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書紅
游戲活動是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教師與幼兒之間應當結合游戲內容開展互動,從而幫助幼兒在游戲中有所收獲。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時,教師需根據(jù)幼兒的生理、心理特征,選擇游戲方式,豐富游戲內容,增添游戲樂趣,促進師幼互動。
一、根據(jù)幼兒心理特點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
展開幼兒教育工作,要求教師能夠從幼兒的生理、心理特征出發(fā),設計有針對性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幫助幼兒提升綜合能力,如觀察力、注意力、思考能力等。
觀察力是指幼兒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水平。心理學認為,幼兒由于對外界事物認知少,其觀察力往往不成熟、不穩(wěn)定。一般來說,幼兒會以好奇心為驅使對外界事物進行觀察,而環(huán)境特征變化又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因此,游戲活動中對游戲項目、游戲場所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幼兒的注意力則與興趣變化密切相關,受興趣快速變化影響,幼兒的注意力一般難以長時間集中。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5歲以下幼兒對某一事物的專注時間通常不超過5分鐘,而影響其注意力變化的主要原因來自周邊環(huán)境變化。在思考能力方面,幼兒有著敏銳的感知能力,能夠對自己感興趣并積極參與的游戲活動進行思考。因此,新奇、有趣的游戲可以促使幼兒積極主動思考,有利于幼兒成長。另外,由于幼兒心理發(fā)育尚未成熟,面對缺乏興趣的事物時會表現(xiàn)出焦躁、多變、生氣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如果不正確引導可能會留下隱患。
綜上,教師在設置游戲環(huán)節(jié)時應充分考慮幼兒特點,以提升幼兒綜合能力為目標,強調游戲的趣味性、針對性,讓游戲活動發(fā)揮最大效用。
二、游戲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解當前幼兒園游戲活動開展情況,筆者走訪觀察多所幼兒園,與幼兒園教師進行深入交流,發(fā)現(xiàn)游戲活動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主體不明確
在幼兒園開展游戲活動,幼兒應當作為主體參與其中,教師應當以幼兒的興趣、好奇心為出發(fā)點,打造豐富的游戲場景。但筆者在走訪中看到,幼兒的主體性在很多幼兒園開展的游戲活動中并不明確,大部分游戲活動仍由教師主導,幼兒只能被動參與。其中,很多教師在組織游戲時往往存在不自覺的紀律約束及詢問行為,讓幼兒覺得游戲是由“權威者”進行控制、指導的。這種權威、傳統(tǒng)的指導方式,會讓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關系難以形成,而教師也只會成為活動中的“重要他人”或“真理的掌握者”。
(二)缺乏鮮明主題
游戲活動的主題和內容是趣味性的重要保證。為了體現(xiàn)游戲活動的參與性,教師往往會將游戲內容設置為具有一定情節(jié)的角色扮演,讓幼兒通過扮演某一角色完成游戲體驗。此類游戲需要鮮明的主題和完整的劇情,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然而筆者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對此缺乏正確的認知。超過半數(shù)教師表示,游戲活動中,幼兒的紀律性是游戲安全開展的基本保障,與游戲的主題、內容相比,會更關注對幼兒紀律的把控。例如,模擬超市購物時,教師仍將所有幼兒限制在同一空間,忽視了顧客購物時的“流動性”特征。事實上,這種限制很難讓幼兒感受到游戲帶來的樂趣,甚至可能觸發(fā)幼兒抵觸、厭惡等負面情緒。
(三)師幼交流待改進
除了以上問題,筆者還發(fā)現(xiàn)在實際游戲活動中存在師幼之間難以展開有效交流的現(xiàn)象。例如,中班游戲活動內容一般較為復雜,所以往往會面臨一些難題,這就需要教師與幼兒展開交流,通過溝通、引導共同解決問題,進而帶動幼兒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游戲當中,可實際上師幼之間的有效溝通十分稀少。筆者認為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是因為師幼比例及游戲設計存在問題。走訪中,筆者看到大多教幼兒園的班級設置為每班25—30人,這一比例與教育界普遍認可的1∶15相距較遠,教師難以顧及所有幼兒。此外,部分游戲設置并沒有考慮師幼互動,如組織幼兒做手工時,可能出現(xiàn)幼兒過于專注作品無法與他人交流的情況,導致游戲活動互動性不足。
三、促進師幼互動的策略建議
(一)以幼兒主體為前提設計游戲活動
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往往會產生一些想法和感悟,他們的情緒變化及專注程度對游戲活動是否取得成效影響很大。所以,教師在設計游戲時,應充分考量幼兒的心理特點,設計他們感興趣并愿意參與的游戲活動。
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和認知。通常情況下,幼兒進行游戲時會表現(xiàn)出積極參與的意識,一旦這種參與性受到限制,會嚴重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因此,教師在游戲活動中應當摒棄原有的監(jiān)管者角色,以平等的參與者角色參與游戲,從而將主動權交還給幼兒,引導他們根據(jù)自身的興趣選擇游戲環(huán)境、游戲內容。
例如,“學習故事”游戲方案是符合幼兒心理特征的有效學習方案,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幼兒能夠從中學習知識、懂得道理。與傳統(tǒng)幼兒游戲方案相比,“學習故事”強調幼兒自身的成長,所以也更重視教師對幼兒表現(xiàn)的評價策略和評價方法。在具體實踐中,“學習故事”主要采用講故事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主觀代入重要角色,積極參與到故事中來,也可以鼓勵幼兒認真思考及決定劇情發(fā)展的方式、方向。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教師需時時注意幼兒的言行舉止,并從注意力、互動意識等方面對他們進行觀察記錄。
(二)增強游戲的趣味性設計
大部分幼兒園會按照標準設計幼兒活動區(qū),可是卻忽視了具體情況應該具體分析。筆者走訪一所幼兒園時發(fā)現(xiàn),其設計的蒙氏六面體擺放游戲存在教具存放位置與幼兒活動區(qū)距離較遠、游戲時間較緊張、游戲內容不豐富等問題,很難對幼兒形成吸引力。類似的問題并不罕見,很多教師熱衷于組織角色扮演類游戲,卻忽視了游戲場景、空間的限制,進而導致游戲活動程序凌亂、效果不佳。對此,筆者認為拓展幼兒游戲空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幼兒園通過拓展幼兒游戲空間,能夠進一步豐富游戲活動的內容設置、環(huán)節(jié)設計,進而促進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游戲空間設計應當與游戲主題相適應。一般來說,根據(jù)不同的游戲主題,游戲空間可簡單概括為冒險游戲空間、自然環(huán)境游戲空間、創(chuàng)新游戲空間三種類型。其中,冒險游戲空間要求設計引人入勝、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元素,如在空曠的場地中,設計笆墻、堡壘、神秘的小房子等冒險元素,以增添游戲的神秘感。這種“冒險”可以充分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參與意識,不過這類游戲需要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自然環(huán)境游戲空間的設計以自然風光、生活元素為主要內容,用以引導幼兒了解日常生活、解決常見難題。創(chuàng)新游戲空間則為創(chuàng)新型游戲提供了活動的空間,其中不僅要擺設普通游戲器材,也要引入趣味性強、具多變性的創(chuàng)新游戲器材,供教師與幼兒共同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
(三)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筆者走訪發(fā)現(xiàn),開展游戲活動在幼兒園十分普遍,但是教師的參與度卻一直不高。很多教師表示,幼兒參與游戲活動存在一定的危險,因此教師的主要工作應當是從旁觀察。在這些教師看來,對幼兒行為活動進行觀察,既能保證幼兒安全,也能發(fā)現(xiàn)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不足之處。這種以觀察指導為主的游戲活動思路并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幼兒教師群體之中的。實際上,幼兒參與游戲活動,除了掌握知識、習得能力,也應該讓他們從中感受游戲的樂趣、成功的滿足。所以,教師關于游戲活動的固有錯誤觀念必須得到糾正,其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也應得到提升,教師應實實在在地參與游戲活動,與幼兒進行積極的交流和溝通。具體來說,教師不是不應該進行觀察,但這種觀察絕不能停留在表面,教師應該放棄觀察者、控制者的身份,深入到游戲活動中,在與幼兒的交流中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感知他們的喜悅情緒、表情變化,以此為基礎對他們在游戲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在課堂之外,教師還應該通過主動學習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如吸收前沿教育理念、學習先進教學技能、了解幼兒心理特點、提升師幼互動能力等。
師幼互動是幼兒園游戲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游戲內容,增添游戲的趣味性,還有助于幼兒提升綜合能力,收獲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