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
多元智能理論表明,對于教師而言,不僅要辨認我們身心系統(tǒng)的智能,而且要認識到我們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和學習的“聰明環(huán)境”。新的關于“分布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研究認為,智能是超越個體的,人們能夠通過人際互動,通過書籍以及用于思考、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如筆、紙、筆記本、日記、計算器和電腦等,促進智能的不斷發(fā)展。
說到澳洲中小學的班級文化建設,必須追溯到澳洲教育的基本宗旨:培養(yǎng)成為自尊自信、有優(yōu)秀的社會活動能力、有跨學科知識與應用能力的人。中澳教室班級文化呈現(xiàn)的樣態(tài)具有差別,澳洲教室里相對“復雜”,中國教室里則比較“簡約”。赴澳培訓學習,讓我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澳洲中小學教室那些“復雜”的內(nèi)容,更讓我對澳洲中小學的班級文化建設與其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與思考。
一、環(huán)境文化:生活化布置,促進學生自由成長
多元智能理論研究表明,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可使身心放松,有效促進多元智能的組合,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校效益的最大化。在澳洲中小學教室,目之所及,幾乎所有教室呈現(xiàn)“三多”態(tài)勢:區(qū)域多、櫥柜多、色彩多。
1.地面區(qū)域明顯
調(diào)控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必須遵循實用性原則,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可能是受地廣人稀、辦學規(guī)模、小班教學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澳洲的校園大部分都是一層平房,但是室內(nèi)空間特別大。在一個類似客廳的區(qū)域,四周有幾間教室圍著這個“客廳”。教室里由桌椅、櫥柜和多種形狀顏色的抱枕、軟墊把每一間教室自然分成多個區(qū)域,聽課區(qū)、閱讀區(qū)、練習區(qū)應有盡有。學生在做課間操的時候,聽課區(qū)域就變成了健身區(qū)。每所學校上午9:30左右都有學生茶歇時間,這時候他們會拿出自己從家里帶來的食品在教室里自由安靜地享用。這時,教室搖身一變,成了餐廳,而學生們用餐安靜有序。十幾分鐘吃完,學生各自收拾好自己的便當放回書包,水杯放回柜子,一切都自然而然。最讓人贊嘆的是,我們訪問的普林頓國際學校學前班和一年級混齡班,學生基本在五六歲之間,茶歇和午餐后,教室的地毯上和桌面上沒有留下任何飯食殘渣,哪怕是一點面包屑都沒有。
西方人在地鐵或餐廳等公共場所能保持安靜、優(yōu)雅與守規(guī)則,在澳洲研訓學習期間,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南澳洲教育部國際教育處處長瑪麗蓮女士認為:教育,必須保證為兒童服務。這種多區(qū)域設置,增進了教室的生活化氣息,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真正地服務于兒童的成長。
2.櫥柜設置實用
遵循實用性原則,澳洲中小學的教室櫥柜多:書本柜、學具柜、玩具柜、食品柜、水杯柜等,這些櫥柜擺放著適合班級閱讀的課外書籍和全班同學學習所需的文具學具,如鉛筆、水筆、彩筆、記號筆、作業(yè)本以及各種顏色的紙張、剪刀、膠帶、膠水和顏料等,還有數(shù)字魔方、有數(shù)字的色子、積木等。這里要說明一下,澳洲學生上學所需要的學習工具都由學校提供。學習用具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讓人嘆為觀止,本來就有很強的生活氣息的教室,加上教室地毯的某一角落還會有軟墊、抱枕之類的“柔性”物品,顯得更具人性化。雖然中澳兩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教育教學走向不同,但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安全溫馨的學習環(huán)境應是共同的價值追求。
教室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如何有效運用“視覺—空間智能”去思考我們能否在現(xiàn)有的基礎之上有所突破,讓我們教室內(nèi)的設置也“復雜”點、更具生活化,讓學生在如家的教室里自由成長,這是我們教育應該思考的問題。
3.顏色強化記憶
色彩是視覺思維的一個重要成分,色彩也是重要的教學的工具。澳洲中小學的教室真可謂色彩繽紛。教室四周的墻壁上張貼著色彩斑斕、設計獨特的宣傳畫,這些宣傳畫都是師生共同設計的。這些宣傳畫宣傳的內(nèi)容也很豐富,各個班級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內(nèi)容,不同的班級也有不同的設計和不同的顏色。如普林頓國際學校的校訓是“尊敬、責任、優(yōu)秀、創(chuàng)新”,在學校的每一間教室里,都有不同顏色、不同設計風格的校訓。除了校訓,還有班級公約、閱讀框架、閱讀要達到的目的、寫作框架、數(shù)學思維圖和學生學習成果等。這些宣傳品或?qū)W習材料,通過色彩、形狀和形象的視覺替換產(chǎn)生獨特的趣味性和刺激性,能夠區(qū)分觀點,指導學生的注意力并強化記憶。
二、管理文化:民主化公約,促進學生自律成長
班級公約是一個班級由學生在老師或班委會的組織帶領下擬定的班級學生共同遵守的章程或約定,代表班級所有同學的共同意志和共同目標,也是全班同學必須遵守的約定,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成長的共同準則。同時,也是班級管理文化的一個標識。不同的班級公約可以折射出不同的班級管理文化。在這方面,中澳兩國有相似,也有差異。
班級公約一:
(1)不無故曠課、遲到、早退,有事要向老師請假;
(2)遵守課堂紀律,上課鈴響后及時就坐,不擾亂課堂,不被老師點名批評;
(3)積極參加集體勞動,認真、負責、由始至終地做好值日工作和大掃除工作;
(4)認真做好兩操,早操(體育課)集合要迅速,做操要認真、規(guī)范;做眼保健操要及時就坐,不講話、認真做;
(5)早讀不遲到,不搞小動作,大聲朗讀,一切行動聽指揮,上課認真聽講,積極主動回答問題;
(6)認真完成課堂作業(yè)和前一天的作業(yè),每天早讀前交作業(yè);
(7)做到每天佩帶紅領巾和?;盏叫?;
(8)對老師要有禮貌,對同學要互相幫助,不要惡意攻擊他人;
(9)要愛護公物,不在課室亂刻亂畫、亂摔亂打,不在課堂亂扔垃圾;
(10)不在課間、午休時追逐打鬧,影響他人。
班級公約二:
(1)I am on the right track.(我在正確的軌道上。)
(2)I'll keep on trying.(我將會不斷嘗試。)
(3)I tried my best. (我能盡最大努力。)
(4)I can learn from others. (我能向別人學習。)
(5)I can keep persisting. (我能堅持下去。)
(6)I can train my brain to do this. (當遇到困難時,我會想辦法去解決。)
(7)I’ll try a different strategy.(我會嘗試用不同的策略。)
(8)I learn from my mistakes.(我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9)I’ll try it another way.(我會嘗試另一種方法和方式。)
(10)What am I missing?(我還有什么落后的?)
公約一是目前國內(nèi)中小學班級公約的一個縮影,基本能代表大部分中小學班級公約的走向;公約二來自澳洲普林頓國際學校六年級的教室。普林頓國際學校在南澳洲的教育教學水平屬于中等,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注重成長VS注重規(guī)約
綜觀我們的班級公約,幾乎很多班級都有“不遲到早退,做操不講話”“不搞小動作”“不在課間、午休時追逐打鬧”等規(guī)定。澳方的班級公約重視生命成長的體驗,他們的第一條“I am on the right track”就從各個方面定位了自己行動的方向:必須是在正確的“軌道”上。
2.凸顯“I can”VS過分“限制”
班級公約二凸顯“I can”(我能、我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學生各方面的潛能,如“我將會不斷嘗試”“我能盡最大努力”“我能向別人學習”“我能堅持下去”等,都在鼓勵學生去面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困惑,自己要敢于嘗試、努力解決。澳洲這個班十條班級公約中有十個“I”(我),而班級公約一十條班級公約中有十個“不”。班級公約一上沒有限制學生的“不許、不該、不能”,那學生在教室或校園里生活學習是怎樣進行的呢?筆者親臨四所學校跟崗學習,看到的是如下情境:每天早晨,學生陸續(xù)走進教室,他們都會習慣性地選擇一個位置、一處角落,或盤腿坐在地毯上,或坐在教室的軟墊上獨自閱讀,或者兩人一起肩挨著肩、腿挨著腿盤腿并排坐在墻邊共同閱讀。沒有瑯瑯書聲,沒有搖頭晃腦,有的只是非常安靜、專注地默讀。學前班這樣,一二年級這樣,三四年級、五六年級都這樣。我們隨行跟崗學習的老師都有同樣的感受,驚嘆澳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而這樣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沒有在他們的班級公約上發(fā)現(xiàn),有的都是積極正面的激勵:“我能盡最大努力”“我能向別人學習”“我能堅持下去”。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方式,反而讓學生們更加自律。
3.鼓勵挑戰(zhàn)VS控制風險
在與澳方學校校長和班導(班主任)溝通的過程中,“挑戰(zhàn)”一詞經(jīng)常傳入我們的耳中。
他們注重生命的體驗,鼓勵學生去做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當遇到困難時,我會想辦法去解決?!薄拔夷軋猿窒氯??!薄拔視L試用不同的策略?!薄拔視L試另一種方法和方式。”他們鼓勵學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追蹤研究感興趣的問題。他們會按照各個州的“教學框架”和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去設計自己的教學大綱,安排自己的教學主題,在自己的教學主題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自信、優(yōu)秀的社會活動能力、跨學科知識與應用能力”。
當問及我們心中最關心的安全問題時,我們得到了這樣的回答:要是因為控制安全風險,我們的教育什么都不去嘗試和體驗,那學生長大后將如何接受社會諸多工作和生活的挑戰(zhàn),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如何培養(yǎng)?這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生活有規(guī)劃,能自尊、自律,會吸收他人的長處。很顯然,民主化公約,很好地喚起了學生的內(nèi)省智能,促進了學生更加自律自覺。
三、學習文化:視覺化呈現(xiàn),助力學生學業(yè)成長
“視覺—空間智能”產(chǎn)生了人類繪畫的最早記錄。當視覺化呈現(xiàn)為環(huán)境的一部分時,教室環(huán)境就變得更加吸引人。與主題學習相關的動畫、廣告圖片或照片都能傳達有關學習的有價值的信息。澳洲學校教室四周的墻壁上,粘貼著設計精美、色彩鮮艷的圖片,除了校訓、班級公約外,最為特別的是學生的“寫作流程圖”“5天閱讀框架”“閱讀能力標準”“評價跟蹤”等學習工具?,F(xiàn)以五年級英語學習為例,來看看澳洲老師是怎樣把語言學習的內(nèi)容、目標以及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視覺化呈現(xiàn)的。
1.五天閱讀框架,讓學生學會閱讀
他們的教室墻上都貼有“五天閱讀框架”(Daily5)和“閱讀能力目標”(ACEF)?!拔逄扉喿x框架”要求班級所有學生在一周五天內(nèi)要做完閱讀框架中的五個項目的學習。這些項目分別是:(1)自己讀;(2)拼讀(重在學習閱讀中遇到的新單詞);(3)聽;(4)找朋友共讀;(5)讀后寫。學習項目也分別有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怎樣完成,每個學生每天選擇一個項目進行學習,五天完成五個項目。學生的閱讀習慣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養(yǎng)成的。他們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每位學生手中的書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在他們的英語課上,我們看到的只是學生按照閱讀框架中的每一項要求,在自己喜歡的地方靜心閱讀,完成當天的閱讀項目學習。這讓我感受到學生真正成了閱讀的主人。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閱讀能力目標”,課堂上,老師會按照墻上張貼的“閱讀能力目標”對某一個學生進行個體閱讀檢測,與之溝通,了解這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情況,并及時指導。親臨這樣的母語課堂,我不禁再次感嘆:語文能力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通過大量的閱讀浸潤出來的。
2.寫作流程圖,讓學生明確方向
習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中高年級的教室里貼著“寫作流程圖”,分為七個步驟:(1)頭腦風暴;(2)初步計劃;(3)起草稿;(4)修改潤色;(5)編輯(輸入電腦、美編校對);(6)發(fā)表(發(fā)到班級或?qū)W校的平臺上);(7)反饋(發(fā)表后看到老師和同學們評價的反思)。有這樣的流程圖貼在墻上,學生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一步了。他們不是抄寫在作文本上,而是錄入電腦,進行美編,然后發(fā)表到班級的學習平臺上,讓老師和所有同學都能看得到并進行閱讀評議和留言跟帖。最后一個流程是“反饋”,類似于我們的“習作評講課”,學生閱讀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習作的評價,進行反思,再修改完善。我特別欣賞他們的“編輯—發(fā)表—反饋”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要將自己的作文錄入電腦,他必須字斟句酌,加上美編后發(fā)表。這就要求學生要以嚴肅認真而且神圣的態(tài)度來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確保一個字母都不能錯誤,因為這是發(fā)表出來給大家看的。這樣的長期訓練,不但練就了學生嚴謹?shù)谋磉_能力、嚴肅的學習態(tài)度,還有美編后發(fā)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這符合澳洲教育培養(yǎng)“自尊自信”“有跨學科知識與能力的人”的基本宗旨。
3.學習過程性呈現(xiàn)
澳洲教室空間隨處可見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學生在學習中的思維、狀態(tài)和目前達到哪個層級等都以可視化呈現(xiàn)出來,學生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與其他同學的情況。如他們在實施IB課程中,習慣給出學生一張經(jīng)過老師精心選擇的照片或者一幅畫,只問學生三個問題: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用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去探索自己關注的未知世界或者經(jīng)過社會實踐調(diào)查形成自己的實踐報告。第三個問題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實踐的重點,學生會用一兩周甚至一兩個月時間去參與查閱資料,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形成自己的研究報告。這三個基本問題學生都會寫在一張便簽上,貼在這個項目學習的圖片四周,與全班同學分享。這樣全班同學的思維動態(tài)、關注焦點和社會實踐等都完整地呈現(xiàn)在學習展示板或展示墻上。學生在參與項目學習的過程中,都是用這種展示的方式呈現(xiàn)在班級,真正實現(xiàn)了思想?yún)R聚和智慧交融。
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過程的評價是透明的。以寫作為例,學生“寫作流程圖”的呈現(xiàn),教師對學生過程的評價也有效地利用了這張流程圖。習作流程圖分為七個流程,教師就把這七個流程做成七幅圖片依次連接,學生完成到哪一個步驟,就會把寫有自己名字的小木夾夾在那個流程圖上,這樣不僅可以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yè),還可以強化時間意識和責任意識,從而提高學生自我管理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zhì)。
“教室是學生的,教室的環(huán)境也是學生的?!逼樟诸D國際學校的一位班導(班主任)如是說?!八街?,可以攻玉”,多元智能理論下澳洲的教室文化構建,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借鑒之處。我想,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有條件下,汲取他人之長,為學生打造積極、向上、合作、發(fā)展的“聰明”教室,及大有作為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