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 要:萌萌是我們班的小開心果,每天活潑快樂愛笑??墒亲罱让葏s悶悶不樂不肯上幼兒園,總是要媽媽在附近小店買一樣東西才肯上幼兒園,媽媽對萌萌最近的表現(xiàn)很是煩惱,于是尋求老師的幫助,媽媽說:平時在商場玩,看見玩具,非要買一樣,買來也不怎么玩,家里玩具多的在地上踩,不許她賣她就大聲哭鬧,抱著玩具不撒手。怎么跟她說都沒用,還地上打滾,我生氣下把她玩具奪走,她就哭的上氣不接下氣,還權(quán)打腳踢,引來了不少人圍觀......,現(xiàn)在都不該帶她出門,我真的郁悶死了。通過對萌萌的觀察,了解,原來是萌萌看見班級里妞妞經(jīng)常帶了最新版的玩具,每天都穿漂亮的新衣服,還有好吃的,“她有那么多,我為什么不能有”。這些看似不疼不癢從眾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心理干預,就會產(chǎn)生較多的問題。所以為了幫助萌萌走出心理困境,我們對萌萌的心理進行了解讀,進而提出了消除幼兒產(chǎn)生“盲目從眾”控制購物欲望的對策。
關(guān)鍵詞:盲目從眾;幼兒;心理困境
幼兒進入幼兒園后,就進入了穩(wěn)定的同伴群體。這種平行交往在無形中塑造者孩子的各種觀念,在消費方面也同樣如此。對于他們來說,每天會直觀看到自己的小伙伴穿的是什么,帶了什么玩具來幼兒園,吃了什么好吃的零食等等。都會產(chǎn)生“他有,我也要有”的想法。學齡前兒童的心里發(fā)展水品較低,具有顯著的“自我中心化”特征。認為別人的想法與自己的一樣,甚至為出現(xiàn)所有的事情都按自己的想法進行。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外面的物品琳瑯滿目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孩子們出現(xiàn)強烈的購物行為如冰山一角可以被看見。但作為教育者,要看到在孩子們行為表現(xiàn)背后隱藏著什么,是什么原因?qū)е潞⒆映霈F(xiàn)了這樣的行為。以及他們那些焦頭爛額的家長們的教育困惑,都在督促我們必須加快尋找引導和控制幼兒過強的消費欲望的對策。
一、這些都是我的(享有擁有物品的主控感)
萌萌的家在鄉(xiāng)鎮(zhèn)里條件還算是可以的,家里也只有一個寶貝,平時家人對萌萌也是疼愛有佳,一些購物欲望還是盡量滿足她的。同時購物也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對于萌萌也一樣。因為萌萌還不具備賺錢的能力,每次購買的行為更多的是能滿足自己的主控干:如我想買小飛機就能買到小飛機。這種隨心所欲的感覺很好。一旦買了之后,這些就都是“我”的了。又進一步的強化主控干。而萌萌最近這種主控感的心理需求卻越來越強烈,在需求——滿足——需求這樣的循環(huán)模式中,萌萌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滿足。
二、不買怎么行(產(chǎn)品廣告宣傳魅力)
學前期的孩子還屬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這意味著他們更容易被食物的外形所吸引?!巴庑慰亍钡奶攸c更為凸顯,一天,媽媽帶著萌萌逛商場,正好碰見了商場在小魔仙真人秀做廣告,廣告商進行設(shè)計的真人秀廣告深深的吸引了萌萌,魔仙杯子、魔仙棒、魔仙裙子、魔仙鞋子等一系列產(chǎn)品就更加催生她的購買欲望了。好像自己買了這些物品就能變成小魔仙了。穿上灰姑娘的水晶鞋就變成了舞會上最受矚目的焦點了。萌萌喜歡的不是物品本身的,更多的是擁有一種身份、一種角色。大街上精心設(shè)計的各種商品廣告對他們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加之商品廣告往往高頻率地在各種場合播放,這對孩子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三、別人有,我也要(同伴群體消費心理)
萌萌長大進入幼兒園后,接觸的小朋友也多起來了,就進入了穩(wěn)定的同伴群體,在平行交往的無形中形塑著孩子的各種觀念,在消費方面也同樣如此。每次看到朋友有好吃的好玩的就想要,一天,班里的如如帶來了一輛小汽車,幾個小朋友圍在一起觀看,可是萌萌看了總是想拿在自己手上占為己有,如如拿回來就不愿意給她玩了。萌萌大哭,如如說:這又不是你的,你想要可以自己去買啊,如如的話好比火上澆油,很容易讓萌萌產(chǎn)生“為什么他有我不能有”的想法。這種從眾心理,伴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親密的同伴關(guān)系逐漸會淡化,而,玩的來,吃的來顯得更為重要。玩具、零食、同款服裝都可能構(gòu)成其交往的“社交則本”。由此當看到自己的同伴擁有了某些物品,尤其是自己的好朋友擁有這些之后,就容易刺激孩子的消費欲望。
四、教師對策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會有購物的需求欲望,關(guān)鍵問題時如何將這種需求欲望控制在相對合理的水平??赡苡械募议L覺得反正東西也不是很貴買酒買吧,這樣就導致了幼兒購物欲望越來越強烈。針對萌萌種種購物行為表現(xiàn),我們教師應主動與家庭一起形成教育合力,關(guān)注幼兒的心理變化,并積極探索針對“購物”教育的教學策略,通過探索、分析、嘗試、實踐、形成一套有利于促進幼兒發(fā)展的新的課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去引導孩子的消費購買行為。
1.適度設(shè)限
人在消費方面如果無節(jié)制,就會使消費的閾值不斷地提升。作為父母有時需要為孩子適度設(shè)限,讓其明白界限在哪里,并不是可以隨性消費。而隨性消費,也很難讓孩子產(chǎn)生愛物惜物的觀念,畢竟得到一件東西太容易了,不想要了就可以再買新的,買更貴更好的。在實踐層面,比如限制孩子每周的消費額度和次數(shù),出去旅行時給孩子明確消費的額度,去超市時規(guī)定孩子可以買的物品的樣數(shù)和價格等,都是可行的方式和方法。
當然這種約定需要與孩子協(xié)商,經(jīng)過孩子認同的規(guī)則才可能更容易執(zhí)行下去。如果從長遠來看,這種限制看似在短時間內(nèi)讓孩子產(chǎn)生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但卻可以逐漸讓其學會適度地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這是培養(yǎng)其自律性的一種有效方式。
2.理性引導
在學前階段,孩子容易被眼前的情緒引導,缺乏行為的理性,在消費上也是如此。
當然,很多時候孩子在購買之前都會作出“完美承諾”,但買完之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就需要家長適時地做“"監(jiān)督者"。如果孩子非理性的購買行為比較頻繁,家長就要給其一些小小的警示。如要買新的物品,要求他把以前購買的先物盡其用,或者這次就干脆拒絕。當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為自己的不理性消費行為承擔后果時,才會真正意識到買東西不是可以隨性而為的。
五、榜樣示范
孩子喜歡購物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家長的影響不可小覷。當我們在吐槽孩子都已經(jīng)會在淘寶上把購物車塞滿的時候,是否反思過自己在網(wǎng)上購物花了多少時間。當我們在批評孩子買了一大堆玩具又沒怎么玩時,是否看過自己的房間里堆了多少無用的商品。當我們逛超市告訴孩子不要亂花錢時,是否當著孩子的面把很多沒必要的商品丟進了購物車。對于孩子而言,他們看不到爸爸媽媽工作的艱辛,只會看到爸爸媽媽怎么購物消費。成人的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父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念。在引導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許我們自身也會多幾分理性、添幾分成熟。
參考文獻
[1]方豐娟.關(guān)于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2006.
[2]董群.重視家庭對幼兒性格的教育與培養(yǎng).石油教育(京),1996 年第 11 期
[3]李靈,劉偉偉.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進展與發(fā)展趨勢[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11(20):51-55.[4]關(guān)穎等.父母教育方式與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 年第 4 期
(作者單位:黃坦鎮(zhèn)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