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合
摘要:小學階段學生年齡介于6~12歲之間,其認知、身心、思想等發(fā)展都還不夠成熟,這時候需要學校、教師充分重視德育工作,并通過有組織、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德育知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素質,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本文結合小學德育實效性低原因分析,提出幾點有效提高德育教學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學理念;實效性;方法;探究
一、小學德育教學實效性低原因分析
當前,導致小學德育教學實效性低的原因有:1.教師德育水平較低,教師作為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實施者,德育水平高低也直接影響到最終德育開展效果,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對待德育工作不夠重視,在開展德育教學時沒有聯(lián)系小學生實際,自身德育知識體系也不夠完善,無法達到小學德育教學目標;2.德育內容脫離實際,小學階段學生認知水平不夠,教師片面講授理論知識不利于學生理解,同時德育知識內容脫離實際以后,學生進行學習也不會產生認同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和形成良好行為素質的作用也會大打折扣。
二、提高小學德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方法探究
(一)提高教師德育水平
教師德育水平直接決定了最終小學德育教學效率和質量,為更好實現(xiàn)小學德育教學目標和推動小學生更好發(fā)展,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豐富教師德育知識結構,教師需要結合小學德育工作開展實際要求,對德育知識理論和教學方法進行學習,使自身知識結構更加完善,實際開展德育教學工作也會更具有針對性;2.提高教師德育工作能力,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工作時,需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并從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探尋更具針對性的德育滲透方法,使德育教學可以對學生思想和行為進行引導和滲透,相應德育教學目標也會更好實現(xiàn)。
(二)興趣引導,提高學生積極性
1.由于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不夠成熟,在德育知識內容選擇上需要貼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實際教學時盡量不以口頭、肢體語言表述,需要教師運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進行,如:在對愛國主義精神闡述時,教師可以引入愛國小故事、宣傳畫等,既符合學生身心規(guī)律,又貼合學生學習特征,整個德育工作開展也會事半功倍;2.小學階段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喜愛新鮮事物的個性特征,這也引導教師開展德育教學時,盡可能應用游戲式、表演式教學方法,如: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素質時,教師就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坐車讓座、主動攙扶老年人等現(xiàn)象引入課堂中,并構建相應生活場景讓學生表演,學生在實踐參與中也能夠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并發(fā)揮引導和規(guī)范學生行為作用。
(三)將德育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
課堂是小學德育教學的主要陣地,并且在小學語文、數(shù)學、美術、體育等學科中也蘊含了十分豐富的德育知識,只需要教師對這些課本知識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并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滲透,也能夠對學生思想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相應德育目標也能夠得以實現(xiàn)。如:在對語文學科開展教學時,涉及很多風俗文化、優(yōu)美景色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滲透弘揚和傳承歷史優(yōu)秀文化、愛護大自然等德育知識;在對體育學科開展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組織足球、跑步等體育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團隊合作當中領會到不怕困難、努力拼搏等可貴精神品質,在這過程中小學德育教學實效性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學生也能夠獲得更好發(fā)展。
三、結語
想要提高小學德育教學實效性,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并應用一系列符合學生認知和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使?jié)B透德育知識能夠對學生思想和行為起到引導和規(guī)范作用,學生也能夠更加健康發(fā)展。
(責編 ?楊 菲)
參考文獻:
[1]阿羅.小學班主任德育實效性教學的理念及方法[J].讀與寫,2019,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