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培培
摘 要:游戲是幼兒了解環(huán)境、認識物體、鍛煉思想、學習做人的良好介質,在《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中也明確規(guī)定: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教師在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時應該以游戲為基本的教學手段。在幼兒園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數學與游戲進行整合,依據一定的原則來進行數學游戲教學的開展與組織,保證幼兒能夠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了解并習得數學知識。
關鍵詞:幼兒園;數學游戲;數學教學
在現階段的數學游戲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幼兒的學習能力、認知規(guī)律進行分析,了解和觀察幼兒的學習方式,將幼兒喜歡的游戲形式與教學進行充分的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園的數學教學應該避免小學教學的形式,不是強調幼兒積累了多少知識,而是針對幼兒愛思考、愛提問、愛探究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yǎng),并依據游戲的形式來進行知識的滲透,加強幼兒的學習體驗,讓幼兒能夠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
一、幼兒園數學游戲的設計原則
幼兒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規(guī)律決定了教師需要依據一定的原則來進行數學游戲的設計,筆者經自己在實踐中的總結主要得出以下幾點:第一,游戲應符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會表現出不同的認知和學習能力,在數學游戲的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和關注到幼兒的特點,游戲的設計應該貼近幼兒的日常生活。第二,找準幼兒的興趣點。幼兒在生活和學習中感興趣的事物都是教師引導幼兒學習的最佳介質,幼兒對某一現象或事物感興趣時,教師要趁機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因勢利導地開展數學教育。第三,游戲的氛圍應該是輕松的。游戲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師需要注意到游戲的類型,是否輕松、愉快,幼兒是否能夠在游戲情境中進行游戲等。
二、數學教學的組織方法
教師需要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以主動、積極、內涵豐富的游戲活動為基礎進行教學,幫助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一)在游戲表演中滲透數學知識
幼兒了解和感知事物基本源自親自的實踐和接觸,教師可以將數學游戲設計為游戲表演,讓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了解基本的數學知識。例如,幼兒喜歡聽故事,且能夠不厭其煩地聽教師講同一個故事,教師在多次講解數字故事后,可以引導生嘗試著復述故事。隨后,讓幼兒扮演數字故事中的1、2、3等10以內的數字,主要是讓幼兒會說、了解10以內的數字。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教師可以組織大班的幼兒再次進行數字故事的扮演,與之前不同的是,幼兒不僅需要知道自己所扮演的數字,還應該知道自己和別人之間誰大誰小,讓幼兒對數字的大小比較產生初步的認識。
(二)在體育活動中滲透數學知識
幼兒是生來好動的,游戲也是有生命的,教師在數學教學時將幼兒所需要的體育運動與游戲進行融合,不僅可以迎合幼兒集中注意力時間短、活潑好動的特點,同時還能夠讓幼兒從簡單有趣的體育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可組織“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每個幼兒的背上貼有數字,“老鷹”需要撕下含有數字的紙片,被撕下的“小雞”淘汰。每人都有一次當“老鷹”的機會,最終哪個“老鷹”撕下的數字紙片最多,就獲得勝利。這能夠考查幼兒的鉆、跑、跳、閃躲等技能,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反應能力與靈活性,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還鍛煉了幼兒的體育技能,有助于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與提高。比賽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手中拿到的數字紙片有幾張,分別是哪些數字,加強幼兒對數字的認識。
(三)在音樂游戲中滲透數學知識
音樂是開發(fā)幼兒智力、提升幼兒參與意識的鑰匙,也是幼兒較為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將數學與音樂進行相結合,對于幼兒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幼兒在剛剛接觸數字、認識數字時常常分不清數字讀音與具體數字之間的對應關系,也不明確數字的意義以及數字在生活中的體現等,教師可以讓幼兒聆聽有關數字的音樂,如《找朋友》。《找朋友》這首歌的韻律幼兒比較熟悉,且比較簡單,在幾次播放后幼兒開始跟著哼唱,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兩名幼兒來扮演好朋友,兩人跟著音樂的旋律進行歌唱和舞蹈,在兩名幼兒找到彼此之前都是一個人,他們手牽著手就變成了兩個人,讓幼兒更好地理解1和2之間的不同。另外,有關數字的歌曲還有很多,教師可組織幼兒在課上聽《數鴨子》《手指歌》《雞媽媽數小雞》等,加強幼兒對數字的理解和認識。
總之,幼兒園數學游戲的應用可以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讓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了解到數學知識,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幼兒后續(xù)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要準確把握數學游戲的設計原則,依據具體的授課內容來選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以設計出符合幼兒認知、調動幼兒主動性,且符合數學知識的游戲場景,不斷促進幼兒在幼兒園階段教育中獲得成長與提升。
參考文獻:
[1]秦小英. 幼兒園數學游戲化的價值解讀及實現策略[J].甘肅教育,2019(12):71.
[2]郭梅云. 引游戲之巧,發(fā)數學之趣——小班數學游戲教學淺談[J].華夏教師,2017(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