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勝蓮
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感恩情感的形成是需要經(jīng)歷一個自我認識,自我超越的過程。人要具備豐富潛能的心靈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實學生心靈世界,正面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感恩價值觀的形成,能提升學生人格修養(yǎng)。
關鍵詞:感恩 ;小學生;感恩教育
“感恩”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對別人所給予的幫助表示感謝”。中國的感恩文化源遠流長,“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古訓更是代代相傳。感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知恩教育,就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
一、感恩教育加緊了學校德育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礎,讓學生學會感恩,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品質,是學校德育的迫切需要,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之一。作為孩子們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學校和道德與法治老師,要清楚地知道感恩教育不可松解。
(一)讓學生明白感恩內涵
感恩包括哪些內容呢?感恩包蘊著孝親敬長、關愛他人、熱愛故土、精忠報國、敬畏自然、珍愛生命等傳統(tǒng)倫理價值,是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而《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表現(xiàn)的“恩”也是豐富多彩的,有父母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有老師對我們的教育之恩;有社會對我們的關愛之恩;有祖國對我們的呵護之恩;還有大自然對我們的滋養(yǎng)之恩…… 因此,我們應明確教科書中的感恩教材,為學生詮釋其感恩內涵。
(二)讓學生感受感恩氛圍
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在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可以積極創(chuàng)設獨特的校園感恩文化。一是學校為他們營造一種充滿感恩的校園環(huán)境,比如張貼宣傳畫報、出黑板報,組織學生進行感恩故事比賽或者是組織學生觀看電影等。二是學校專門設立校園“感恩節(jié)”。三是開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動。四是用身邊可親可學的楷模,開展宣傳學習活動。例如,本班的李立同學每周末都堅持推癱瘓的奶奶出去呼吸新鮮空氣。我們就以他為榜樣鼓勵更多的學生和爺爺奶奶親近,讓爺爺奶奶開心。這樣一來,在班級就會形成一種濃厚的感恩氛圍,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深受觸動,并積極主動地用實際行動來實現(xiàn)報恩、施恩。
(三)讓學生萌發(fā)感恩意識
感恩又如心靈的泉水,它源源不斷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讓生命充滿生機,遍灑陽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來自心靈,近在咫尺,關鍵只在一念之間,也就是感恩意識。它并非與生俱來,需要教育的導引和環(huán)境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tài)、品質和責任。因此,在教學中,從各個角度、多層面地把感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制》四年級上冊《少讓父母操心》一課,我設計“做爸爸、媽媽的好幫手”活動,要求每個學生都動手,在爸爸或媽媽的幫助下,進行家庭自我服務勞動,減少父母的負擔,使學生從小就樹立感恩意識。
二、感恩教育弘揚了傳統(tǒng)美德
中華民族是非常重視感恩與報恩的民族,但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感恩文化受到嚴重沖擊,面對蜂擁而至的現(xiàn)代文明,人民對物質欲望無限追求,更顯得我們在傳統(tǒng)道德傳承上的缺失,因此,感恩教育是彌合傳承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工具,是弘揚我國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途徑。感恩教育,要回歸現(xiàn)實生活,要讓小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愛護身邊的人做起,在生活實踐中學會感恩。一是要感謝父母養(yǎng)育之恩。例如,適逢父親節(jié),向父親說一句感謝的話說或說一句“爸爸,您辛苦啦!”或為父親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小禮物,讓父親享受一份感動。又比如,三、八節(jié)這天安排學生給媽媽做一件事情。二是感恩老師。老師可以說是學生人生路上的領路人。教師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多的是教會了他們做人的道理和如何做人。例如,教師節(jié)這天,早上第一次遇見老師送上一句祝福的話語。三是感謝同學的幫助之恩。同學不僅是小學生心中最純也是最真的朋友,更是自己生活和學習中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安慰的好伙伴。
三、感恩教育整合了教育資源
(一)言傳身教滲透感恩教育。感恩意識的形成,不可能僅僅從書本上學到,應從成人那里耳濡目染,去感受,去效仿,成人的感恩行為,不斷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
(二)教育資源實施感恩教育。
1.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讓感恩教育從課堂走向生活。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讓小學生從活動中體驗感恩,并回歸現(xiàn)實生活。
2.參與感恩教育實踐。環(huán)境是無聲的教育,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經(jīng)常結合教材創(chuàng)設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氛圍,讓學生的心靈在充滿“感恩”的氛圍中接受洗禮。
3.拓展校園網(wǎng)絡渠道。學校建立感恩教育網(wǎng)絡平臺,通過網(wǎng)絡與小學生平等的、雙向互動的、真誠坦白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
4.感恩教育塑造了健康心理
感恩情感的形成是需要經(jīng)歷一個自我認識,自我超越的過程?,F(xiàn)代社會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消費品,卻沒有提供充足的信仰與追求。人要具備豐富潛能的心靈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實學生心靈世界,正面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感恩價值觀的形成,能提升學生人格修養(yǎng)。一是珍愛生命,樂于感恩。珍愛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社會和國家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xiàn)。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愛自己的生命,就是對大自然最好的回報;父母含辛茹苦撫養(yǎng)我們,希望我們一生平安,珍愛生命,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社會、祖國,為我們提供了健康成長的陽光土壤,珍愛生命,就是對社會、對祖國最好的回報。二是培養(yǎng)責任,勇于感恩。責任意識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在感恩教育中,滲透了承擔責任教育,教育了學生感念祖國之恩,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想。
四、感恩教育構建了和諧社會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建設和諧社會尤為需要感恩教育,對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培養(yǎng)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一是在兒童階段如果沒有進行感恩教育,沒有讓感恩教育在孩子們心里扎下根,長大后也必將缺乏感恩意識,不能很好地適應和諧的社會,不能很好地與伙伴合作,不懂得與伙伴分享。因此,在教學中我恰當?shù)乩媒滩模瑢W生進行了感恩教育。例如,我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玩得真開心》一課時,我就積極組織孩子們在班級開展玩具分享會,讓孩子們把各自的心愛玩具拿來和同學一起玩,交換著玩。這樣,在玩耍的過程中國滲透了分享,懂得了回敬就是感恩。二是感恩情懷是現(xiàn)代人最起碼的素質,要從小培養(yǎng)小學生的感恩情懷。例如,我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吃飯有講究》一課時,我引導孩子們思考這樣香噴噴的飯菜是怎么來的,引出了在田地里辛勤勞動的人們,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對辛勤勞動的人們的感激之情,倍加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因此,只有每一個人從小接受感恩教育,培養(yǎng)了感恩情懷,才能培養(yǎng)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感恩價值觀,才能形成適應社會和諧的個人,才能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
總之,感恩教育不能是一陣風,需要長期地耐心地滲透,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漸去領悟。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一方面有賴于良好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更需要學校通過相關課程,借助豐富的社會生活案例辨析以及社會生活的實踐體驗。感恩教育猶如一顆神奇的種子,一旦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就一定會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王玲. 論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價值與實施[J]. 西部素質教育, v.2(02):136-137.
[2]陳梅蘭. 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作用及實施策略[J]. 好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