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碧英
【摘要】古詩文作為抽象性強、不易理解的學科內容,常常使學生遇到困難,同時也引起教師的煩惱。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對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文教學的實踐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總結。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誦讀;韻律;情景;意境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思維邏輯方面雖然已經(jīng)取得很大進步,但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尚不成熟,在學習含蓄、抽象的古詩文時,依然在領悟其內涵方面存在一些障礙。據(jù)此,教師可以通過細化策略來使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古詩文,結合古詩文韻律、意境、背景和體系四大要素來深入開展教學。筆者認為,高年級的古詩文教學可以參考如下四種策略。
一、反復誦讀,體驗韻律之美
韻律美是古詩文最明顯的特點之一,規(guī)則的押韻、工整的對仗讓古詩文韻律和諧優(yōu)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在反復誦讀中,學生可以感觸到古詩的韻律之美,進而為整首詩的理解奠定基礎。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誦讀環(huán)節(jié),努力讓學生更好地感知古詩文之美。
比如,《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韻律和諧、聲調抑揚頓挫,句意也較為容易理解,適合反復誦讀。因此,在帶領學生學習這首詩時,筆者分配了大量時間給學生誦讀。首先,讓學生初步讀這首詩,把它讀熟并劃分句子的節(jié)奏,這個步驟可以促進學生對詩的初步理解;其次,筆者給大家播放了朗讀錄音,一共播放了三遍,其中前兩遍播放的時候要求學生在心里默默跟讀,體會范讀錄音中的節(jié)奏、語氣和誦讀情感,第三遍播放錄音時學生可以大聲地跟讀并模仿范讀錄音,自己摸索誦讀的感覺。跟讀過后,學生對情感的把握便有了一定的進步,通過情感的把握,就可以感知作者整首詩表達的心情如何、氣氛如何,再結合對情感的理解,對詩句內涵的體會也會隨之深入。待錄音播放完畢后,筆者又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試著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大家都開始專心致志地讀起來。然后筆者隨機叫了幾名學生來給大家朗誦這首詩,并讓其余的同學試著分析他們朗讀的優(yōu)缺點,在互評中,學生對古詩的韻律和誦讀技巧把握地更加到位了。最后由筆者給學生們進行了再次范讀,為這首詩的誦讀環(huán)節(jié)做了結尾的工作。在講《長相思》這首詩時,筆者使用同樣的方法,給學生的誦讀留出了很多時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切實體會到詩中的韻律、聲調的美感,還可以對古詩的內涵產生初步的感知,一舉兩得。
二、情景交融,感受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古詩詞的第二大美感,古詩文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景物描寫,從而以景襯托情感,使整首詩情景交融,充分表露出意境之美。因此,教師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應該重視對景物的分析,使學生置身于詩歌營造的情景中,有利于深入理解其內涵。
比如,白樸的《天凈沙·秋》這首詩,全詩五句話每句都蘊含了景物的描寫,通過景物塑造了一幅景色從蕭瑟、寂寥到明朗、清麗的秋景圖,從而抒發(fā)了由冷寂惆悵到開朗、憧憬的情懷。講授這首詩時,待學生能夠感情充沛地誦讀它后,筆者便開始了對這首詩的情景分析。首先,筆者讓學生找出這首詩中的所有景物,要求不要錯過任何一個小細節(jié)。大家找到了“孤村、落日、晚霞、煙、樹、寒鴉、飛鴻”等十二種景物;其次,讓學生找出每一種景物的形容詞,透視這些形容詞下的景物特點;再次,讓學生拿出畫紙和彩筆,將詩中描繪的景象畫下來,而筆者則在一旁觀察大家的繪畫過程。筆者發(fā)現(xiàn)通過對景物的分析,學生都可以畫出這樣的景象:日落西山、晚霞消散,余暉映照下的村落里,青煙裊裊,古藤老樹上棲息著幾只烏鴉,遠處一只大雁飛掠而過。外景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和金黃的花朵在風中搖曳。大家的彩筆為這幅畫面注入了新的活力,為領略這首詩的意境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筆者讓學生看著自己的畫作,然后給大家朗誦了這首詩,一來同學們可以核對自己描繪的景物是否齊全;二來可以通過視、聽兩方面的刺激深入感知詩的意境。大家在繪畫和聽范讀的過程中,都發(fā)現(xiàn)了詩前后兩部分的鮮明對比,進而感受到了這兩部分在意境、情感和作者心境方面的不同。通過“景”來反饋“情”,讓學生很快體驗到了詩的意境美,同時也是學生順利理解詩句的保障。
三、結合背景,分析內在情感
古詩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理解詩句的關鍵要素,它反映了詩人們的寫作初衷、奠定了古詩的創(chuàng)作基調,同時還會與詩句相互呼應。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緊密結合古詩的背景材料,以此來促使學生更全面、透徹地理解古詩文。
比如,在帶領學生們學習《七步詩》時,筆者先讓學生讀熟整首詩,然后給學生介紹了此詩的背景資料,包括作者曹植其人和軼事、曹植與曹丕的關系,還重點介紹了《七步詩》的小故事:曹丕嫉妒弟弟的聰慧和文才,在父親去世、自己坐上皇帝的寶座后想要找機會治罪曹植,于是命他在殿上走七步的時間做出一首詩,否則就要治他的罪,于是《七步詩》這在這種情況下被創(chuàng)作出來了。這些背景資料豐富且充滿趣味性,學生們都聽得津津有味,不僅了解了這首詩的寫作狀況,同時也對曹氏父子產生了好奇。介紹過背景材料后,我讓同學們先試著自己分析詩句的含義,大家都能夠有效提煉出背景材料反映的信息,看出了作者曹植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同時初步感受到了曹植對哥哥和封建集團內部斗爭的強烈不滿。背景的滲透,讓學生更快速、深入地領略了詩歌的情感。
再比如學習《泊船瓜洲》這首詩時,筆者依然為學生補充了它的寫作背景:其一,作者王安石寫詩時已經(jīng)年過半百、對政治心灰意懶,并且歷經(jīng)了兩次罷相的慘痛遭遇,又要重新登上政治舞臺;其二,鐘山是王安石的故鄉(xiāng),他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結合背景,學生很快就捕捉到詩句字里行間反映出的思鄉(xiāng)之情和對詩人重返仕途的態(tài)度。重要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更能體會詩人作詩的心意,同時讓學生理解、分析詩句的過程簡化了不少,將背景融合情感分析,其效果可見一斑。
四、對比延伸,建立知識體系
教師還可以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時常加入一些拓展延伸的內容,比如,把同類詩或者同一作者的詩匯聚一起,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對比、分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透析古詩文的特質,還有助于學生自主形成知識的體系。
比如,在講授辛棄疾的田園詩《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對全詩進行了分析與整合之后,筆者在黑板上寫出了《清平樂·村居》,這是學生之前學過的,同樣是辛棄疾作的田園詩,筆者還寫出了辛棄疾其他兩首田園詩《四時田園雜興》和《鷓鴣天》,然后帶領學生對本課這首詩和黑板上的三首詩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了辛棄疾田園詩善用比興手法和想象的作詩特點,歸納了他常用的寫作手法。在賞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擴展了眼界,了解到了辛棄疾其人、其詩,還初步建立了對大詩人辛棄疾寫作特點和他的田園詩的知識體系。這樣的方法,不僅充實、豐富了課堂內容,還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增添了動力和活力,一舉多得。
總而言之,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將古詩詞的教學劃分層次,有步驟、有策略地組織教學,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反復誦讀來體驗其韻律之美、注重景物描寫分析來促使學生感受其意境之美、結合背景材料幫助學生分析其內在情感以及對比延伸的學習來引導學生建立古詩文的知識體系。以上是筆者關于古詩文教學總結的四種有效策略,未來會更加潛心鉆研教材,大膽創(chuàng)新教法,時常反思并總結經(jīng)驗,爭取把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建設得更好。
參考文獻:
[1]林順達.打破古今屏障,探析詩詞精髓——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教學方法研究[J].學周刊,2017(31).
[2]陳美麗.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才智,2017(06).
[3]李大娟.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探析[J].基礎教育科研,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