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湛杰
摘要:莫爾圖克油田位于濱里海盆地東部因別克—扎爾卡梅斯緣隆起帶上。盆地邊緣的鹽丘構造屬于斷陷型構造,鹽丘頂部埋深300~600m。為受鹽丘控制的斷背斜構造。研究目的層位為侏羅系中統的礦3層及白堊系下統的礦2層。
關鍵詞:地震;反演結果;儲層厚度
1儲層反演與儲層預測
由于研究區(qū)目的層埋藏淺,砂巖疏松,用常規(guī)的波阻抗反演難以區(qū)分砂泥巖。通過敏感參數分析發(fā)現,電阻率曲線能較好的識別出有效儲層,因此最終選擇了波形指示模擬電阻率的反演方法對研究區(qū)進行儲層預測。
選取了研究區(qū)內25口井進行最佳樣本數和最佳截止頻率的統計計算,當樣本數達到10,地震相關指數基本保持不變,確定最佳有效樣本數為10;地震相關指數在頻率大于200Hz后趨于穩(wěn)定,即反演結果在200Hz以內是比較確定的,因此最佳截止頻率為200Hz,根據地震勘探原理,要識別2m左右的砂體,理論上頻率需要達到250Hz,因此將最高截止頻率設為250Hz,確保反演結果具有較高的縱向分辨率(圖1)。
2儲層預測效果分析
通過對研究區(qū)40條反演剖面的對比分析,反演結果與測井解釋成果匹配較好,表明該反演方法有效識別了含油砂體。
從反演結果剖面(圖2)可以發(fā)現:礦2層具有“泥包砂”的特征,以泥巖為主,底部沉積了一套砂體或相互疊置的兩套薄層砂體,為主力油層;礦3層具有“砂包泥”的特征,發(fā)育多套儲層砂體,相互疊置橫向連續(xù)性差,不同部位砂體發(fā)育特征有變化。
圖3是研究區(qū)內有利儲層厚度平面分布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礦III到礦II層呈現一個多期的旋回現象,礦3層由下至上砂體分布范圍明顯增大,呈現水退進積特征;礦3層到礦2層砂體分布范圍明顯減小,呈現水進退積特征;礦2層由下至上砂體分布范圍增大,呈現水退進積特征。同時,結合各層的砂體發(fā)育及演化特征可以看出該時期沉積物源在北東方向。
3結論與認識
(1)礦2層泥多砂少,底部沉積砂體連通性好,具有搭接連片特征;礦3層砂多泥少,砂體疊置連片特征明顯.
(2)不同區(qū)域礦2、礦3層發(fā)育砂體的套數及厚度不同,結合各層的砂體發(fā)育及演化特征可以看出該時期沉積物源在北東方向。
(3)中侏羅統時期,研究區(qū)主要表現為水退進積的特征,中侏羅統末期到下白堊統,研究區(qū)呈現水進退積的特征,造成研究區(qū)縱向上呈現出侏羅系“砂包泥”、白堊系“泥包砂”的地層特點。
參考文獻:
[1]李宏兵,張佳佳,蔡生娟,潘豪杰.復雜孔隙儲層三維巖石物理模版[J].地球物理學報,2019(07):2711-2723.
[2]郭翔,李付雷,張旭峰,陰學彬,王兵.地震波形相控反演在天草凹陷白堊系薄儲層預測中的應用[J/OL].特種油氣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