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璐
【摘 要】內觀療法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通過提問“別人為我所做的”“我對別人的回報”“我給別人帶來的麻煩”的形式來進行。內觀療法的主要類型有集中內觀、分散內觀(日常內觀)、記錄內觀、通信內觀,目前在治療領域、教育領域、成癮戒治領域廣泛運用,并收效甚佳。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內觀療法有望在中小學生人格發(fā)展、自我完善與人際提升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的運用。
【關鍵詞】內觀療法;心理健康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08-0007-03
一、內觀療法的起源
內觀療法是日本心理學家吉本伊信于1937年創(chuàng)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內觀療法的定義為:“內觀療法,對于為了解脫內心的煩惱和問題而來做體驗的內觀者,通過自身的內觀體驗,在精通內觀的專家(面接者)的幫助下進行白我觀察。此時,面接者在屋內一角設立屏風,盡可能地提供一個可以遮蔽外界刺激的環(huán)境,內觀者在一定時間內,集中精力地深入自己的內心,從過去到現在,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產生的‘我接受他人的“我給予他人的’以及‘我給他人帶來的麻煩’3個方面的問題上,進行冷靜具體的同顧。在這樣的過程中,讓他重新感受到現在生活的幸福。”
二、內觀療法的心理機制
內觀療法圍繞3個主題對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反復同憶,即“別人為我所做的”“我對別人的同報”“我給別人帶來的麻煩”。內觀者在內觀、自省中發(fā)現自己已經得到過許多愛和溫暖,得到過許多生命的樂趣、幸福,被淡忘、被忽視的一切重新在記憶中閃亮,有的甚至光輝燦爛,使內觀者進行愛的重新體認。同時,同顧自己給對方造成的麻煩還會喚起羞愧感、罪惡感,情感的交織加劇了內觀者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內觀者脫離自我中心,更好地傾聽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音,重構與周圍世界的聯(lián)系,加強內心的力量。
(一)自我發(fā)現
自己我發(fā)現(自我洞察),是通過同顧和檢討自己在人際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徹底反省,從而比較自己對他人的沖撞和他人對自己的慈愛,不斷洞察自我的存在與他人的關系。通過不斷自省,分析并糾正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不良態(tài)度,改善人格特征。
(二)愛的發(fā)現
在內觀中感受“愛”最強烈的,莫過于發(fā)現“別人為我‘給予’,而我卻對別人造成傷害,盡管如此,別人仍然會寬恕我”。換言之,“自我犧牲”的寬恕才是人類最高的“愛”。因此,“愛的發(fā)現”是內觀療法發(fā)揮療效的根源。
(三)罪惡的意識與接納
吉本伊信主張,內觀的目的在于祛除“我執(zhí)”。要祛除“我執(zhí)”,在內觀上需要先察覺白己的“我執(zhí)”。以內觀療法自我省察的三個觀點來看,就是要察覺到自己得到別人的恩惠太多,卻未感恩圖報,反而帶給別人太多的麻煩,自己的自我本位、放任、傲慢、缺乏體貼是這些罪惡的根源。
(四)愛的重新體認,同理心及共同意識的建立
內觀療法除了要求察覺個人的罪惡,同時也強調要察覺他人的愛?!皭鄣淖杂X”在內觀療法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1.愛的重新體認。
從正面去內觀他人的愛就能同憶過去自己所遺忘的愛,并且去感受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因此,過去認為自己未被愛而有被害意識者,一旦想起自己被愛的事實,心理上會有很大的沖擊,內觀加深。
2.同理心與共同意識的建立。
同理心是共同意識的基礎。共同意識即自己和別人的連帶感,人們通過有共鳴的過去產生連帶感,一旦失去連帶感就會產生空虛與孤獨的疏離感。從內觀療法的觀點看,內觀帶動以愛為基礎的同理心,使內觀者與他人產生連帶意識,最后克服空虛與孤獨感。
三、內觀療法的類型
(一)集中內觀
集中內觀時間設定為一個星期。在這期間每天早晨5:00起床,晚上9:00就寢,中間這段時間都在屏風內采取輕松的坐姿持續(xù)進行內觀。面接者每隔1.5—2小時左右對內觀者進行面接(“面接”即會面、見面之意),每次約3—5分鐘,指導內容為要點性地詢問剛才一段時間內觀的內容,然后予以適當鼓勵,再指導下一步內觀的內容,使內觀者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二)分散內觀(日常內觀)
分散內觀每周進行l(wèi)—2次,每次30分鐘,場所不限,方法、順序和集中內觀一樣,按生命的時間軸對生命中最重要的親人、朋友等進行內觀。也可以對每天接觸的人進行內觀,以最近發(fā)生的事為主,繼續(xù)集中內觀的做法。分散內觀多用于集中內觀后的維持治療。
(三)記錄內觀
記錄內觀是每天以寫日記的方式進行內觀,方法與分散內觀相同,按生命的時間軸對周圍的人進行內觀,或對每天接觸的人進行內觀,然后定期向指導者進行內觀報告。一般而言,最好在集中內觀的基礎上再進行分散內觀或記錄內觀。
(四)通信內觀
通信內觀指用通信的方式進行內觀治療和指導。針對時間不便、空間距離較遠的內觀者,可以采用通信的方式進行內觀治療,最好在集中內觀的基礎上進行。內觀者將每天的內觀內容收集起來進行整理,用通信的方式請指導者給予指導。通信內觀內容與分散內觀相同,按生命的時間軸對周圍的人進行內觀,或對每天接觸的人進行內觀。
四、內觀療法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隨著社會發(fā)展與變革,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呈現上升趨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關注。內觀療法作為起源于東方文化的心理療法,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能彰顯其優(yōu)勢。
(一)與學生的人格發(fā)展目標契合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積極人格品質的形成為目標,內觀療法在其治療機制中體現了對這一目標的追求。學生在健康型罪惡感的體驗中,感受到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關愛與包容,而白己的付出甚少,由此思考如何“愛人”,有助于勤勉、利人、感恩、謙虛等積極品質的開發(fā)與養(yǎng)成。
(二)與學生的自我完善方向一致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主要目標是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所謂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嘗試著把與自己有關的各方面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決定、協(xié)調一致的自我,是對“我是誰”“我可以成為怎樣的人”“我該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的主觀感受和意識。內觀療法通過對親近的人和事進行系統(tǒng)同顧,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尋求對社會的適應,并確立自我完善的目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塑造個性,充分發(fā)展自我。
(三)與學生的人際提升需求呼應
內觀療法的三個問題促使學生產生對重要他人的感恩、愧疚之情,改變心理活動中的不良狀態(tài)和形象,將以自我為中心、利己、對他人仇恨,轉變?yōu)檎\懇、謙虛、對他人感激,從而學會愛父母、愛他人,為學生人際關系的提升奠定良性的基礎。畫
【參考文獻】
[1]真榮城輝明.內觀療法[M].王祖承,黃辛隱,南達元,等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