(huán)境里對本學期學到的漢語知識進行實踐、獲得評估,保持著與專業(yè)的關聯性,培養(yǎng)成就感,增強學習興趣。當然,為了保障語言實踐的有效性,還需要做一些其他方面的規(guī)范,比如提前列出重點句型,將視頻作業(yè)納入到課程評估體系中等等。
不僅僅是口語,漢字教學也可以利用手機有所創(chuàng)新?,F在越來越多的HSK考點可以實現在線考試,寫作部分可以用打字來完成,減輕默寫漢字的壓力,受到很多學生的歡迎,我們的教學是否也要有相應的調整。筆者就經常讓學生在微信群中隨堂造句,當我們學習了一個新的詞語或句型,經過簡單的例句學習和師生之間的口頭操練之后,要求所有學生馬上拿出手機在微信群里發(fā)送自己造的新句子,一兩分鐘之內,學生的造句鋪滿了手機界面,老師直接針對某些句子進行相應的修改。這種方式既豐富了教學手段,又有效提高了參與程度,兼顧了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學生,而且讓他們看到更多更貼近他們自身的例句,效果非常好,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當然,任何一種教學手段都有利弊之分,雖然默寫漢字的要求可以降低,但是漢字書寫練習是一種重要的漢語學習手段,可以有效提高閱讀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實際情況,交替運用各種手段,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3、開展語伴活動,把有限的課堂時間在課外進行延伸
課堂人數比較多,課堂互動的效果有限,可以用語言伙伴的形式來彌補大班教學的不足,在課下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每個留學生能夠開口說話。語伴活動在語言生群體中已經比較普遍了,尤其是在有國際漢語教學專業(yè)中國學生的高校。但是筆者發(fā)現在醫(yī)學留學生中有語伴的情況非常少,很多學生到畢業(yè)的時候甚至連一個中國朋友都沒有。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留學生都希望有一位語伴,但是苦于沒有途徑去結識中國朋友。而另一方面,很多中國學生也有強烈的意愿可以交外國朋友,進行英語練習。基于雙方的需求,我們可以組織互惠互利的語伴互助活動。
首先,對于擔任語伴的中國學生,尤其是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中國學生,要有簡單的培訓和定期的指導與交流,包括基本的語言交際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由漢語老師來組織,也可以邀請漢語教師志愿者。其次,漢語教師要經常性地提供語言操練的提綱,讓中國語伴明了留學生最近所學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幫助留學生進行語言操練。第三,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和激勵機制,是推動語伴活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障。筆者在實踐過程中就發(fā)現,醫(yī)學學生學業(yè)任務繁重,加上其他原因,有的語伴組合在一開始的熱情過后很容易進入倦怠期,時下非常流行的打卡就是一種有效的監(jiān)督方式,每次見面都拍一張合照在微信群里打卡,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在學期末的時候根據打卡情況進行全勤、最佳組合之類的評優(yōu)評先加以激勵。
醫(yī)學留學生是來華學習漢語人群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不僅要學習漢語,還要學習醫(yī)學,漢語學習可以說貫穿著整個學習過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改革更加關注學習者本身,更加注重過程,通過對漢語教學課上課下多方面的改革,希望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蘇葉:《醫(yī)學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的調查和分析——以溫州醫(yī)科大學為例》,《溫州醫(yī)科大學學報》,2018年第7期;
[2]任賀君:《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對語伴活動的需求調查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屆碩士論文;
[3]吳雯婷、張曉煥:《留學生漢語學習語伴模式現狀調查——以江蘇大學為例》,《文教資料》2019年第4期。
基金項目:
本文是溫州醫(y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18年度留學生課堂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18gjjyxy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