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亦星
摘要:教學中的對話,不是形式上的問答,而是師生間、生生間基于共同認識的交流,展示自己、聆聽他人,不斷更新自我認識,達到精神和思想層面的共鳴。音樂教學中的對話,可從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樂對話三個維度展開。
關(guān)鍵詞:音樂教學對話維度
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就提出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教學,即先不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即使學生答錯了,也不直接糾正,而是再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對話中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結(jié)論??梢?,教學應(yīng)當重視對話。這里的對話,不是形式上的問答,而是師生間、生生間基于共同認識的交流,展示自己、聆聽他人,不斷更新自我認識,達到精神和思想層面的共鳴。音樂教學中的對話有何獨特呈現(xiàn)?筆者認為,可從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樂對話三個維度展開。
一、有梯度的“師生對話”
一堂成功的音樂課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師應(yīng)當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開展有梯度的師生對話。
(一)低年級:設(shè)計有趣味的情境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力也不夠,無法理解音樂的節(jié)奏、音色、旋律等要素。在師生對話中,融入有趣味的情境,有助于學生形象地感知音樂要素。比如,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上冊《小樹葉》時,教師創(chuàng)設(shè)了這樣的對話情境:
師秋天到,天氣涼,小小燕子去南方,明年春天花兒開,燕子又能飛回來。請同學們說說秋天的特點。
生樹葉黃了、枯了,燕子飛走了,天氣變涼了,空氣干燥了,寒冷的冬天就快來到了……
師聽聽,這首歌曲中唱的是誰?
生小樹葉。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秋葉在風中慢慢飄落的情景,它像在說什么話?歌曲中有沒有這樣的歌詞?
生小樹葉在勇敢地說:“春天我會回來。”
通過這段師生對話,學生直觀地感知到小樹葉從大樹上飄落下來,在空中到處飛呀飛,最后輕輕地落在地上的情景,也初步感受到歌曲的旋律和情緒,為后續(xù)學習鋪墊。
(二)中年級:設(shè)計有效能的接唱
對于中年級的學生,要讓他們保持學習音樂的熱情,可在教學中多用師生接唱的方式。比如,類似《問答歌》(見圖1)的發(fā)聲練習,教師的演唱既是示范,也是速度音色的調(diào)控器。銜接處的音準節(jié)奏很難把握,唯有加倍練習,才能自然接唱。
(三)高年級:設(shè)計有價值的問題
針對高年級的學生,要設(shè)計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比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森林狂想曲》時,開展如下對話:
師在這首樂曲中你聽到了哪些音效?在樂曲中有幾處沒有音樂旋律伴奏的聲音?
生聽到了蟬聲、蛙聲和溪水聲……樂曲開始、中間、結(jié)尾共三處。
師大家再來聽一聽這神奇的聲音。這三處的力度有什么不同?好像表達了什么?
(分別播放樂曲的開始、中間和結(jié)尾。)
師音樂仿佛把我們帶到了什么地方?你們覺得這首樂曲應(yīng)該叫什么名字?
生美麗的大森林。
生森林的早晨。
師同學們給樂曲起的名字真貼切,音樂家也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森林狂想曲》。
第一個問題的設(shè)計連用兩個提問,讓學生帶著清晰的目標去聆聽音樂,了解樂曲中的不同音色,甚至是曲式結(jié)構(gòu)。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這些稍有難度的問題更容易讓他們投入學習。接著,教師讓學生為樂曲起名字。這便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促其回顧樂曲旋律,“勾勒”這一旋律的畫面,揣摩畫面?zhèn)鬟f的情感。
二、全方位的“生生對話”
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是音樂課堂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全方位的對話中,學生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當然,不同形式的生生對話各有利弊,教師應(yīng)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選擇恰當?shù)姆绞剑⑦m時調(diào)控。
(一)“1+1”,互相交流
課堂上,需要進行兩兩配合的活動時,就會產(chǎn)生一對一的小范圍溝通,即開展“1+1”對話。比如,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跳吧!跳吧!》時,教師在教完動作要領(lǐng)后,組織學生兩兩練習。如果兩位學生一個節(jié)奏感較好,一個舞蹈動作較好,他們之間就能通過對話,取長補短?!?+1”對話的話題比較集中,每個學生都有交流溝通的機會,都能積極參與進來。但如果兩個學生都不擅長交流,提升空間就不大。所以,需要教師多關(guān)注各組的交流情況。
(二)“1+N”,小組合作
“1+N”小組合作是常見的教學形式。比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我愛我的家鄉(xiāng)》時,歌曲的第二段要求學生創(chuàng)編歌詞。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lǐng)下創(chuàng)編歌詞。其中,一個小組的學習活動如下:
生(組長)我們一起來想一想怎樣創(chuàng)編,我們小組的節(jié)目一定要獲勝!
生(組員A)歌曲的第一段是唱我們的祖國,第二段我們就編寫和我們的家鄉(xiāng)蘇州有關(guān)的歌詞吧!
生(組長)大家同意嗎?
生(全體)同意。
生(組員B)蘇州有天平山、有園林……
生(組員C)還有太湖、美味的小吃……
生(組長)把這些變成歌詞,我們一起唱一下吧!
生(組員D)我們還可以加上隊形和動作,這樣表演形式就更豐富。
生(組員E)我們還可以分領(lǐng)唱和合唱,唱歌的時候還要注意表情。
……
從歌曲分析到歌詞創(chuàng)編,再到音樂表演的形式、效果,學生的創(chuàng)作水平在互相補充中不斷提升?!?+N”小組合作交流,會啟發(fā)彼此的話語內(nèi)容,但可能只鍛煉了積極參與的學生,其他學生參與度不高。這就需要教師細化小組合作的要求并時時關(guān)注,確保人人參與、個個發(fā)言。
(三)“N+N”,頭腦風暴
這里的“頭腦風暴”,是指無限制的自由聯(lián)想和討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不受限制的氣氛中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充分表達看法,達到產(chǎn)生新觀念、新設(shè)想的目的。比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空山鳥語》時,教師組織學生用豎笛模仿鳥的叫聲,在小組內(nèi)及小組間開展頭腦風暴,學生創(chuàng)編出了很多有趣的吹奏方法。
在大膽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生既能鍛煉豎笛演奏能力,學會靈活運用已經(jīng)學過的各種節(jié)奏、音樂符號,同時也能找到劉天華關(guān)于《空山鳥語》的創(chuàng)作手法?!癗+N”頭腦風暴式對話,能最大程度激發(fā)學生潛能,但課堂紀律難以把控,學生的討論可能偏離主題。這需要教師在開展頭腦風暴之前和學生進行約定,用某個動作或某個聲音代表討論結(jié)束,密切關(guān)注學生討論的過程。
三、重體驗的“生樂對話”
學生與音樂進行“生樂對話”,是音樂課特有的方式。音樂本身是沒有具體形象的,通過聆聽、感受、體驗才能將其內(nèi)化為音樂審美,外化為音樂能量。因此,在音樂課堂上要把握學生與音樂對話的機會,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感受音樂。
(一)聆聽冥想,內(nèi)修音樂審美
聆聽冥想適用于欣賞一些抒情的、優(yōu)美的音樂。比如,對蘇少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下冊《天鵝湖組曲》,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音樂里的故事。第一段音樂為雙簧管演奏,曲調(diào)優(yōu)美,有哀怨、憂傷的情調(diào),可冥想潔白無瑕的天鵝高貴莊重的神態(tài)。第二段音樂為弦樂演奏,曲調(diào)歡快,有跳躍感,可冥想四只小天鵝在湖畔嬉戲、玩耍,純潔、天真的形象。如此,學生通過冥想,注意力集中在聲音上,在投入聆聽的同時,還能想象音樂表達的內(nèi)涵、情緒,這對提高音樂審美有很大幫助。
(二)展示表演,外修音樂能量
在音樂課上,教師還應(yīng)引導學生參與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shù)表演和即興創(chuàng)編等各項音樂活動,這也是“生樂對話”的一種方式。比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下冊《彝家娃娃真幸?!窌r,筆者設(shè)計了富有彝族特色的舞蹈動作,并請學生到教室前一邊演唱一邊跳舞。表演的學生努力表現(xiàn)自己所理解的音樂,彰顯音樂自信;觀看表演的學生也從別人的表演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模仿中提升。
參考文獻:
[1] 袁穎.淺議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對話式教學的應(yīng)用[J].北方音樂,2018(15).
[2] 徐乃珍.淺談小學音樂對話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北方音樂,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