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榮
摘要:自讀自悟這種閱讀教學法與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對于學生而言,閱讀并讀懂文章內涵有一定的難度,且不能獨立完成閱讀任務,在自讀自悟過程中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通過問題的設計來引導學生自主的閱讀,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能夠獨立解決,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關鍵詞:閱讀教學;自讀自悟;問題設計
所謂的自讀自悟就是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自由表達,獨立自主學習研究的過程。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大多采取的是“一言堂”的形式,并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問題的機會。對我國教學的現(xiàn)狀下,葉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書中提出了很大的質疑,語文的教學需要全新的改變。經過多年的發(fā)展,語文教學并沒有發(fā)生質的改變,還是一味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并未取得好的成績。提高課堂效率必須在學生自讀自悟學習的情形下,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扮演“引路人”,設計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會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在難點的問題上進行點撥,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也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能力。本文重點探討了如何運用自讀自悟的教學形式通過問題的設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鼓勵學生在自讀自悟中質疑
眾所周知,學習貴在疑問,思維也起于疑問,質疑是創(chuàng)新活動得以發(fā)展的有力基礎。要提高學習能力,訓練思維,離不開“質疑”二字。質疑是指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提高概括、分析、總結能力。在語文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必須多次閱讀,閱讀的次數(shù)多了慢慢就會產生疑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情景設計問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帶著濃厚的求知欲去閱讀文章。當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時,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在文章的關鍵點和重點上,老師應該精心設計層層問題,學生通過問題的解答能夠更深入透徹地了解文章內涵。
例如在《鳥的天堂》這一課文中,我先會要求學生進行一遍課文的通讀,在學生通讀之后,我會向學生提問,在文章的最后段落里,有一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提出疑問:“你對這句話有什么疑惑?”在問題的疑問下,學生會帶著對問題答案的探究進行再一次的閱讀。在第二次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一句話里面會出現(xiàn)兩次鳥的天堂?兩次鳥的天堂分別指的是什么?為什么第一個加引號,第二個沒有呢?”在這些眾多的問題下,學生會對上下文進行深入的思考,他們就會主動的尋求問題的答案,不需要老師過多的引導,在尋求答案的同時自然的會與文本進行對話溝通,更深入探究與理解“鳥的天堂”含義,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啟發(fā)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釋疑
釋疑指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的解答,就不能夠很好地吸收并貫通。在閱讀的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得出結論。對于教學練習中簡單的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學生獨立思考完成,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于難度系數(shù)大的問題,學生的閱讀能力參差不齊,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進而實現(xiàn)解惑的目的。在解答學生的問題過程中,我們應該對難題進行梳理,有條不紊地根據問題的難易與性質做出合適的教學方案,進而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網絡等對課本遇到的陌生字詞,文化背景等進行翻閱,在這過程中,不僅積累了知識,還養(yǎng)成了獨立動手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對于重點段落,教師運用對問題分解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理解。
例如我們仍以《鳥的天堂》這一課文列舉,在閱讀文章中,對重難點的詞句要進行分析,必須結合上下文來思考。在小組組合之后,首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作者兩次提到的“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致有什么區(qū)別?二是兩次提到的“鳥的天堂”作者都分別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學生會找出兩次作者的不同經歷,根據不同的景物以及心情來感受作者蘊含的情感。在一個個問題得到解決的時候,學生不僅對課本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掌握了閱讀技巧,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三、促進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提升
學生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提升單單靠老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語言的不斷積累與實踐。這就需要學生多背誦,多閱讀。在對閱讀內容積累的時候要找出文中重要的語句或者段落聯(lián)系上下文對其內涵加以反思研究。這樣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
例如在學習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的時候,學生必須先了解李白的生平經歷與個人資料,還有在寫這首詩的同時處于怎樣的社會情況,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教師還可以布置些課外讀物,讓學生多閱讀些李白的詩,在與文章進行對比,更能體悟到作者的心情,還能積累課外知識。再如在《滴水穿石的啟示》文章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一些問題,如:為什么小小的水滴可以穿破石頭,而雨水就不能呢?我們生活中有沒有半途而廢的情況呢?帶著這些問題學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這種獨立閱讀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老師還可以在課后的作業(yè)中布置些成語的學習,在課外讀物上或者網絡上查詢一些意思相類似于滴水穿石的成語來進行學習,在這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積累到很多的成語知識,還能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教師還應該注意到,在教學中應該多激勵學生多讀多記,不斷積累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內涵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提問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評價,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思維能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尋求最優(yōu)的答案,擴展思維。
結語: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到問題中,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需做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通過設計合理有效的問題,使得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心,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升思維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適應了新時代下學生成長的需要,也為教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蔣聰慧.自讀自悟自我成長: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5(3):53.
[2]陳靈.關于閱讀教學自讀自悟過程中問題的設計[J]考試周刊.2012(64).
[3]王琪.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引學生自讀自悟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