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芊霓
龍眼檔案
中文名:龍眼
英文名:Dimocarpus longan Lour.
別稱:桂圓、三尺農(nóng)味、益智、福圓等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科:無患子科
屬: 龍眼屬
馬蹄飛過,揚起漫天塵埃。一路上,每隔2000多米就有一座瞭望堡,間隔4000多米就設(shè)有一座驛站,為車馬護航。北宋的百姓都知道,這是送嶺南鮮果的快車經(jīng)過。馬車越過重重高山,似隼鳥疾飛過海,車隊抵達長安時,運送的鮮果依然青枝綠葉,仿佛剛從樹上摘采。
蘇軾目睹著這一切,以紀實手法寫下七言古詩《荔枝嘆》,雖詩名寫著荔枝,他又自注:“進荔枝、龍眼”。古時人們經(jīng)常將龍眼、荔枝兩種水果并稱,其中緣由包括這兩種水果的產(chǎn)區(qū)一致,無論是外形、口感、滋味都有八九分的相似。
宋代蘇頌在《圖經(jīng)本草》中描述到龍眼“出荔枝處,皆有之”。古代著名“吃貨”蘇軾在《廉州龍眼質(zhì)味殊絕可敵荔支》第一句明確寫:“龍眼與荔支,異出同父祖?!边@也被現(xiàn)代植物學(xué)所證實。龍眼與荔枝能算作一對“堂兄弟”,都是無患子科,但不是同屬,各自為屬。如果翻翻無患子科的分屬檢索表就會看到,緊貼著的龍眼屬的荔枝屬,足見二者形態(tài)關(guān)系之近。
為了吃口水果,皇帝都拼了
龍眼作為一款典型的亞熱帶水果,現(xiàn)在的人們早就不以為奇。而在沒有冷鏈運輸?shù)墓糯朐诒狈匠陨弦活w龍眼可謂艱難。自漢代以來,歷朝皆將龍眼列為貢品。漢王朝將龍眼作為招待異邦首腦的最高級別國宴品,把隔壁的匈奴單于都饞得不行。
第一個將龍眼等嶺南特產(chǎn)送至西北的人是南越王趙佗。趙佗不僅長壽,辦事也極有耐心與毅力。趙佗堅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給漢皇室進貢龍眼,從漢高祖劉邦送到漢武帝劉徹,從曾爺爺送到曾孫子這一輩。
劉邦作為長安城里第一個吃上龍眼的人,他似乎對這些水果興趣并不大,而劉徹則比較激動。劉徹不但喜歡龍眼,還擅長打仗。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擊破南越。為了慶祝勝利,劉徹在長安附近的上林苑中建起一座扶荔宮,并將在南越帶回的奇花異草種植在內(nèi),這其中就包括龍眼。這大概是歷史上最早的大規(guī)模遠距離栽種實驗,劉徹也因此成為最早在長安“玩”龍眼的人。
龍眼樹畏寒,即便是在南方,到了冬天也覆上干草避寒,它們在長安難以成活。但劉徹沒有因此放棄?;蛟S在他看來,西域葡萄都能移種成功,龍眼自然也能??上У氖?,花費諸多心血后,這批種苗全都移種失敗。劉徹大怒,誅殺數(shù)十名園內(nèi)守吏,終止了在當時科技條件下難以完成的跨氣候帶移植實驗。
長安種不出龍眼,劉徹依然無法割舍對龍眼的喜愛,下令讓嶺南繼續(xù)每年進貢以解天子之讒。古代龍眼運輸不易,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歷史中,龍眼在北方僅限于為社會上層極少數(shù)人所認識。少數(shù)親信大臣有幸蒙皇帝賞賜,嘗嘗味道,也高興得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大肆揮灑一番。這樣的進貢直到東漢安帝劉祜時才停止。
龍眼名為何來?
龍眼的名稱由來有多種說法。龍眼剝開肉中間露出黑得發(fā)亮的核,像眼珠一樣黑里透亮,且配上果肉后像眼睛,但是不像其它動物的眼睛有血絲或泛藍色,倒像古畫里龍的眼睛,外白中黑滴溜圓,因此稱為“龍眼”。但因為吃“龍眼”就是吃“龍的眼睛”。在古代“龍”是帝王象征,怎么敢說自己吃龍眼呢?此名反而成為忌諱,龍眼后來又有了別的名字。
《齊民要術(shù)》云:“龍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因其成熟于桂樹飄香時節(jié),俗稱桂圓;另有一說,由于廣西(桂)產(chǎn)龍眼較多,形態(tài)圓潤,所以北方人稱為桂圓;亦有人把產(chǎn)自福建的稱為福圓;在閩粵土話中,龍眼還有“羊眼果”“牛眼”的俗稱,大抵都是從其形態(tài)而來。但這些名字自然配不上龍眼的盛名,也遠不如“龍眼”霸氣,還是龍眼一名流傳最廣。
現(xiàn)在人們大多將龍眼當做鮮果的名稱,而桂圓當做龍眼干的名稱。叫龍眼算是保留曾經(jīng)以其鮮果形態(tài)特征為稱。而桂圓從寓意上有保人平安的意思,龍眼曬干以后多用于藥材食用,對人的身體有治療、保健的作用,用桂圓代替龍眼干,這樣既保留植物文化又便于人們區(qū)分。
龍眼會“上火”?
龍眼的果肉實際上是假種皮,與荔枝假種皮的細膩軟嫩不同,龍眼的假種皮口感則更加緊實脆嫩。剝荔枝時稍有不慎就會碰破表皮,弄得滿手甜汁液,在剝龍眼之時則不必為此糾結(jié),只消輕輕一捏,龍眼的果皮就會沿著一條看不見的縫隙裂開,得到一顆完整的果肉。
龍眼肉中的甜蜜滋味來源于果肉中積累的糖分,尤其是果糖。果糖代謝途徑與葡萄糖不同,短時間內(nèi)大量攝入會影響人體正常的糖代謝,這也是有人說龍眼吃多會產(chǎn)生牙齒腫痛等“上火”的原因。
除了作為鮮果食用,龍眼的甜讓它成為諸多美食中的重要食材。在各種甜品中,龍眼肉算得上是一位“大咖”。兩廣地區(qū)煲湯時就經(jīng)常會投入一些龍眼肉,甜味和咸味相互交融,能夠增加湯品的鮮美之感。當然,若我們發(fā)動美食的靈感,烹飪時需要甜味的地方,嘗試用龍眼調(diào)味,構(gòu)成滋味層次豐富混搭。比起直接加糖來說,加龍眼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有龍眼果,那么有鳳眼果嗎?
真有,鳳眼看似和龍眼名字相似,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水果。鳳眼果又稱“蘋婆”,鳳眼果很低產(chǎn)難以商業(yè)化大規(guī)模種植,市面少見。鳳眼果結(jié)于蘋婆樹,屬梧桐科蘋婆屬常綠喬木,多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南方地區(qū)。成熟時果莢裂開,露出猩紅的里子,大如雀卵,形如眼睛,整個果莢如美人善睞,因此名為鳳眼果。
每年7月是鳳眼果的收獲季節(jié),菜市場偶有外表棕黑色,泛油光,有皺紋的鳳眼果,亦有剝?nèi)?shù)層皮,見黃白色種仁的鳳眼果肉出售。鳳眼果剝掉種皮后能與蓮子、銀耳加冰糖共煮,味道香甜,有溫胃健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