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在群
老舍先生的《草原》教學結束之后,有學生在課間嘀咕:“課文是大作家寫的,所有人都說好,如果我們也像文章后面一樣,寫得這么簡單,老師一定會批評我們的?!边@句話不禁讓我回想起上課時的情景。老舍先生用生動而充滿靈性的語言為讀者分別展現了草原風光圖、歡迎遠客圖、主賓聯歡圖。在課堂中,教師主要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作者表達情感的三重方法上:首先,是直抒胸臆,主要見于描寫草原風光的語段中;其次,是精細描寫,主要見于作者的細膩想象中;再次,是樸實記錄,如聯歡時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對于前兩種方法,由于學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觸,理解難度不大,但對于第三個方法的體悟就顯得較為困難。因此,教師則圍繞著“從哪些語言看出蒙古族人民的熱情”這一問題展開教學。在學生交流分享之余,教師直接告知,揭示了“樸實記錄”的方法,并拓展了一段關于蒙古族姑娘的外貌描寫,指出作者只是運用樸實的語言進行描述,并沒有進行深入的精細刻畫。
遺憾的是,從學生語言表達的狀態(tài)來看,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語言樸實的風格,對于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風格更是體悟甚少,主要問題就出在教師并沒有真正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填鴨式的灌輸無疑剝奪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權利。其實,教師應該將教學再往前推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探尋“質樸”的真實用意,在知其然的情況下讓他們知其所以然,這樣語文學習才不至于停留在表面上。
鑒于此,教師在深入反思之后認為,可以通過四步走的方式引領學生深入洞察“樸實記錄”的表達方法,把握“樸實記錄”的基本特征。
一、拓展對比,體悟樸實記錄的獨特價值
所謂樸實記錄,說到底就是作者以最經濟、最有效的文字,將意欲表達的主題以最佳的狀態(tài)展現出來。在描寫過程中,作者不會為追求所謂的翔實和華麗的辭藻而進行漫無邊際的描寫。為了讓學生深入地理解這一點,教師可以采用“挖坑”的形式,利用文本中“樸實記錄”的語段讓學生進行拓展補充,在深入對比中洞察作者如此表達的真實用意。
結合課文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以下三處進行擴充式描寫:首先,“蒙古包外……,”讓學生嘗試對馬和車進行詳細描寫,并感受這樣的補充脫離了展現蒙古族人民熱情的宗旨,完全是不必要的畫蛇添足;其次,“主人們下了馬,……,握住不散”,讓學生嘗試對蒙古族人的外貌、神態(tài)等細節(jié)進行描寫,讓學生在朗讀中意識到這樣的拓展與描寫,又與文本的主題背道而馳,屬于吃力不討好的無功之舉;再次,“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來給客人們唱民歌”,讓學生嘗試加入對歌聲的描繪,學生無須補充就已經認識到這篇課文不是為了介紹一門藝術,更不是為了展示鄂溫克姑娘們的歌唱技藝,凸顯蒙古族人民的熱情才是最核心的主題,如果一味地描寫姑娘們的歌聲就有喧賓奪主之嫌了。
僅此三處,學生在自主拓展和深入對比中逐步發(fā)現,任何一篇文本的形成都要緊扣主題,深入描寫其他與主題無關或者對展現主題價值無益的材料就應該進行大膽而智慧的刪除。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使得文本表達的主題變得模糊了。
二、深入聯系,洞察樸實記錄的真實用意
隨著課堂的逐步推進,或許會有善于思考的學生進行這樣的質疑:“為什么前面在草原上迎客時,老舍要對迎接的場面寫得如此細致而翔實呢?”聯系上下文來看課文的第2自然段,學生所言完全屬實。作者圍繞著迎客的場景,的確展開了深入而精細的描寫,小丘上的馬群,男女老少,各色的衣裳,襟飄帶舞和策馬奔騰的動態(tài),包括作者想象出來的“飛過來的彩虹”,老舍先生以精準的語言和渾厚的筆力將迎接的場景完全客觀地還原在了每一個讀者面前。
正如那位學生所問:“為什么作者要在這里進行如此精細的描寫呢?”細細地探尋這一語段中的語言就不難發(fā)現,這段話中的每一處表達細節(jié)都與這篇文本所要凸顯的中心息息相關,每個語句、每個詞語,甚至是每一個標點都指向草原人民的高度熱情?!帮L吹來似的”,寫出了迎接隊伍的速度之快,展現了蒙古族人民想見到客人們的急切心情,以“風一般”的速度來展現人們的速度之快;“群馬疾馳”“襟飄帶舞”更是將蒙古族人民迎接場面的盛大與隆重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身穿民族傳統(tǒng)服飾,不以路途遙遠為難事,足見其真誠與熱情;“像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一個“飛”字更是寫出了蒙古族人民如火的熱情。
這樣的語段與“樸實記錄”的寫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學生在鮮明的落差之下,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樸實記錄”的特點和本質,讓學生懂得無論是文字的精雕細琢,還是語言的樸實勾勒,都要為真正的寫作意圖服務。
三、開掘羅列,感知樸實記錄的表達效果
有了這樣的探尋與體認,教師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中,仍舊抓住課文中“蒙古族人們熱情”的這一主題,引導學生深入辨析文本語言的表達用意。學生聯系之前學習的收獲,認識到這三個語段都采用了“樸實記錄”的方式。此時,教師就需要運用多重策略,將學生的身心意識逐步浸潤在文本的語言世界中,在探尋“樸實記錄”語言表達密碼的基礎上,感受蒙漢情深的熾熱情懷。
教師可以分別從語段中最典型的三個語句入手:首先,聯系生活,認識握手是一種基本的禮節(jié),但“總是”“握住不散”,蒙古族人民的熱情通過這樣的語言體現出來;其次,進行角色體驗,緊扣課文中“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現場模擬蒙漢兩族人民見面的情形。類似于這樣的語言散落在文本的語言中,如“大盤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人很多”“幾十里外”處處都透露出草原人民的熱情與好客,將蒙漢兩族人們的深情厚誼展現得淋漓盡致。
縱觀這樣的教學片段,教師先從文本語段中開掘出豐富的價值信息,并以“蒙古族人民好客熱情”這一主題作為串聯的抓手,讓學生在羅列信息、體悟信息的思維歷程中,深入感知“樸實記錄”這一寫法的真實用意。
四、遷移實踐,積累樸實記錄運用的方法
葉圣陶先生一再強調“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中的文本給予了學生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師可以巧妙地整合文本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嘗試寫好生活中的片段,從而在語言實踐的過程中積累并內化文本的表達方法,更好地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高效發(fā)展。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捕捉自己曾經遇到的熱情招待,嘗試運用“樸實記錄”的方法來展現人物的表現,突出人物的熱情與好客。在具體的寫作實踐過程中,如果遇到寫作的困惑與障礙,學生可以從課文中取經:發(fā)揮教材文本中的語言特色,選用最為典型的語句進行創(chuàng)作與表達;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角度,比如文本中人數之多、食物之豐、民俗特點等。學生在自身生活經驗的積累過程中,又有方法的支撐,就能輕松而自然地完成創(chuàng)作任務。
吳忠豪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決不能陷入發(fā)現語言規(guī)律的誤區(qū)中,而需要將探尋出來的經驗和認知,充分運用到實踐表達過程中,豐富語言文字的表達運用,將體悟與實踐進行兩者融合,深化語言表達的內在規(guī)律?!钡z憾的是,很多教師常常會忘記這一要義,導致語文教學品而不用、辨而不遷。這一案例就是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的洞察,并為學生搭建語言表達的平臺,真正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在上述四個學習層次的引導下,學生才能對這篇課文中所蘊藏的“樸實記錄”的寫法形成深入的感知與體悟,讓學生在文本具體語境的支撐下進行語言表達的實踐,在對比、感知、辨析與運用的思維過程中,促進學生表達方法的豐富和語文核心能力的高效發(fā)展。<E:\劉可可\小語園地\2019園地1期\尾標1.tif>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太湖文學院)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