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極(八法五步)是從太極各門各派中共性的、最為核心的技術內容入手,本著科學化、規(guī)范化、簡易化的原則,形成的集健身性、文化性、簡易性于一身的太極拳套路。在學校推廣太極(八法五步),有利于太極拳更好地弘揚和傳承,為此,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以太極(八法五步)的功法特點和在體育課程教學中作用為切入點,分析了太極(八法五步)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教學模式,為了在學校更好地推廣太極(八法五步),也為今后太極(八法五步)教學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太極(八法五步);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2-7475(2019)08-022-02
在《“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第一篇第六章中提出“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1],因此推廣普及太極(八法五步)是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需要,是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戰(zhàn)略的需要,是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打造中國品牌文化的需要。學校作為中華文化傳承和弘揚基地,教學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在推廣普及太極(八法五步)過程中非常重要,通過對太極(八法五步)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探索出一個有效推廣太極(八法五步)的教學模式,打破以往單純技能教學,枯燥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民族責任感和自信心。太極(八法五步)較24式太極拳更簡單易學,內涵更豐富、核心元素更明了,更有利于學習和推廣,所以現階段學校將太極(八法五步)引進體育課程教學中,并找到一個合適教學模式至關重要。
1太極(八法五步)的構成
太極(八法五步)由十三勢構成:八種手法,五種步法。八法指:掤捋擠按、採挒肘靠;五步指:進退顧盼定。
2太極(八法五步)功法特點
2.1舒展大方、結構嚴謹
太極(八法五步)動作舒展大方,要求每一個動作舒展,松緊有度,有效刺激穴位,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太極(八法五步)在動作結構設計上也是經過嚴格的考究,強調多種鍛煉形式,主要采取了樁功和行功兩種形式,樁功講究基本動作的規(guī)范性,行功講究動作的連貫性和結構性。
2.2舒緩自然、中正安舒
習練太極(八法五步)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身心放松、呼吸自然,只有身體放松了,肌肉才能放松,才能保證動作流暢自然,不生硬。中正安舒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練功時要保持身體中正,百會穴、會陰穴、涌泉穴能夠保持上下垂直,身體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閭中正,保證脊椎的垂直放松,形成上下對拉拔長,只有身心完全放松,做到以上兩點才能做到中正安舒。
2.3虛實分明、動靜相兼
虛實分明是太極拳首要要義,太極(八法五步)的每一動作都要求做到虛實分明,大多數動作是腿部承擔重量,所以平時樁功練習很重要。太極(八法五步)中的虛實轉換都是由半虛半實、半實半虛到全實全虛的逐漸轉移。如前進時,腳跟先著地,然后腳掌、腳趾依次著地,最后全腳掌全部踏實。太極(八法五步)分為定式和動式,做到動和靜相結合,動則實,靜則虛,動靜平衡統一。
2.4意氣相隨、連綿不斷
習練太極(八法五步)者應以養(yǎng)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能聚,神必亂之。[2]意識和氣不能分開,以意領氣,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全身意在神,不在氣。所以在習練太極(八法五步)時要用意不用力,意識先動再走動作,這樣才能做到意氣相隨、連綿不斷。
2.5剛柔相濟、開和有序
太極(八法五步)提取了楊式和陳式的核心要素,極柔軟極堅剛。只要長期堅持習練太極(八法五步),周身往復既不失綿軟,也可以達到內在堅剛。太極中的剛是身體放松和拉長之后產生的彈性的剛。在習練太極(八法五步)時,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八法五步)所有動作都是由開合兩個動作組成,都是以腰脊為主宰,如伸展、進步、退步、揚起都是開,回收、收腳、跟步、落下都是合,一開一合,動靜相兼,節(jié)節(jié)貫穿,循環(huán)往復,形成太極拳過程。
3太極(八法五步)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3.1提升學生對武術的興趣
以往體育課程中教授的太極拳基本為24式太極拳,由24個動作組成,沒有發(fā)勁的動作,學習者會感覺枯燥乏味、難學,記不住動作。新創(chuàng)編的太極(八法五步)是從太極各門各派中共性的、最為核心的技術內容入手,本著科學化、規(guī)范化、簡易化的原則,形成的集健身性、文化性、簡易性于一身的太極拳套路。太極(八法五步)僅有13個動作組成,不僅有楊式的舒緩大方,也有陳氏的纏絲發(fā)勁,動作簡單,而且不受場地的限制,隨時隨地可學。此外太極(八法五步)還配有專門的音樂,音樂非常悅耳,如潺潺細流,如山間鳥鳴,在做動作的同時,聽著悅耳的音樂,恍如融入大自然一般,讓人忘卻煩惱,感受太極(八法五步)的魅力。所以太極(八法五步)可以讓學生對武術有一個新的認識,太極拳不是老年拳,它也可以生動活潑。
3.2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毅力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神經系統比較活躍,抑制力差,運動時容易出現多余動作,因此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而在習練太極(八法五步)時要求學生身心放松、意念集中、神舒體靜,這對神經系統能起到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在教授太極(八法五步)時,教師可以將動作進行分解,分為1、2、3、4小動作,這樣學生一方面便于記憶,另一方面不會出現多余的動作,使他們易學易練。此外太極(八法五步)前面部分主要是原地屈膝動作,也是樁功的練習,這對學生的毅力是一種考驗,經過長期的練習,對提升學生毅力有一定的幫助。
3.3增強學生民族責任感
2014年“國際瑜伽日”設立,而我國在2018年才啟動首個“世界武術日”。在我國每年練瑜伽的人數保持穩(wěn)定增長,而練太極的人相對較少。此外國外還掀起了研究太極與健康的熱潮。在此背景下,我們應有危機感,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正在被別人利用,因此,我們更應該大力推廣我國民族優(yōu)秀傳統項目,增強我們的民族責任感。只有將太極等民族傳統項目在學校大力普及推廣和宣傳,才能更好地讓大家了解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責任感和文化自信,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太極(八法五步)由于簡便易學,又富有太極的核心元素,所以有利于在學校進行推廣。
3.4提升身體素質
現在的學生身體素質越來越差,運動起來也不協調,動作僵硬。太極(八法五步)對鍛煉和改善學生的骨骼、肌肉及關節(jié)活動有顯著的作用。太極(八法五步)區(qū)別于其他拳術,它要求四肢動作處處有弧形,符合了人體各關節(jié)自然彎曲的狀態(tài)。此外,通過太極動作的螺旋旋轉、收縮伸展,可以增加肌肉的韌性、促進關節(jié)靈活、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四肢的協調發(fā)展、改善體形等,使學生更加健美,更有活力。
4太極(八法五步)在體育教學課程中的模式探究
4.1體育教學部門適當完善太極(八法五步)的教學體系
太極(八法五步)作為民族傳統項目,應該在學校體育課程中得到運用和重視,將太極(八法五步)教學體系進行一定的完善,讓學生意識到其重要性,提升學生的興趣。太極(八法五步)不僅僅可以作為單純的必修課程,也可以作為學生實踐活動的一部分。
4.2利用多媒體或活動進行展示和宣傳
單純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教學,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了解并掌握太極(八法五步),因此,可以在學校官網、櫥窗等進行理論和技術的宣傳展示;可以通過有獎競答的方式進行太極(八法五步)理論知識的比賽;可以在校運會或其他學?;顒又羞M行太極(八法五步)的展示或組織比賽;營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多渠道了解和掌握太極(八法五步),太極(八法五步)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廣。
4.3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太極拳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光靠老師的講解,學生只能了解大概,因為每個人的理解力是不同的。像習練太極(八法五步)時意氣相隨、動靜結合、上下相隨、節(jié)節(jié)貫穿等要領,包括太極(八法五步)的內涵,只有通過自己大量的練習、細心揣摩、靠自己去鉆研才能深刻領會。
4.4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
在太極(八法五步)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應及時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在每節(jié)課結束,詢問學生的課堂體會,定期收集學生對太極(八法五步)的反饋意見,并挑出合理的建議進行改進,確保學生對太極(八法五步)的興趣不減退,確保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5結語
太極(八法五步)作為新時代的產物,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傳承和發(fā)展。真正之體育,當要使身體強健,不要使身體猛鷙;當要使氣血充盈,不要使氣血賁興;當要使精神飽滿,不要使精神發(fā)揚[3],太極(八法五步)正屬于這樣一種運動。學校作為中華文化傳承和弘揚基地;教師、學生作為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新者、傳承者;教學作為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我們更應該將太極(八法五步)這一中國傳統項目在學校體育課程中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之成為學校的傳統和特色,為中國太極拳的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國務院[引用日期2019-6-16].
[2]吳圖南,馬有清.太極拳概論[D].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6.
[3]何欣委.神運無方:太極拳論秘譜匯宗[D].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陳會會(1990—),女,研究生,貴州商學院,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