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云珊
當今這個教育的新時代,越來越強調(diào)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于我國的教育存在地區(qū)差異,導致在家庭教育的認識水平上也參差不齊。本文嘗試應用教練型班主任的理論和工具,從班主任的角度出發(fā),結合案例,指導家長如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問題呈現(xiàn)
筆者新接手的班上就有一位特別的孩子叫小家,不到一個月,這位同學就表現(xiàn)出了他的與眾不同。我嘗試和小家面談溝通,他跟我聊到了他在家里父母動不動就打他,所以他已經(jīng)習慣了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原來小家因為家庭的不良親子關系而造成了這些不良行為,他動不動就使用暴力對待同學,既有語言暴力,又有身體暴力。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嘗試應用一些新方法來解決遇到的難題。
二、教練型班主任的相關理論
眾所周知,教練在體育界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能看到運動員面臨的困難并且通過技術性的手段激勵運動員,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而這里提到的教練型班主任,就是指善于應用教練的工作原理,技術性地推動工作對象(包括自己、學生和家長等)調(diào)整自身狀態(tài)、調(diào)動自身潛力、優(yōu)化自我管理能力、獲得自主成長的班主任。
在教練型班主任應用教練工作原理的整個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對話來完成的,這一靈活而具有威力的語言形成了教練式語言模式。
教練型班主任的一個重要工具就是同步帶領法。所謂“同步”,就是先通過呼應對方的語言、身體動作、情緒感受等與對方達成一致,建立親和關系,消除抗拒,讓對方感受到被接納、被尊重。所謂“帶領”,就是應用當事人自己的感知模式去引導他,從提出一些當事人認同或讓其無法否認的問題入手,逐步提出一些超出其原有思維框架的新問題。
三、應對策略
針對教練型班主任的一些理論指引,同時結合新的教育背景,筆者覺得可以從親子關系這一紐帶入手,指導家長去開展家庭教育,這樣對學校教育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結合上面提到的學生案例來說,我想孩子身上的問題,父母應該是最清楚的,所以家校溝通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于是我請來了學生的媽媽進行了解,并應用同步帶領法來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筆者在和家長的面談溝通下,在不斷地肯定和接納家長的同時,用問題拓展對方的思路,讓對方從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問題,達到轉(zhuǎn)變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一次聊天記錄:
家長:老師您好!今天小家給我一張卡片,他還是第一次送東西給我呢!
師:我相信你看到這份禮物心里應該很高興,同時也很欣賞你用正面的語言來看待小家的表現(xiàn)。(同步感受和觀點)
家長:他寫作業(yè)的態(tài)度是好了一點,不過那些字體還是歪歪斜斜的。
師:書寫的確還是有待提高。我們看到他作業(yè)的好轉(zhuǎn)其實也是認真書寫的第一步變化,你覺得呢?(同步家長的期待和渴望)
家長:那也是。
師:對??!你們家長其實也在改變。他的那些特別行為其實都有正面的動機,你們有沒有覺察到呢?(肯定正面動機,帶領家長轉(zhuǎn)移關注的焦點)
家長:我們也覺察到了,多肯定孩子,漸漸地,孩子真的發(fā)生了變化。感謝老師的教導,不僅把我的孩子教好了,還讓我們家長也受教了,謝謝您了!
師:你們的親子關系能有這樣的轉(zhuǎn)變,的確令我感到高興,希望你們家長的轉(zhuǎn)變能帶給他更大的轉(zhuǎn)變!(帶領家長逐漸靠近我們想要他去的方向)
家長:好的,我們一起努力!
在此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和孩子之間低效或者說是無效的溝通,并不是說家長缺乏對孩子的愛,而是他們?nèi)狈⒆有袨楸憩F(xiàn)的理解,沒有走進孩子的心里,家長缺乏的是溝通的技巧。筆者通過和家長的多次溝通,同步家長的一些看法和情緒,接納了他們的感受,減少了他們的焦慮,再帶領家長擺脫原來的教育模式,接受一些有效的溝通方式,引導他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選擇正確的方向,從而使親子關系得到轉(zhuǎn)變,教育取得成效。在轉(zhuǎn)變學生行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轉(zhuǎn)變家長的觀念,有了這樣一個重要的助力,我們的教育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四、案例反思
在這個案例里,孩子的不良行為與家庭中不和諧的親子關系有密切的聯(lián)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因此,作為班主任應該指導家長去建立一種良好的親子關系,營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圍。筆者重建小家和他媽媽的和諧親子關系的引導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尋求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我們所看到的人的行為都來源于他內(nèi)心的一些情緒感受。弗洛伊德說過:“人之所以做一件事,不是為了追求快樂,就是為了逃避痛苦?!睂τ谛〖业倪@些特殊行為,我們都可以從中尋找到他的正面動機。例如,他不聽從父母的要求,他是在逃避什么痛苦呢?可能他害怕自己做不好再次受到父母的責備,也可能是不想父母覺得他沒有能力做好。這些其實就是小家的內(nèi)心期待和渴望被理解、被愛。如果我們能指導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不要把目光單純放在孩子的行為上,而是多關注他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那么,孩子的每一個特殊行為都會變得可愛多了,我們也會用更多的耐心和寬容的心態(tài)來應對了。
第二,同步帶領,轉(zhuǎn)變視角。小家的叛逆行為已經(jīng)是事實了,憤怒、失望等負面情緒的滋長只會和家長深層的期待和渴望相悖。與其悲觀失望,不如破繭重生。所以在與小家媽媽的溝通中,我首先同步她的情緒感受,肯定對方的觀點和期望,呼應對方的語言和做法,建立親和關系。作為疏導者,我此時能同步他們,消除家長心里的抗拒,讓對方感受到被接納和尊重,在某種意義上,讓家長感受到他們和老師其實是最親密的戰(zhàn)友。當小家媽媽產(chǎn)生了這種感覺后,家長工作就可以更加順利地開展了。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帶領家長從一些她認可的或者無法否認的問題入手,轉(zhuǎn)變視角,讓家長從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問題,就能將對方帶到我們想要她去的方向,重新建立一些新的家庭教育觀念,讓家長的轉(zhuǎn)變帶動學生的轉(zhuǎn)變,相輔相成,讓家校合作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
一個學期下來,在我和小家媽媽的多次接觸后,開始轉(zhuǎn)變了這位家長傳統(tǒng)的親子觀念,構建起了良好的親子關系,小家的日常行為也慢慢向正面遷移。我相信,今后通過家校共同合作,會構建出一個更加良好的親子關系,使孩子能夠更加健康地成長。
[本文系廣州市教學成果培育項目“基于教練技術的班主任專業(yè)成長研究”(Z2017A00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