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移婷
摘要:近期來所發(fā)生的幾起“精日事件”受到了國家及人民的強烈憤慨和嚴厲指責,精日分子的囂張氣焰一再挑戰(zhàn)國家、民族、人民忍耐的底限。從“精日事件”的本質、原因及危害入手,闡述學校、政府、社會等愛國主義教育陣營應該扮演好角色,幫助青少年抵御“精日事件”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也能更好地肅清“精日事件”所帶來的惡劣影響。我黨、我國人民應共同努力凈化社會環(huán)境,重塑我國國威,維護好我國的民族尊嚴。
關鍵詞:十九大;精日事件;愛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G40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08-0081-03
0 引言
十九大中提到“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边@就需要我們去反思,近年來這些“精日事件”為什么與正確的前進方向是背道而馳的?又是什么縱容和姑息了事態(tài)的發(fā)展,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
1“精日分子”事件發(fā)生的本質原因
我們現(xiàn)在所談的“精日分子”已經是一個社會小團體,可知對社會的危害程度是何其之大。他們被統(tǒng)稱為“精神日本人”,外表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模樣,實際是一些“罔顧民族情感”的害群之馬。我們會思考,如今的中國已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社會和諧,人民幸??鞓罚瑸槭裁催€會存在這么一群“精日分子”?本質問題出在哪里了呢?我認為一是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背叛,主要表現(xiàn)為:“精日分子”已經從內而外改變了自己是個中國人的事實,他們的理想信念帶有“日本軍國主義”的色彩;他們的政治方向偏離了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軌道,他們泯滅了一次次侵略戰(zhàn)爭帶給中國的殘酷傷痛;他們的心理可以說是“反人類”“反和平”,拋棄了正義良知,同時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痛的打擊。外交部部長王毅曾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直接回應媒體提問,“精日”分子其實就是“中國人的敗類!”二是國家對信息的管控存在嚴重不足,針對“個別人在網絡上公開頌揚侵略歷史,公開發(fā)布扮裝“日本鬼子”的照片”以及“個別人偏偏卻反其道而行之,美化侵略戰(zhàn)爭和侵略行為”等“精日事件”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網絡空間為這些不良信息提供了一個隱蔽且“安全”的平臺,為“精日分子”的活動提供了便利。
1.1 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教育缺失
近年來,在學校教育中鼓勵學生注重科技知識的學習,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沒有“入腦入心”,存在一部分的青少年中華民族認同感并沒有形成,沒有民族血性,而且抵御文化侵略能力的方面不強。在他們的心中,國家是非?!斑b遠”的,且愛國的行為并不能為他們帶來可享受的利益。在十九大報告中,說到“要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痹谶@個問題上,“理論武裝”如今并沒有落到實處?!熬辗肿印蹦敲慈菀妆蝗毡镜膭勇幕跋茨X”,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完全占據他們的內心,這就證明了我國的文化實力還不夠強大,教育管控抓的不夠牢,青少年的“走心”教育并沒有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至少,在“精日分子”事件上中華文化的教育缺失這個弊端展露無遺。
1.2 當下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缺乏針對性、延續(xù)性、時代性
其實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一直都在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學校就會通過升國旗、唱國歌,學習“歌頌祖國”的課文,觀看愛國主義影片等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這對中小學的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還可以只停留在這些形式上嗎?答案顯而易見,對于思想獨立且活躍、價值觀多變復雜的青年來說,單一的教育方式不能被他們所接納,他們無法在此過程中體驗真正的國家情感以及個人重大的責任感,因此多元化的愛國教育方式在當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對于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可缺少針對性、延續(xù)性。再者,新時代的要求應該與愛國主義教育能夠融會貫通,賦予時代的意義,不能是僅僅停留在學過的知識。
1.3 愛國主義題材影視劇存在嚴重的戲說成分
“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我們的精神活動無非是通過閱讀書籍、觀看文化影視劇、參觀歷史文物來接受文化知識教育的過程。近年來,我們發(fā)現(xiàn)“抗日”“抗戰(zhàn)”“革命先烈”等愛國主義題材的影視劇紛至沓來,但是我們通常會用“神劇”來形容這些影視劇。問題出在:一,將“抗日”“抗戰(zhàn)”等真實的歷史背景模糊化,將嚴肅的戰(zhàn)爭視為“兒戲”;二,只力求劇情刺激、凸顯“娛樂性”,忽略了抗戰(zhàn)人民的艱苦奮斗作風;三,虛構了大量雷人、夸張的場景,將真實的歷史撇到腦后,無法凸顯愛國主義題材的教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而文化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最深層次的發(fā)展,影響人們理想信念的建立,“精日分子”在文化知識教育這一塊并沒有達到“走心”的境界。
1.4 互聯(lián)網等虛擬空間的不可控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以及科技技術的普遍提高,互聯(lián)網、數字電視、廣播應運而生。在我們欣喜國家科技實力的飛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質量的平穩(wěn)上升之外,同時發(fā)現(xiàn)開放性如此之大的互聯(lián)網等虛擬空間,藏匿了許多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發(fā)現(xiàn)的丑陋現(xiàn)象,給例如像“精日分子”這類群體提供了充分活躍的機會和空間。而且,我們注意到互聯(lián)網的開放性、互動性在加強文化交流、思想溝通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極大的不可控性,任何文化、思想都可以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導致了許多危害國家與人民、不合主流的信息迸發(fā),像一些西方國家他們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高科技,通過互聯(lián)網來傳播一些不好的價值觀念等,其中一些有害的思想觀念被反動勢力加以利用,歪曲了我國的社會制度和一些重大政治歷史問題,甚至對社會主義制度加以否定,這些有害的意識形態(tài)不斷沖擊著大學生原有的價值觀念。 這些信息錯誤的引導少部分心智不成熟、缺乏辨別力的青少年走向不利的境地,甚至是危害國家以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 針對“精日分子”事件提出的解決對策
2.1 將強化青少年的國家和民族意識作為一項長期工程開展
“精日分子”之所以會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行為,最根本的還是由于他們國家、民族意識不清晰、政治信仰淡化、國家認同感缺失的問題所造成。因此要改造他們就必須依賴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開展。針對青少年多元、復雜的思想意識情況,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必須依靠與課程教學的實施,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地位。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國家的治國理念,并引導學生們樹立堅定且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而增加對國家的認同感。同時,應該使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富有生命力、時代性,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國家時事政治、眾多社會熱點事件、國家重要報告大會,讓學生切實地去了解、感受國家,切身體會國家的強大魅力,從而增強他們強烈的國家歸屬感、認同感。最后,我們應注意到僅僅只是通過學校里傳統(tǒng)、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愛國主義的工作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結合多元化的愛國主義活動的開展,比如模擬“人大代表大會”、開展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演講大賽、實地考察“紅色文化”基地及博物館等類型的活動,增強愛國主義在學生生活中的“存在感”。
2.2 實現(xiàn)“家、校、社”的三位一體,構建堅實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漫長且系統(tǒng)的過程,需要結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展開形成大網般的教育模式。學校教育應發(fā)揮獨有的教育特點,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完美的契合,并交匯式的展開教育。它告訴我們,在家庭教育的引導之下,青少年更能明白國與家之間的深厚淵源。家庭是青少年思想觀念形成的一個重要陣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言行舉止以及品行、思想的形成。馬雅可夫斯基說過:“共產主義不僅表現(xiàn)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xiàn)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的相互關系上。”因此在愛國教育陣地中家庭教育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樣地,社會應該通過新興媒體這個平臺,加強國家政策和國家理念的宣傳教育,幫助青少年加深對國家的全面深刻認識。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三管齊下”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歸屬感在一定程度上會顯著增強。
2.3 加強立法打擊,必須給類似行為劃出法律紅線
對于那些美化侵略戰(zhàn)爭且“崇洋媚外”的人,甚至是變本加厲的“精日分子”光是譴責和教育是不夠的,必須為“精日”等類似丑行圈出法律紅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次會議全票通過英雄烈士保護法。這部法律除了對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進行法律保護,禁止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跡和精神外,還把宣揚、美化侵略戰(zhàn)爭、侵略行為作為法律追責內容。此次法律條文的增加,能夠有效打擊了“精日分子”的囂張氣焰,而且體現(xiàn)了國家以及人民捍衛(wèi)和平、反對侵略的強烈意愿。作為青年,我們應堅守法律底線,對一切精日事件說“不”。同時,也要注意身邊周圍人的情況,發(fā)現(xiàn)“精日”行為必須加以制止。
2.4 注重歷史文化傳承,增強青年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習近平同志曾說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边@句話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中,應賦予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新的“亮點”,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能夠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變,促使青少年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自豪感。但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惡意扭曲甚至是“黑化”革命文化、傳統(tǒng)文化題材的電影、影視劇依然十分活躍,這些作品不但不能很好的傳承、頌揚革命文化、革命英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荼毒了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嚴重影響他們正確價值觀、世界觀的建立。因此,在歷史文化的傳承問題上,國家應加強對文化市場“無形手”的管控力度,而且應該鼓勵更多組織來傳承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國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編寫組.思想政治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
[5]張鳳坡.給“精日”分子劃定法律“紅線”[J].北京:中國社會報,2018:5.
[6]劉韻清.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J].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1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