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柳
【摘要】班級精神文化是一個班級的核心和靈魂,而在教育功利現(xiàn)象還較為嚴重的當下,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往往被忽視甚至被忽略,造成班級建設困難重重。美文誦讀可以引領班級精神文化,澄澈班級氛圍,凝聚班級力量,以隱性德育之形式讓德育之路走得更遠。
【關鍵詞】美文誦讀;班級建設;班級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一所學校的核心和靈魂,班級精神文化是一個班級的核心和靈魂。班級的有效建設離不開班級精神文化的建設,班級精神文化的建設又是一項長期持久的工程,而在教育功利現(xiàn)象還較為嚴重的當下,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往往被忽視甚至被忽略,往往也造成了班級建設出現(xiàn)零散瑣屑、雜亂無章的現(xiàn)象,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缺乏,班級發(fā)展成了“無頭蒼蠅”般亂舞亂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無法完成。
班級建設的出路在哪?不少學校試圖通過綜合活動如美文誦讀來引領班級建設,幫助班級構(gòu)筑精神文化,從而構(gòu)筑學校的精神文化。
一、借美文誦讀引領班級文化
班級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班級成員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價值取向、道德標準和行為方式。它對學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有意或無意地影響、支配著學生的行為,陶冶學生的情操。
當然,它的形成必須有所依托,毋庸置疑,美文是其生存的沃土,美文的誦讀為其生根并茁壯成長提供了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所謂“美文”,這里指的是廣義的美文,即“美的文章”或“寫得好的文章”,不限定于某種文體或某類內(nèi)容,古代、現(xiàn)當代文章皆在其內(nèi),其“美”多表現(xiàn)在精神之美、境界之美和哲思之美上。如古代經(jīng)典詩詞文賦,其往往蘊含著清靜、中庸、中和、內(nèi)省、慎獨等和諧文化,孝悌、忠恕等家庭內(nèi)部準則或交友之道,“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陋室不陋”“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等安貧樂道的大智慧,豁達樂觀的李白、憂國憂民的杜甫、隨緣自適的蘇軾、“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文天祥,等等。班級中,學生通過對美的文章進行心眼口耳并用的出聲朗讀,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大概意思,想象語言文字描繪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感情、個性、精神、境界。這樣的誦讀幾乎可以貫穿校園的一天,晨誦、午誦、晚誦、睡前誦,甚至語文課堂上也應經(jīng)常誦讀。久而久之,古今智者們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價值取向、道德標準和行為方式等或可為班級學生所認同,甚至與自我觀念等融為一體,從而形成班級精神文化,引領班級建設和發(fā)展。
二、借美文誦讀澄澈班級氛圍
初中階段的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往往表現(xiàn)出好動、沖動、浮躁的特點,在喧囂浮動的當下社會,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尤其是普遍心里浮躁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班級氛圍,影響了學生在為學和為人方面的提升。對此,不少班級建設者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訓”式教育,一路“不許主義”地進行堵截追擊,結(jié)果收效甚微甚至毫無效果。
偉大教育家葉圣陶早就指出:“教訓在教育上是個愚蠢寡效的辦法”“教訓對與兒童,冷酷而疏遠;感情對于兒童,卻有共鳴似的作用”,好的教育“不但叫人‘知’,而且叫人‘感’”“‘知’是我與事物對立,以我知‘彼’;‘感’是我與事物融合,彼我不分”“進步的教育偏重在熏陶。熏陶就是在潛移默化之中,漸漸地養(yǎng)成好思想、好習慣。見效雖不能怎么快,可是他的影響是深刻的,持久的”很顯然,美文誦讀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美文之“美”,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哲省人,對于青春期感情豐富的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共鳴體,讓學生去“感”,去“彼我不分”,去無意識地接受熏陶,去滌蕩、澄澈自己的內(nèi)心,無意識地在內(nèi)心調(diào)整自我,在深刻的情感體驗和共鳴中主動實現(xiàn)好思想好品德的內(nèi)化。
這一點深得不少班級建設者的認同,在此且列出兩種情境展現(xiàn)美文誦讀的神奇效果:第一種,自習課上或早午讀課前,學生靜不下心,班會課上覺得班主任說教太無聊,總想找個同伴聊天說笑,如果老師在講臺上命令“不要吵了”,估計學生能暫時安靜一下,但改變不了內(nèi)心涌動的潮水,如果老師說“我們來讀一讀林徽因的《我是人間的四月天》吧”,并放上背景音樂,這時制止的不僅是學生們的嘴巴,更是學生們的心潮。第二種,考前復習階段,各種壓力、問題困擾學生,使得他們無法靜下心復習,心潮更為洶涌,整個人或被不自信的潮水所包圍。這時,老師如果進行“不用緊張,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式的說教,或許收效不大甚至無效,倒不如嘗試讓學生誦讀一下《沁園春·雪》,以三重奏藝術(shù)處理“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找回學生的信心和動力。
美文就是這樣使人內(nèi)心澄澈的靈丹妙藥,班級建設者可以用好這顆靈丹妙藥,讓她成為學生們的定心丸,通過誦讀澄澈學生的內(nèi)心,進而澄澈班級氛圍。
三、借美文誦讀凝聚班級力量
初中階段的班級建設,往往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班級學生的同伴關系不穩(wěn)定,還容易形成小團體,小團體之間明爭暗斗的現(xiàn)象也較普遍,這使得班級缺乏凝聚力,猶如一盤散沙。這不僅影響了班級形象,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做人”為根本的德育目的根本無法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更無從實現(xiàn)。因此,增強班級凝聚力勢在必行。
“集體并不等于一群人,而是一個有目的地組織起來進行活動的機構(gòu)。”其實,班級凝聚力來源于班級的共同目標及其對目標的實行力,來源于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學記》有言“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卑嗉墳閷W生的學友提供了可能,但要使之真正變?yōu)楝F(xiàn)實,還有待班級建設者的營造和有力推進。如在學習上,可以小組聯(lián)動、小組競爭、班級聯(lián)動、班際競爭,集體內(nèi)部與集體之間有著明確的目標指向和期待。但畢竟最后的評價制度對于學生的評價還是歸結(jié)到個人身上,所以這種集體目標其實在號召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但如果將之運用到班集體之間的綜合活動,尤其是比賽活動中,效果更為明顯。如美文誦讀比賽。
首先,班集體內(nèi)部有著明確的共同目標,有著集體愿景,每位學生都是集體的一分子,每一分子都有其應盡的責任和發(fā)揮的作用,最后的結(jié)果是“班榮我榮,班恥我恥。”這幾乎是所有綜合活動所具有的共同價值,當然,美文誦讀也不例外。
其次,相比于校運會、科藝節(jié)等活動,美文誦讀在班級力量的凝聚方面還有其獨到之處,那是“美文”的特質(zhì)所帶來的。“美文”常常以崇高的審美體驗,深刻的情感體驗和頓悟式的體驗吸引人和激勵人,使人在誦讀過程中不知不覺被其中的精神文化所引領,被其中的情理所打動,產(chǎn)生共鳴,文我不分,融為一體。古代經(jīng)典美文,往往還蘊含著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平衡的思想內(nèi)容,如誦讀《論語》,可以得到處理社會上人己關系、朋友和鄰里關系的準則——忠恕?!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盡力去成全別人,這就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恕”。這樣察己知人,寬恕容人,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友吾友以及人之友,這樣即可化解班級內(nèi)部沖突。
美文誦讀本就是一場精神盛宴,美文誦讀比賽使這場精神盛宴更開闊更盛大更豐富,而為了讓盛宴開得成功,學生們除了將日常積累加以升華,還各司其職,從籌稿到定稿,從領誦到合誦,從場景設計到布置,從演員到背景,臺前幕后,充分準備。在這過程中,班級的集體愿景更清晰了,個體對集體精神價值更認同了,集體期待內(nèi)化為自我期待,自我期待促進自我奮斗,自我與集體融為一體,潛移默化中,班級凝聚力、向心力、內(nèi)驅(qū)力合而為一,班級建設更上一層。
另外,美文誦讀還可以為班級注入一股外動力。如邀請家長參與,可參與臺前誦讀或表演,或幕后策劃,或臺下評委,盡可能發(fā)揮家長的作用,給予學生向家長展現(xiàn)自己乃至自己所在班集體在校風采的機會,這對于形成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增強班級凝聚力也大有用處。
班級文化的載體有多種形態(tài),但美文誦讀可以讓精神文化成為班級建設乃至學校發(fā)展的內(nèi)生動力,以無形之手育人,以隱性德育之形式熏陶、浸潤著莘莘學子,“潤物細無聲”,深刻而綿長。它與讀書養(yǎng)德、文化育德觀念不謀而合,或者說它踐行著讀書養(yǎng)德、文化育德觀念,也構(gòu)建了養(yǎng)心、養(yǎng)德文化,引領了班級建設,為立德樹人這個教育的根本任務服務。
參考文獻:
[1]任蘇民.落實立德樹人:葉圣陶給我我們怎樣的啟示[J].中國德育,2018-13:53.
[2]吳式穎等.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