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年輕的一代作家之間,哲學氛圍空前濃厚。這篇取開頭一句即題目的小說中,可以看到作者牛利利構(gòu)建的這種雙重身份和努力。一種另外的秩序,卡爾維諾在《哲學與文學》中指出:哲學家將存在的多樣性簡化為由普遍性概念之間關(guān)系構(gòu)成的一張蜘蛛網(wǎng),小說家則用具有名稱、確定的形狀、真實屬性取代這份抽象。在抽象與具體、簡單與復雜之間,作者給出一個詞:重寫。
這是一篇探討命名的小說,旨在命名一種存在,以詞語的方式:以“重寫”,以“脫離上下文”,在此之前是“他者、純潔、軌跡、空白、散點透視……”。當小說的女主角如同《惡心》的主人公,注視著鏡子里自己的臉的時候,在這一刻,對存在的思考就生發(fā)了。然后,小說講述了一個不愿給出真實姓名的女人“小紅帽”,她有著不幸的童年、堪憂的身體和財政狀況,在人世間無所謂地游蕩、尋找自我的救贖方式。就“重寫”一詞所具有的救贖意味來說,是在一次聚會中,對喧鬧的逃離重寫這個無趣浮躁的夜晚,是發(fā)現(xiàn)怪癖可以是重寫人生某個篇章的企圖;但“重寫”也具有徒勞的意味:李波對“重寫”的排斥與嘲弄,飛蛾讓她聯(lián)想到命運的無情重疊,又或者她希望重新講述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但在下一次講述中,她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在講述同一種過去。她走走停停,追尋一個詞語的意義,最后又認定這個詞語的不可能性,于是像對待之前的詞語那樣拋棄了它。一種試探性的哲思——企圖抓住一兩個詞語來構(gòu)想并反思整個的人生經(jīng)驗,富有意味,但淺嘗輒止。
命名揭示一種語言秩序。最初的命名發(fā)生在創(chuàng)世紀中,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光”即是一種命名,這種上帝的語言濃縮著世界的整體性。小說家借主人公之口得出結(jié)論,沒有人能對開端進行重寫,于是認定了重寫的不可能性。真正的重寫是“對開端的重寫”嗎?恐怕在此意義上,重寫才是“對神的冒犯”?!爸貙懯欠欠ǖ摹?,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不免讓人心驚膽戰(zhàn)。根據(jù)傳統(tǒng)的文學經(jīng)驗,重寫意味著對多重意義和多種可能的發(fā)現(xiàn)與重塑,安娜·班蒂的《阿爾泰米希婭》即一本因其遺失、重寫、復活而獲得巨大情感力量的文學作品。這種意義也發(fā)生在閱讀上,最有價值的閱讀即重讀。那么,企圖一個嶄新的開頭,再用同樣的書寫方式走向殊途同歸的——命運,由此可見,小紅帽算是一個蹩腳的“民間哲學家”吧。在哲學意義上,開端的確不能重寫,但命名是豐富的,迷人、封閉而浩瀚。
在小說寫作中,想象例外的情況是講故事的一項歷久不衰的工作,但牛利利選擇回到庸常的生活之中。小說回蕩著持續(xù)的、自我揭示式的沉思:年輕人遭遇可怕的精神匱乏,上一輩人遭遇可怕的物質(zhì)匱乏,因此,坦白日常生活的平庸、自我的平庸,他們的命運是“一種不快樂的平庸”。在這一點上,可以說該小說披著青春文學的荒誕外皮,本質(zhì)上卻是一種寫實的“現(xiàn)代主義”。作者發(fā)現(xiàn)“感動里的平庸瑣碎”“無聊里的趣味”,揭示“他們內(nèi)心深處其實是想從瑣事中講出不同的東西來,他們努力而又無力”。一種努力辨認自身的真實是小說中最彌足可貴的真實之處。在風格方面,小說的語言明白暢達,顯示出小說家內(nèi)部世界的統(tǒng)一,平靜、波瀾不驚的語調(diào)里不乏單純。但平靜有時候也是需要鋒芒的,如法國超現(xiàn)實主義先驅(qū)勒韋爾迪說,“需要用鋒利的內(nèi)靜,去劃破圍裹這些化石的死亡表皮”,否則將導致對嚴肅事情的麻木。這同樣屬于哲學領(lǐng)域,也就是那種由銳利和堅硬的東西構(gòu)成,而且擾亂人們的共識與情感,打破所有自然的思考方式。一切都有賴于作家如何深入到事物的表皮之下,正是在哲學與文學交織與密不可分的場域,誕生了諸如加繆、劉易斯·卡羅爾、格諾、博爾赫斯的作品。
內(nèi)容的寫實品格,也許可以讓我們繼續(xù)探討一下小說的真實性。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開啟“真實性”這一傳統(tǒng)后,斷言小說的真實性更優(yōu)越一直是文學上一種可敬的老生常談。小說家的真實性允許武斷、神秘和動機不足。哲學家則努力解釋每一個動機。牛利利的小說顯然屬于后者,小說里呈現(xiàn)一種典型的解構(gòu):走到故事之外,過“脫離上下文”的生活,對過去視而不見用以自欺,又或者父母擁有忘掉記憶的能力——人們口中這種對日常生活認知的流行說法,具有慣常的“真實性”。解構(gòu)會呈現(xiàn)一種真正的真實嗎?也許小說家的真實性更能深入一點,我們習以為常的偏見又藏有什么人性的暗礁?小說的真實性描寫永遠無法撫慰人的事物,再以一種具有治療作用的、面向一切無限和普遍的事物的開放性,來取代那無法撫慰人的事物,這些都是小說真實性的迷人之處。我有點期待作者已經(jīng)注意并看清這個沒有出口的世界,也有點擔憂他的感受中可能隨之而來的空洞、虛無與貧乏,在這里,需要警惕一種放棄尋找出口的懶惰。
重復是對重寫的失敗,而重復失敗至少也造就了一種命運。正如小說家以主人公口吻指出的,一種脫離上下文的生活,短暫的逃離然后回到原來的生活,他的脫離其實是為了不脫離。一種脫離上下文的寫作則是可疑的。正如命名是哲學世界的伊始,在小說的世界里,光命名是不夠的。小說始終是更豐盈、更迷人之物。文學不能回避哲學的立場,牛利利的小說讓我們看到青年作家一種不懈的努力,不管是在小說的形式上,還是更大的、對存在之維的叩問上。
作者簡介:爾雅,作家,影視評論家,教授,現(xiàn)居蘭州。
本欄目責任編輯 范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