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艷麗、歌喉美妙并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鹛。今年是它被發(fā)現(xiàn)100周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shù)量只剩300余只,已被列為“極?!蔽锓N。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系。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鹛”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于雀形目-畫眉科-噪鹛屬。我國是噪鹛的“主產(chǎn)區(qū)”,全球有66種噪鹛屬鳥類,主要分布于中國和東南亞,我國占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1919年9月,法國傳教士利威爾勒(A.Riviere)在婺源縣采獲3份噪鹛屬標本,帶到上海徐家匯教堂博物館,博物館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后來將其中兩份送往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923年,法國鳥類學會主席梅涅高烏克斯(M.A.Ménégaux)將這兩份性別不明的標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將其命名為一個新物種“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這就是藍冠噪鹛,亦稱為“靛冠噪鹛”。今年剛好是藍冠噪鹛被發(fā)現(xiàn)100周年。
藍冠噪鹛體長約25厘米,體重約50克。長期以來,藍冠噪鹛因喉部、腹部均為鮮黃色而被當成“黃喉噪鹛”(又稱“黃腹噪鹛”)的華南亞種,且自1919年后的數(shù)十年中未有野生個體的科學記錄,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關(guān)注,甚至一度被認為已經(jīng)絕跡。直到2000年,它才在婺源被學者重新發(fā)現(xiàn),后來經(jīng)鑒定,才從黃喉噪鹛亞種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特有種。對于公眾來說,這兩種鳥其實肉眼就能區(qū)分:黃喉噪鹛頭頂羽毛為淺灰色,藍冠噪鹛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黃喉噪鹛的尾羽背面為棕褐色,而藍冠噪鹛為藍黑色;藍冠噪鹛的喙更大,體型也更大。
藍冠噪鹛具有江西婺源和云南思茅兩個地理上互相分離的亞種,不過學者們在云南思茅尋找亞種的數(shù)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當?shù)貙淠镜拇笏量撤ズ鸵欢仁⑿袑υ腽填惖牟蹲?,或許是“壓死”當?shù)胤N群的最后一根稻草。江西婺源的藍冠噪鹛是歷經(jīng)數(shù)十年失而復現(xiàn)的,這里已成為它們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它們紛紛在該縣太白鎮(zhèn)的曹門村、秋口鎮(zhèn)的石門、月亮灣、鶴溪村附近的山林安家。不過,只有在繁殖季節(jié)才能見到它們。
社會性強 組團帶娃
每年4月底,藍冠噪鹛成群結(jié)隊出現(xiàn)在婺源棲息地,產(chǎn)卵、哺育幼鳥,然后“舉家”遷移。蚯蚓、昆蟲等“葷菜”是它們鐘愛的食物,食物匱乏時則靠野果充饑。只要天氣好,它們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藍冠噪鹛喜歡群體生活,覓食時數(shù)量可達40只,社會組織性強,經(jīng)常集體活動,服從頭鳥的指揮。晚間進入棲息的地方如竹林之后,頭鳥發(fā)出“嘀呴嘀呴”的鳴叫,活潑躁動的鳥群會立刻變得寧靜,全部進入休息狀態(tài)。
雛鳥孵化后,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屬于典型合作繁殖的鳥種。繁殖期間,如果有部分鳥爸鳥媽第一次繁殖失敗,會再進行第二次繁殖,而為了保障所有幼鳥成活并趕上遷徒的時間,其他鳥爸鳥媽們自發(fā)組成互助互幫的群體。有野外觀察記錄顯示,育雛階段曾有6只成鳥在同時喂飼同一巢中的雛鳥:1只成鳥在巢中喂雛,另外5只銜著食物并排站在鳥巢旁的枝頭上等待,并依次進入巢中。夏末(6月初或遲至8月中旬)完成繁衍后,成鳥帶著幼鳥消失,來年4月又出現(xiàn)在棲息地。
為躲天敵 以人為鄰
草本蓋度較高(60%~90%)的低地村落復合型樹林,是藍冠噪鹛喜歡安家營巢的環(huán)境。闊葉林和層層疊疊的喬灌木對它們而言是絕佳的安樂窩。與其他喜歡在茂密灌木叢中筑巢的噪鹛不同,藍冠噪鹛大多將家安在高10米以上的樹上,比如胸徑較粗(40~80cm)的樸樹、楓楊和楓香,而這些樹木基本上在村落周邊或村里。
大多數(shù)野生動物都希望盡量遠離人類活動的區(qū)域,為什么藍冠噪鹛反而主動往人多的地方湊呢?原來,這是為了遠離它們的天敵:樹上有蛇和松鼠等會吃掉鳥蛋,天上更有雀鷹等猛禽會威脅雛鳥甚至成鳥的安危。如果選擇村落附近,這些天敵就少得多,相對容易保全后代,覓食也更安全。此外,林下、灌叢、草叢、茶園以及房前屋后的菜地,這些地方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很豐富,是它們理想的覓食場所。
為什么藍冠噪鹛會選擇婺源呢?研究顯示,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婺源水系豐富、河流眾多,村莊基本都在低海拔的山谷之間,且大多沿河而建,這為藍冠噪鹛“沐浴”提供了絕佳條件;婺源的森林以闊葉林為主,并且闊葉林多集中于村莊及其周邊,很好地兼顧了它們的筑巢和覓食需求另外,婺源比江西其他縣市的景觀破碎度低,各闊葉林片區(qū)之間連通性較強,給喜歡群居的它們提供了相對寬敞的棲息地。
出生率低 家族不興
科研監(jiān)測顯示,藍冠噪鹛通常一年只繁育一次,一次產(chǎn)蛋4枚,但成活率不高,而且雄多雌少,部分成年個體不具備繁殖能力,種群總體生育能力比較差。由于繁殖生境狹窄而且數(shù)量基數(shù)小,藍冠噪鹛目前僅存300余只,其中具備繁殖能力的成年個體據(jù)估計不超過250只。
因此,藍冠噪鹛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篇》中均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是中國特有鳥類中唯二的極危物種(另一個是海南孔雀雉)。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鳥類研究專家何芬奇2017年的研究成果顯示,在婺源靛冠噪鹛各繁殖群體中,其每年的營巢數(shù)量從未超過該群體中個體數(shù)的1/3;如果首批鳥蛋或雛鳥被天敵捕殺,第二次筑巢的數(shù)目不及該群體中個體數(shù)的1/5,且二次筑巢通常在首次繁殖失敗后一個月以上才開始;野外觀察從未見過藍冠噪鹛在一年內(nèi)還有第三次筑巢的行為。如果以成鳥引領(lǐng)當年幼鳥離開繁殖地就看作它們成功繁殖,那么新增幼鳥的數(shù)量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達不到種群數(shù)量的1/5。假如一個藍冠噪鹛群體的后代在第一次繁殖時就全軍覆沒,那么整個群體當年不再繁殖第二次的情形也是有的。
為了保護好藍冠噪鹛這一極危物種,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把婺源藍冠噪鹛自然保護小區(qū)建設(shè)列入中國珍稀物種保護小型基金項目。
扎堆拍鳥 干擾育雛
從2000年起,藍冠噪鹛因新近被發(fā)現(xiàn)而名聲鵲起,越來越多的鳥類愛好者慕名來到婺源,想一睹藍冠噪鹛的芳容,這使得它們遭到了新的威脅。
2017年,加拿大《鳥類保護與生態(tài)學》上發(fā)表了題為《拍攝者的干擾對藍冠噪鹛的影響》的研究論文。每年繁殖期,到婺源拍鳥和觀鳥的人數(shù)眾多,藍冠噪鹛是最讓人趨之若鶩的對象之一。繁殖期對鳥類而言是非常敏感的時段,人頭攢動、長槍短炮地全天伺候,很容易導致未育的親鳥棄巢并干擾已育親鳥育雛。
2015年,婺源縣頒布了《婺源縣藍冠噪鹛自然保護小區(qū)保護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管護主體責任,建立了目標管理、技術(shù)支持和資金保障等管護機制;強化日常巡護,控制觀鳥拍鳥人員進入藍冠噪鹛棲息地,減少人為干擾。
此外,藍冠噪鹛還要面臨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旅游開發(fā)造成的繁殖點生境破壞。2010年,江西省林業(yè)局批準對藍冠噪鹛進行遷地保護。南昌動物園開始將捕獲自婺源的藍冠噪鹛進行圈養(yǎng)繁育,成為國內(nèi)首家飼養(yǎng)該鳥的動物保護機構(gòu)。每只藍冠噪鹛均配備了專業(yè)的飼養(yǎng)員,實行一人管理一鳥制度。目前,多家院校和研究機構(gòu)正與南昌動物園合作,開展藍冠噪鹛人工種群繁育,并對該種群的分布、繁殖生態(tài)、遺傳基因、棲息地以及行為學開展不同方向的研究。
為加強對藍冠噪鹛及其棲息地的生態(tài)動態(tài)監(jiān)測,婺源縣在藍冠噪鹛的生態(tài)保育區(qū)月亮灣安裝了兩套實時監(jiān)控系統(tǒng),并在主要交通路口設(shè)置探頭,采用無線信號傳輸系統(tǒng),實現(xiàn)無縫對接實時監(jiān)控。
人們希望,通過深入研究,了解藍冠噪鹛瀕危的根源,為其保護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chǔ)。
本欄目責編/崔悅 cuiyue2849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