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敏
一、積淀自己,涵養(yǎng)厚實底蘊
1997年,中師畢業(yè)已經工作一年半的我為了成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通過全國成人高考,進入了南京師范大學在常州武進舉辦的英語大專班學習。做教師一年半以后再回爐接受大學教育,讓我覺得學習更加珍貴而有意義,再讀教育學、心理學,我更加用心,在學習中反觀自己曾經的教學實踐,常常有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的感覺。1999年,我脫產學習畢業(yè)進入武進橫林實驗小學工作。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我報名參加了英語本科社會自考,2004年8月獲得英語本科文憑。2010年,我又以高分考取了揚州大學的教育碩士,2013年獲得教育碩士學位。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蔽覉孕牛尳逃@得靈動和智慧的良方就是讀書。閱讀是吸收,教學是傾吐,通過靜靜地“吸收”,達成綿綿地“傾吐”,實現(xiàn)豐富的“建構”。我如饑似渴地讀學科專業(yè)書籍、教育名家專著、人文通識作品,我堅持欣賞英文經典電影,堅持英語原文閱讀,堅持用“百詞斬”記背英語詞匯。我喜歡把一些有趣的英文表述記錄下來。比如“Her ideal weight is about 20 kilos lighter”(她理想的體重是大約輕20公斤),覺得有些微胖的我很自然地產生了共鳴;再如,“I prefer portable computers,they’re more conven- ient”(我更加喜歡手提電腦,它們更加方便),我也是更加喜歡手提電腦,但是卻不知道怎么用英語表達,必須記錄下來; “He made me so angry that I wanted to punch him”(他把我氣瘋了,真想揍他),“He is addicted to computer games”(他對電腦游戲上癮了),似乎是我一段時間對兒子的心聲;“Scan the code to get further information”(掃描二維碼獲取更多信息)……當學習變成跟文本對話、跟生活對話、跟自我對話,學習也就變得有趣起來。學習讓我更加專業(yè),也讓我擁有了更多的自信。
二、打磨課堂,提升專業(yè)本領
課堂教學是教師安身立命之本,它的質量高低是教師專業(yè)能力和水平的直接體現(xiàn)。怎樣把課教得有吸引力、感染力,能叩擊學生心靈,觸發(fā)學生思維?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恒久學習的動力,習得一輩子有用的素養(yǎng)和能力?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非常重視打磨自己的課堂,要求自己上好每一節(jié)常態(tài)課,對于公開課我都習慣寫詳案,充分了解學情,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一遍一遍推敲打磨。
2015年5月,我被學校推薦參加第10屆江蘇省“杏壇杯”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這次活動可以說是我專業(yè)成長的轉折點。我當時所在的武進區(qū)星河實小是所新學校,此時還沒有五年級,施璐嘉副校長就帶著我輾轉幾個學校去借班試上。在磨課的過程中,常州市小學英語教研員黃小燕老師和武進區(qū)小學英語教研員劉麗華老師給予我大力支持和指導幫助,是他們讓我對課堂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知,樹立了越來越堅定的自信。后來,我以小組第一的成績從蘇州分賽區(qū)出線,獲得了參加全省總決賽的資格。
5月8日初賽結束后恰逢雙休,我馬上著手撰寫總決賽需要的主題演講稿和專題論文。離總決賽還有11天的時間,我思忖著,論文得先寫出來,寫出來還得好好斟酌修改,演講稿我還要花時間去背誦,課肯定還要再進一步完善并根據(jù)學情多做些教學預設。接下來的那些天里,白天我完成日常教學、班主任事務,組織武進區(qū)小學生英語故事表演比賽參賽節(jié)目的排練,晚上直至深夜,我撰寫參賽的論文和演講稿。放學后、夜晚臨睡前我都會背一背演講稿,或者考慮課的某些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要做適當調整,使其更加適合學生的水平和需求。5月20日,我只身一人來到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參加“杏壇杯”比賽總決賽。走進賽場,我看到了著名特級教師沈峰老師、江蘇省教研室小學英語教研員李娜老師,能讓這樣的專家聽聽我的課,我覺得什么包袱都放下了。我暗下決心,無論結果怎樣,課后我一定要向兩位專家請教,來刷新我對英語課堂教學的認知。可能我只是為了精進自己的課堂教學技藝,真的是抱著學習的心態(tài),所以倒也沒有很大的壓力,最后,我非常幸運地獲得了特等獎第一名。專家的點評讓我受益匪淺:一定要突出教學的主體性,要努力打造“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與培養(yǎng),注重學生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學習能力培養(yǎng)與潛能開發(fā);重視目標達成的全面性,注重從整體上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fā)展;要注重活動方式的多向性,提倡積極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如有趣味的游戲活動、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有水平的研討活動和有價值的思維活動;要追求價值取向的個體性,開發(fā)個體的潛能,培養(yǎng)個性,促進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這之后,我經受鍛煉的機會越來越多。2015年的9月24日,我走進鹽城市大豐區(qū),受邀在省“教海領航”活動中執(zhí)教展示課,同年10月我執(zhí)教常州市的教學研討課,12月執(zhí)教常州市課改精品課;2016年6月2日,我走進江蘇省“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網絡直播活動;2018年5月,我執(zhí)教全省英語繪本教學研討課,10月我又執(zhí)教常州市的評優(yōu)課……課堂是文化傳承的核心地帶、課程實施的主要渠道、學校機體的中樞神經、師生成長的關鍵路徑,課無止境,我對理想課堂的探索實踐一直不敢懈怠,因為我對課堂有著深深的敬畏,更因為我對學生有著發(fā)自內心的熱愛。
三、思行合一,攀登發(fā)展新高
雖然對課堂有了一些思考和實踐,對英語課程有了一些新的認知,但我總覺得自己對課堂實踐的反思不夠,也沒能把自己的想法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產生更大范圍的積極的影響。
我覺得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水平,就要注重積累和反思,注重寫作能力的提升。我開始積極地撰寫論文,不會寫,就多讀多模仿。我閱讀相關書籍,堅持每天讀一篇優(yōu)秀論文,分析篇章結構,留心遣詞造句;我注重平時的案例分析和教后反思,以這種方式記錄自己思考的痕跡,到真正動筆寫論文的時候,就覺得素材很充足。近幾年,我有多篇論文在專業(yè)刊物發(fā)表,其中,論文《情境中感悟 探究中生成 運用中內化》在《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5年第8期發(fā)表,并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英語教與學》2015年第11期轉載;論文《談中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銜接》在《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7年第6期發(fā)表,并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英語教與學》2017年第9期轉載;論文《提高聽課與評課的有效性》發(fā)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7年第10期……
2017年6月的一天,武進區(qū)小學英語教研員劉麗華老師對我說,一線教師要在專業(yè)上有更大的發(fā)展,必須實現(xiàn)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要積極參與教科研,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課改,真正去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劉老師還非常熱情地給出了研究方向,她指出,英語課程是語言學科,閱讀是學生英語素養(yǎng)提升的關鍵途徑。她希望我好好去閱讀王薔教授的《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意義、內涵與途徑》、陳則航的《英語閱讀教學與研究》等相關書籍。之后,我認真研讀了與閱讀主題相關的書籍和文章,決定把我的教科研課題確定為“基于英語分級閱讀標準的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策略研究”,旨在依托《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將分級閱讀引入課堂教學,選擇適合不同閱讀水平的孩子的讀物,給出適當?shù)拈喿x指導;用分級閱讀標準來指導學校的閱讀課程設計與實施,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這項課題扎根于教學實踐與課程開發(fā),以培養(yǎng)學生英語閱讀素養(yǎng)為目的,以課堂教學設計與課程開發(fā)實施為突破口,旨在創(chuàng)新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過程,創(chuàng)生小學英語分級閱讀課程,彰顯學科育人特性,提升學科教學和課程實施水平,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我利用暑假著手課題方案的撰寫,不厭其煩地一遍遍修改。在武進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錢新建主任、教研員劉麗華老師以及星河實小莊惠芬校長的悉心指導下,漸漸地,我的內心明朗起來,“研究什么”“為何研究”“如何研究”“有何成效”逐漸清晰。方案終于形成,該課題最終被立項為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12期課題。
四、幫扶新秀,促進共同成長
隨著我在專業(yè)上的執(zhí)著和付出漸漸得到更多的認可,我先后擔任起武進區(qū)新教師培訓導師、武進區(qū)送培下鄉(xiāng)導師、常州市優(yōu)秀骨干教師跟崗導師、常州市城鄉(xiāng)牽手導師。2018年9月,我被聘為武進區(qū)小學英語兼職教研員。
無論是在橫林實驗小學還是星河實驗小學,我一直擔任教研組長一職。多年的風雨同舟、同學共研,使我與組內的英語教師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們了解我、理解我、信任我也體諒我,我也確實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關心他們的成長。每一節(jié)組內教師的公開課,我都從一開始的手把手教,到漸漸放手;每一次學生活動的組織、每一門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從方案策劃、具體實施到評價設計,我都能積極做好示范和引領。我曾經先后擔任橫林教研協(xié)作片和湖塘中片的英語教研組長,任何一次片活動我都不敢懈怠,每次都是認真準備、傾囊相授;作為武進區(qū)新教師跟崗基地導師,我精心策劃每一次活動,力爭每一次活動都能讓與會教師有滿滿的獲得感。
2018年8月,區(qū)教育局任命我為武進區(qū)最西南的一所學校——東安實驗學校的副校長,我又回到了農村學校。對城鄉(xiāng)教育的差別我有著切身的體驗,現(xiàn)階段鄉(xiāng)村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薄弱的地方,學生發(fā)展如此,教師發(fā)展又何嘗不是這樣?面對農村教育,我能做些什么?我能做多少?其實,即使在武進區(qū)星河實驗小學任職的時候,我也堅持擔任武進區(qū)洛陽中心小學、崔橋小學、宋劍湖小學3所農村小學的學科導師,對農村學校的小學英語教學和課程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F(xiàn)在到了東安,我堅持每月一次的“東安實驗學校英語教師課堂”系列培訓活動,每月精心安排研討課,用心準備講座,并且想盡辦法給教師提供展示的舞臺。我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加快東安實驗學校英語教師團隊的成長。作為一名副校長,我關注的不能僅僅是英語教師團隊和英語教學,學校教學常規(guī)、教育科研、課程建設我都勇于嘗試、主動作為,只求有所改變,帶來新的氣象。
從農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農村,在20多年的教育實踐之旅中,我像夜行者追逐光明,追尋著教育教學的美好真諦,并從中逐漸領悟生命的意義和奮斗的價值。我還是會堅持深度閱讀,關注自我的素養(yǎng)提升;繼續(xù)秉持執(zhí)著精神,不斷在磨礪中成長;繼續(xù)在實踐中反思,力求在奉獻中成就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