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花
摘 要: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它的“審美”特質(zhì),語文教學離不開美的教育。該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呢?多年來,結合我的教學經(jīng)驗,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法。
關鍵詞: 語文教材;教師素養(yǎng);學生美感;審美教育
一、挖掘語文教材,尋找審美的對象
從文藝理論角度看,文學的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必須通過審美功能來實現(xiàn),即文學作品必須通過生動的美的形象,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并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文質(zhì)兼美,含有極為豐富的美育內(nèi)容,能夠顯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審美性的特點。學生要想提高語文水平,要想在語文學習中真切地感受美、獲得美,從而產(chǎn)生創(chuàng)造美的沖動,那就離不開語文教材這個審美對象。語文教材的審美主體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美、形象美和結構美這三個方面。
1、語文教材中的語言美
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或凝練或形象、或優(yōu)雅或豪邁、或直率或含蓄、或諷刺或幽默,聲情并茂,變化萬千。作者就是用這些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作者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描繪了西湖的艷麗,用“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出了長江三峽的雄奇險峻,此外,“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纏綿,“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奔放,無不充滿震懾人心的藝術魅力。這樣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不但能向學生展開作品所描繪的生動畫面,而且能幫助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使他們感知美、熱愛美。
2、語文教材中的形象美
形象美,主要包括自然景觀美,人文景觀美和精神品格美。首先,在教材中,如詩如畫般的自然景觀隨處可見,這些異彩紛呈,景象萬千的自然畫面,對于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性情,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晉祠的典雅莊重,沙漠駝鈴的嫵媚莊嚴,還有洞庭湖碧波蕩漾的風光;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光山色;以及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的壯麗畫面;桃花源里幽幽的祥和氣氛等等。作者對這些自然景觀或描寫或抒情,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富于情感藝術的自然畫,學生或默讀、或朗讀,徜徉在這如詩如畫的自然美景之中,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蕩滌了浮躁不安的心靈。
3、語文教材的文章結構美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結構精巧的,我們的學生可以從中領略文章構思的精巧完美,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技巧,訓練思考問題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極有幫助。
二、提升教師素養(yǎng)——完善審美的中介
1、教師的語言美
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傳播人類經(jīng)驗和啟智益德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由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教師的口頭語言是學生審美的媒介,教師要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講解道理、談心疏導,排疑解惑;學生要通過教師的口頭語言,理解、接受知識,所以教師要出色地發(fā)揮審美中介的作用,富有美感地將課文世界中各種美揭示并傳遞給學生,就應當運用富于強烈藝術美和詩意美的教學語言。
首先,語言美應做到情感性和知識性的完美統(tǒng)一。于漪老師曾說過“教師的語言要深于傳情,語言不是無情物,情感教育的根”。語文作品都具有以情感人的特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情;或激情似火,或溫婉感人。所以教學語言的感情型性要求教師必須把感情融合在對教材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和認識中。其次,語言美應該做到繪聲繪色、抑揚頓挫,許多課文都有令人頓生如臨其境之感的描繪,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的情境性特點,使抽象、概括的語言意義進一步轉化為具體生動、更富有感情特色的情景,通過朗讀、描述、點撥,引導學生進入意境。如教學《故鄉(xiāng)》講析閏土的形象,講師可用豐富的情感,試樣的語言,給學生勾畫出兩幅神異的圖畫。
畫面一:天空深藍,圓月金黃,在海邊碧綠的西瓜地里,項帶銀圈的少年閏土手捏鋼叉,輕輕向猹逼近,奮力刺去…
畫面二:成年的閏土臉色灰黃,皺紋很深,眼圈腫的通紅,頭戴破氈帽,身穿薄棉衣,粗糙而開裂的手捏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囁嚅后終于叫道:“老爺!…”
這樣,教師從性感出發(fā),用訴之于感官的形象語言概括描述出閏土從一個活潑、勇敢地鄉(xiāng)村美少年到早衰、凄慘農(nóng)夫的前后變化,雖沒大講特講時代背景,但同學們心領神會了“變”的巨大和深刻,以至于多少年后仍有清晰地記憶。另外,教學語言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合理、有效地控制節(jié)奏,使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節(jié)奏美感。
總而言之,教師的語言美具有“相聲的幽默,小說的形象,喜劇的沖突,詩朗誦的激情”。
2、教師的體態(tài)美
課堂教學中傳輸教學信息的,除了有聲語言之外,還有一種作用于學生視覺的無聲語言——體態(tài)語言,它能強化有聲語言的形象,使描述更生動形象、具體可感,從而能使學生比較愉快地接受信息,加深理解。它包括手勢、表情、目光、服飾等,這些體態(tài)語言的恰當運用,能賦予有聲語言以立體感,使課堂更富感染力。如韓麥爾先生的“最后一課”的成功,很大的功勞在結尾,他呆在那,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這個手勢,這個體態(tài)語,在此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3、教師的板書美
美的板書圖形是精要的文字和簡明線條的結合體,是一種美的造型。他充分挖掘、濃縮了課文的內(nèi)容美、結構美和語言美等多種美的因素,利用形象化的手法設計而成,通過教師這一審美中介的提示、誘導,使審美主體的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產(chǎn)生審美的情趣,并萌發(fā)美的創(chuàng)造意識。例如教學《愛蓮說》,把全文主要內(nèi)容設計成一朵蓮花模樣,直觀、生動,再配以彩色粉筆的利用和教師的講解,把視覺美和聽美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文的講解過程成為猶如帶學生看畫展、觀名勝、賞風景,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領略了文章的主旨。
總之,語文教師這個審美中介,應善于千方百計地創(chuàng)造“悅目”的對象,“中聽”的形象;不僅字跡要端正、美觀,而且內(nèi)容設計也要精當、合理,再加上娓娓動聽、和諧優(yōu)雅的講述,就能在審美教學實踐中,使審美主體的學生的全部生命機能漸次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使學生的官能性的淺層情緒得以躍升、質(zhì)變?yōu)檎麄€心理的深層次體驗。最后達到寓教于美,寓教于樂的目的。
三、培養(yǎng)學生美感——訓練審美的主體
創(chuàng)設一種愉快地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氣氛,學生是審美的主體,作為審美主體的學生,在作為審美中介的教師的主導下,注意力集中,思維專注,情緒穩(wěn)定,產(chǎn)生學習上的“高峰體驗”,即處于最歡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時刻,那么學習的效率自然不在話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學生帶著一種無比高漲的激勵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開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樂趣,為人的智慧和一支的偉大感到驕傲”。
綜上所述可知,教材、教師、學生在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過程中石一個整體,缺一不可。教材是審美對象,教師是審美的中介,而學生則是審美主體。教師是在語文教學中的審美藝術歸根結底應表現(xiàn)為教師的主導藝術和學生的主體藝術的完美統(tǒng)一,而審美對象通過教師這個審美中介,滲透到學生這個主體上去的過程。中學語文教學時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我們要不斷的進行深入探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在不知不覺之中,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之成為一個具有高尚道德和審美情趣的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與審美情感培養(yǎng)[J]. 袁欣倫.? 中華少年. 2017(17).
[2]語文教學中審美情感力的培養(yǎng)研究[J]. 馬登軍.? 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