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教學三年級語文,起步習作是個難題,常常在習作課上看到學生因為“無米下鍋”而“望題興嘆”。三年級學生或許想象力豐富,但僅憑想象力是無法將習作寫好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體驗式的情境習作教學能把習作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期解決起步習作教學中的“寫什么”和“怎么寫”。
一、打破學科界限,實現(xiàn)“雙贏”
1.與體育課結(jié)合,設(shè)計日常小游戲,玩中體驗
體育課上的小游戲有很多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搬進習作課的課堂?!百N燒餅” “切西瓜”“籃球接力”“足球繞桿”“踏石過河”……課堂上,充分利用活潑輕松的游戲氣氛、緊張曲折的游戲情節(jié)、學生沉醉游戲的愉悅而刺激的體驗,與習作教學進行有機對接,讓習作搖身一變,成為一種輕松愉悅的游戲活動。
以下是羽睿同學的習作片段:
游戲開始了,老鷹虎視眈眈地盯住最后一只小雞。機敏的雞媽媽一看形勢不對,勇敢地迎向了老鷹。只見雞媽媽左擋、右阻、上攔、下截,小雞們嚇得緊緊拉著媽媽的衣服,一邊尖叫,一邊躲避。狡猾的老鷹往左邊撲,雞媽媽也向左邊奔去。老鷹突然一個途中急轉(zhuǎn)彎,很多小雞離開了隊伍。雞寶寶們驚慌失措,四處逃散,老鷹趁機抓住了一只。這可真是一只淘氣的小雞,他趴在地上耍無賴怎么也不肯起來。著急的雞媽媽鞋子都跑掉了,但她也不放在心上,赤著一只腳照樣奔跑,真有意思。觀賽的同學們笑得前仰后合。
在這個片段里,最簡單的“老鷹捉小雞”游戲,學生們也玩出了不一樣的趣味。
2.與美術(shù)課結(jié)合,圖說自己的故事,制作動物名片,畫中體驗
三年級學生的感性思維優(yōu)于理性思維,他們的肢體和感官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把三年級習作教材中《我的自畫像》《設(shè)計一張動物名片》與繪畫相聯(lián)系,呈現(xiàn)出來的除了豐富的表達方式,更有鮮活的習作內(nèi)容,學生們更是表現(xiàn)出了踴躍參與的積極寫作態(tài)度。
下面是天佑同學的習作片段:
我的皮膚黑黝黝的,媽媽總是叫我“黑炭”。我長長瘦瘦的臉上,眼睛炯炯有神,總是閃爍著快樂的光芒。我的嘴巴雖然小,但一口能吃下一個大雞蛋,嘴角邊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兩個小酒窩。如果你看見我笑,一定會覺得像吃了一粒冰糖那么甜。對了,我喜歡用右手把左邊的頭發(fā)往后挽,只留幾根黑發(fā)散落在眉宇間,看起來是不是很帥呢?
小作者先是給自己畫了一幅自畫像,然后抓住自己的皮膚、眼睛、嘴巴、頭發(fā)來寫,尤其凸顯了那一撮調(diào)皮的黑發(fā),使得一個活潑 、開朗、帥氣的小男孩躍然紙上,讓我們讀來眼前一亮。
3.與音樂課結(jié)合,聽各種聲響,對某段音樂進行聯(lián)想,聽中體驗
學生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美妙的聲音讓他們感受到了聲音的魅力,逐漸熟悉身邊的世界。音樂課上先欣賞一首兒童歌曲《小廚師》,再讓學生仔細聽聽樂曲中有廚房里的哪些聲音。學生們快樂地參與到其中來,“咚咚”聲,“叮叮當當”聲……豐富的想象力喚醒了學生認知里一切與聲音有關(guān)的元素。
下面是斯斯同學的習作片段:
調(diào)皮的菜刀在砧板上“咚咚咚”地打著鼓,紅色的火苗在鍋底下“呼呼呼”地唱著歌,作料盆里“叮叮當當”的是跳著迪斯科舀作料的勺子,各色食材在油面上嗞啦嗞啦地響著。不一會兒,一盤盤色香味俱全的菜就擺了滿滿一桌子。
有學生的地方就有想象,一首歌曲幾種聲音讓學生在這樣的習作課中穿越和經(jīng)歷,豐富了言語也豐富了精神。
4.與科學課結(jié)合,種種植物,養(yǎng)養(yǎng)昆蟲,完成一個小實驗,實踐中體驗
學生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四肢和感官充分活動的過程,是他們進行自然和社會實踐的過程。小蘿卜成長日記,蝸牛爬進教室,蠶寶寶變形記,靜電的產(chǎn)生實驗報告……這些都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更能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
下面是丁丁同學的習作片段:
教室里的這只小蝸牛真害羞?。∥覐募依飵Я藥灼巳~來喂它,它有些不好意思,等圍觀的同學稍微散開了一些,才用它那櫻桃小嘴一點一點地抿著吃。它總是低著頭,先在葉片上咬一個洞,然后沿著洞的邊緣再一點一點啃下去。不一會,就吃出一個大洞來。我們覺得很奇怪,一起去問徐老師。徐老師告訴我們:蝸牛有兩萬多顆牙齒。??!真是太神奇了。蝸牛小小的嘴有這么多牙齒呢!
神秘的科學實驗,活潑的動物,有趣的植物,科學課與習作教學握手后,習作課有了更鮮活、動感的面貌,讓學生們感到親切起來了,習作教學也變得情趣盎然。
二、扮演角色,增強學生體驗
1.做一名播報員,愛看善記,匯報生活點滴
初入三年級,有些學生在習作時總覺得無東西可寫,寫出來的文章不是文不對題,就是素材老一套,內(nèi)容乏味。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在班上設(shè)立了“小小播報員”,要求學生平時要處處留心,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及時記錄下來,等第二天的播報時間跟大家進行交流分享。我經(jīng)常提出一些問題,如:
(1)今天家里或者校園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有沒有勾起你的一些回憶?
(2)你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見到過什么?這又說明了什么?
(3)今天你在電視上看到了什么新聞?在書上看到了什么印象深刻的文字?有什么想法和建議?
(4)今天天氣怎樣?你的穿著打扮和平時是否不同?這給你帶來了什么快樂或者煩惱嗎?
“小小播報員”們?yōu)榱俗屪约涸诓髸r間能夠大顯身手,每天都會在自己的記錄簿上記下一些事情,第二天跟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分享交流也是一種通過體驗而獲取知識的方式,這樣的方式輕松自然,學生樂于接受。這些事情通過學生的看一看、記一記、說一說,以后用得著的時候就能成為他們有效的寫作素材。
2.做一名導游,能說會道,抓住景物特征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自己出去玩的時候?qū)χ切┗ɑú莶?、石頭樹木都提不起興趣,但如果有了導游的講解,可能就會聽得津津有味。這其實就是因為導游能抓住景物的特征,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三年級上冊中的課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薩的天空》《東方之珠》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比如在教完《西湖》一課后,要求學生選擇第二自然段進行背誦,然后以導游的角色把西湖的景點介紹給同學們。在此基礎(chǔ)上啟發(fā)學生,學著書中的模樣按照一定的方位順序,選擇我們校園里的幾個景點,也向大家介紹。這樣的訓練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讓學生在學寫寫景文章時有樣可依,降低了習作的難度。
3.做一個演員,多才多藝,扣住人物神韻
小學生愛表演是他們的天性,讓學生進入劇情扮演角色,激發(fā)情感,揣摩主人公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這樣他們不僅自己能有很深的印象, 還能幫助其他同學理解內(nèi)容。如《三袋麥子》一文,圍繞著土地爺爺、小豬、小牛和小猴展開童話故事。土地爺爺說話是什么語氣,小豬憨厚的樣子怎么表現(xiàn),后來三個小動物又和土地爺爺見面了,這一次他們會說什么做什么,這樣就將課文的內(nèi)容活化了。學生在生動的表演之后還可以將補充的部分寫出來,產(chǎn)生了寫作興趣,獲得了寫作靈感。
4.做一名編劇,奇思妙想,續(xù)出生動情節(jié)
故事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故事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雖然故事的語言是有限的,但故事所能喚起學生的想象卻是無限的。學生善于將現(xiàn)實事物進行想象,讓自己進入情境中,以另一種身份體驗別樣生活,從而產(chǎn)生無窮的趣味。習作“擺玩具,編故事”讓學生先動手擺放自己的玩具,再動腦編一編玩具的故事。在輕松的氛圍之中,學生想象力有了,好奇心上來了,表達的欲望會更強烈。
實踐證明:三年級起步習作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從體驗入手,引導學生去尋找生活的源頭,讓其在“生活空間”中眼、耳、手、腦各種感官參與,有效地培養(yǎng)觀察、思維、想象等多種能力,豐富寫作素材,拓展寫作思維,就能讓學生輕松開啟習作之門,享受習作之樂。<E:\劉可可\小語園地\2019園地1期\尾標1.tif>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縣城南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