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珍
“學講方式”作為一種踐行新課改理念的學習方式,在提高美術課堂教學實效方面日益發(fā)揮著積極作用。所謂“學講方式”,就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以“學進去”“講出來”為學習目標達成的基本要求的課堂教學方式。那么,如何依托“學講”理念,建立美術教學的新常態(tài)呢?
一、關注學習起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潛能,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皩W講方式”強調要樹立“天賦潛能”理念,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挖掘和發(fā)展學生的潛力。因此,在進行教學預設時,教師應以學生為本,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掌握學情并做出科學合理的課堂設計。
(一)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
五年級學生在繪畫發(fā)展過程中處于由陳述寫實期走向分化寫實期階段。此時學生的興趣尚未定型,作為學生接觸美術教育最直接的關聯者——美術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質量對其影響非常重要;同時,他們喜歡自主探究和動手操作的特點又十分利于美術學習。在課程教學預設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手工創(chuàng)作,讓學生意識到美術不僅僅是對大自然的描摹,還可以用來表現自我。
(二)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
人對具象的東西容易直接讀圖和理解,而抽象藝術,如沒有方法上的學習和意識上的理解共情,則難于直接接受。因此,在開始“神奇的肥皂粉”一課前,我在美術室墻壁上掛了幾幅現代主義繪畫及肌理作品,沒有作任何解說。由于這些作品異于以往的寫實性作品,學生們開始了自主查找研究的過程,這為教學的開展打下了伏筆。因此,課前預設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設適宜教學的環(huán)境,包括軟環(huán)境和硬環(huán)境。
(三)加強教學預設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边@里的知識經驗基礎包括兩部分含義:一方面是書本知識的獲取程度,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生活經驗?!皩W講方式”強調教師要掌握學情原則,要加強教學預設。
人教版美術教材三年級上冊所學的“天然的斑紋”和五年級上冊“無筆畫”這兩節(jié)課中,學生學習了運用拓印和對印的方法,創(chuàng)作了具有獨特形式美的肌理效果的美術作品。這些美術課程的學習是“神奇的肥皂粉”這一課學習的基礎。在教學預設上,我把上個學期“無筆畫”的作業(yè)做成了幻燈片。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的作業(yè),此舉一方面讓學生感嘆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加深了師生間的感情;也讓學生將前后知識進行整合,這對學習主體的思維開發(fā)至關重要。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讓預設完全基于生本,而不是想當然地猜測、假想,這是課堂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
二、關注心理特征,創(chuàng)設美術“學講”課堂
(一)支持靈活選座
愛與尊重是教育的出發(fā)點?!皩W講”強調的教師要“生進師退”“學進教退”恰恰是基于對學生充分的尊重。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寬松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下最易產生靈感。由于美術課程特點,當同學們以活動小組的方式圍坐或在需要合作申請交換位置時,教師要把控好課堂秩序,同時不要因為害怕“無序”而限制學生的言行。
(二)激發(fā)好奇心與求知欲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兒童學習任何事情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學講方式”強調的以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滿足來維持學習持久動力的方式亦是如此。
鏡頭一:
課堂教學中,幻燈片上出現一朵不太規(guī)則的花朵,隨著圖片從微觀到宏觀的縮放、漸變,一朵花漸漸變成一片花,再從一片花變成了一個個不規(guī)則的點,最后縮放成一塊不規(guī)則的紋理。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fā)了。
生:這是什么?
生:怎么會這樣呢?
生:太神奇了!
驚呼聲不斷,他們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接著,我拋出了本堂課設置問題情景的重頭戲——“三個紙包中的神秘粉末”。
鏡頭二:
師:現在,在你們的面前,是三種不同的粉末,你們可以先觀察一下。
生:太有意思了,會是什么呢?
生:這個是面粉!
生:這個是肥皂粉!
生:這是要我們做什么呢?
我給學生們準備三個紙包的做法,恰恰是利用了孩子的心理特點。五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愛探索,對未知充滿好奇的時候,當他們拿到紙包小心翼翼地打開時,正是一個從未知走向明了的過程。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去一探究竟,這種狀態(tài)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正如魯道夫·阿恩海姆在《對美術教學的意見》一書中所說的那樣:“一旦目標具有足夠的吸引力,耐心就是沒有止境的。”
(三)選擇提問的時機
鏡頭三:
課堂上一片繁忙,學生們迫切而專注。
同學們基本首先都選取了自己喜愛的一種顏色。有的在調色,有的已經在紙上刷起顏色了。
幾分鐘之后,有的同學已經拿到了結果。
生:老師,面粉在紙上都粘成一坨了。
生:老師,肥皂粉出效果啦!我做出效果啦!
生:我的也是,是肥皂粉出的效果!
肥皂粉掉落在涂滿未干顏料的紙上瞬間綻放出來的效果,讓學生們觸摸到了一個未知的藝術領域,興奮中答案已在眼前——肥皂粉可以很容易做出特殊的效果。
此時,我還是不動聲色,等所有同學都從試驗中抬起頭來的時候,就輪到我拋出問題了。
師:我們實驗的結果已經出來了,那就是肥皂粉做出來的效果。那么,我想問一下同學們,為什么是肥皂粉能做出斑駁的效果,而面粉和沙土則不行,是什么原因呢?
同學們沉思。繼而有的同學已經在紙上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實驗,有的同學則對自己的畫面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思考。
生:吸水!是肥皂粉吸收了周圍的水分,所以出現了花紋。
生:對!是吸收了水分。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在適當的時候拋出有效的提問引導他們繼續(xù)探究下去。當他們完成“實驗”的時候,無論過程還是結果都會令他們印象深刻。根據知識遺忘規(guī)律,自主探索習得的知識在兒童的記憶中保存最長久。由此,肌理的概念和肥皂粉可以產生肌理的原理就印在了學生們的腦海里?!皩W講方式”強調教師要“讓一步”“慢一步”,正是基于此理。
(四)發(fā)揮小組合作優(yōu)勢
鏡頭四:
師:既然你們已經知道了產生肌理的原理,現在請打開你的作業(yè)紙,進入到我們的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我另辟蹊徑——在發(fā)作業(yè)紙的時候,同一個合作小組里面,有的同學領到的是光面紙,有的拿到的是水粉紙,有的是素描紙,還有同學領到的是生宣紙。
緊張有序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的孩子已經做出漂亮的肌理圖案了,而有的同學卻抓耳撓腮、不得要領。
生:我怎么做出來的效果不是很好,肌理效果不明顯呢?
此時正是小組合作發(fā)揮作用的時候。不用我多說,聰明的孩子們在相互比較、交流探討中一步一步接近了事實的真相。于是,紙張的質地、水和色的比例、顏色的深淺、撒粉的方法及用量的多少等影響創(chuàng)作結果的因素一一浮出水面。同學們輕松地掌握了關鍵性技巧,提高了操作能力。
(五)建立寬松的評價機制
造型表現課,造型是基礎,表現才是目的?!懊總€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當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教師需要“退一步”。
鏡頭五:
在“給我們的教室做一幅裝飾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大部分同學都是按照先刷后撒,再剪貼繪畫的步驟操作,但我還是發(fā)現了幾個奇怪的現象。
現象一:張一丹同學沒有先動用顏料和肥皂粉,而是先在畫紙上畫起了畫。
師:你為什么先畫呢?
生:因為我撒不準魚的外形。
師:很不錯的想法,你完全可以打破創(chuàng)作的順序,按照自己的需要來做。
現象二:張文語和她同組的三名同學正在把做好的彩色底板在手里折來折去。
師:你們在做什么?
生:我們要做一束花。
師:把平面的底板做成立體的造型,很棒的主意!
現象三:李家碩同學把剛做好的彩色底板撕成了大大小小的碎片。
師:你要表現什么?
生:我要在另一張底板上重新排列組合。
師:能打破固有模式很好,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意。
在寬松、包容、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下,孩子的創(chuàng)作激情達到了頂峰,于是出現了好多別出心裁的作品,在接下來的自評和互評環(huán)節(jié)里,他們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由此可見,精彩的課堂離不開良好的評價機制的建立,一個寬松的、允許求異思維存在的評價是產生靈感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前提。良好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明顯的導向作用,這是增強美術學習能力的重要驅動力量。
三、關注思維拓展,讓美術學習持續(xù)發(fā)生
如果想讓知識和能力得到鞏固,課后拓展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掌握水平和拓展的可操作性,設計科學合理并且可以觸發(fā)學生思維節(jié)點的拓展作業(yè)。所謂拓展作業(yè),是指教師布置的可以讓學生繼續(xù)鞏固所學內容的具體的作業(yè)。比如,在這節(jié)課下課的時候,我布置了兩個作業(yè):第一,除了肥皂粉,你覺得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哪些材料來制造肌理效果?第二,除了寫實性繪畫,原來還可以用多種方法來表現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刹豢梢杂媚阕约旱姆椒?,創(chuàng)作一幅抽象或半抽象的作品來?
聽到我布置的作業(yè)內容,學生們不由自主地產生了向往,而這種具體的作業(yè)方式又讓他們感到新奇。事實證明,在課下探索的過程中,撒鹽法、噴水法、油漬法、吸附法等制作肌理的手段都不斷地被他們開發(fā)出來。
興趣是學習的引子,但興趣經常會表現出持續(xù)時間短、受環(huán)境影響大的特點。我們需要用科學而又符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措施,把興趣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