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綺清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上的教育已經(jīng)不是大家唯一關注的了,對于在學生德育上的培養(yǎng),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何能夠培養(yǎng)好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在現(xiàn)代教育中已經(jīng)占據(jù)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而在這一方面上,我們就更加需要去轉變班主任的德育理念,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生活和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我們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中實施激勵策略。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激勵策略
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養(yǎng)成期一般就是在小學,并且義務制教育規(guī)定小學教育是六年,這是在學生的學習階段里面最長的一個階段,這是因為小學是學生的各方面形成是最重要的階段,這就對班主任有很大的要求,小學生的心理都還處于比較脆弱的階段,所以,最好應該采用激勵的方式,如何能夠使用激勵策略讓德育的實效更好呢?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開展與生活相關的德育激勵
抽象性的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太復雜了一些,所以班主任應該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去引導學生,讓教育更加生活化,實際地去糾正學生的行為。比如說,我們應該在學生成績取得一些進步的時候,適當?shù)亟o予學生一些鼓勵,這樣可以讓學生變得更加的自信;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為學生作出正確的動作示范;教師還可以在學生回答錯問題的時候,教師也不應該直接馬上就對學生進行指責,而是應該耐心地指導,讓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鼓勵學生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還可以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安排一些和德育相關的內容,比如學生幫助家長做家務等等,班主任還應該及時和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德育計劃。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幫助學生矯正錯誤,真正地達到德育的目的。
二、實施與學生心連心的激勵策略
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應該只是光在乎學生的行為方面的矯正,更應該的是需要與學生建立在感情和心靈上的溝通,這樣可以讓學生真心地從內心上獲得認同感,加強學生的自信心。班主任可以在班上開展一些有趣的班級活動,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煩惱,再在班上進行正確的引導,其實可以起到對大部分的學生同時進行教育,可以大大地提高德育的效率,班主任在學生訴說的時候,應該要認真地傾聽,這樣可以讓學生對班主任產(chǎn)生一種信賴感,會積極地主動找到班主任訴說,班主任就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到學生的心理,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問題,達到學生養(yǎng)成良好品德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地進行德育教育
學生與學生之間并不是完全一樣的,他們的差異性使學生在道德品德上也有不小的差距,所以班主任不能完全只用一種方式去對待學生,應該先了解學生的各種情況,對于德育行為能力比較好的學生,班主任可以為這部分的學生制定一些比較難一點的任務;對于教育行為能力比較難的學生,班主任可以制定一些難度系數(shù)較少的任務,讓他們去完成,并且應該給予一樣的鼓勵和獎勵,這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能夠從心底里獲得一種認同感,這對于學生的信心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段。
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從行為上規(guī)范自己
班主任的作用只是一部分而已,不可能是一直都有老師來糾正學生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教育好學生,讓他們學會自己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自律才是我們教育學生的德育目的。從班主任提醒學生規(guī)范行為,再到學生之間互相糾正行為,最后到學生自我糾正,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讓學生能夠自己學會去辨認行為的對錯,并且自我糾正,并且對于學生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以及改正錯誤地行為進行嘉獎,這樣才會讓學生加強對正確行為的印象,提高學生的自律能力。
五、德育激勵教育掌握適度原則
雖然我們應該采用多鼓勵學生的行為,但是也不能夠沒有限度地鼓勵學生,這或許不僅不能夠達到我們的德育目的,還會讓學生變成驕縱的性格,這并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更多的應該是激勵為主,嚴厲為輔,如果說學生犯了錯誤,我們首先采用激勵去引導學生進行錯誤改正,但是如果效果不佳,或者學生不配合,畢竟小學生對于自己的行為控制相對缺失,還有對于班主任所說的話理解上也會存在認知的偏差,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采用嚴格一些的手段,強制性地及時改正學生的錯誤,恩威并施的方式,在教育上是比較公平的方式。
總結語
由此可見,在學生的學習生涯當中,與教師的接觸時間是相當長的,學生的行為一部分來自于家庭以外,剩下的更大部分都是來自于教師的教導,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行為。尤其小學階段,這是學生模仿行為的高頻階段,所以班主任應該與各個教師加強溝通,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學生進行有利地引導,激勵學生能夠朝更好的方向去發(fā)展,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小學的德育變成有效地教育,實現(xiàn)學生自律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顧秀群,劉雯雯.讓“鼓勵”的陽光照亮德育的天空――小學德育評價之我見[J].文教資料,2012,(29):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