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談到問的重要性時曾風趣地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蓖恚跀?shù)學課堂教學中,應鏈接各種實際情況,在實際中巧設問題,在實際中解決問題,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巧妙恰當?shù)奶釂枌l(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掌握知識起到事關重要的作用。
一、鏈接生活實際,巧設問題情境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shù)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學生的個人生活是最廣闊的課堂,對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到的知識經驗,教師可以遷移到數(shù)學課堂中,這樣學起來簡單又有趣,從而實現(xiàn)數(shù)學服務于生活的學習初衷。
如在教學減法的簡便運算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公式a-b-c=a-(b+c),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媽媽買了20斤米,第一天吃了2.8斤,第二天吃了2.2斤,還剩幾斤?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題目的意思一目了然,一下子拉近了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學生著手解答,會出現(xiàn)兩種解法:1.20-2.8-2.2=15(斤);2.20-(2.8+2.2)=15(斤)
接著,我讓孩子們分別說說為什么這么解答,由于例子和孩子生活聯(lián)系密切,所以學生說起來頭頭是道,我重點請孩子說說第二種解法,之后我又讓學生討論更喜歡哪一種。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認可第二種方法,順理成章地導出了運算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a-b-c=a-(b+c)。然后我又趁熱打鐵,讓孩子們出幾道類似的生活問題。學生的參與熱情高,你一言,我一語,問題情境有趣又生動,有的學生舉關于零花錢的例子,有的學生舉行程的例子,都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抽象的公式不再枯燥,而是真實的生活場面。這樣的課堂是生動的,孩子們參與了知識的獲取過程,自主探索,理解規(guī)律,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牢牢地記住了抽象的運算定律,不亦樂乎。
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實際生活,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才是最好的素材,在力求多樣化、豐富呈現(xiàn)方式的基礎上,使數(shù)學不再“高處不勝寒”,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生活化數(shù)學的樂趣,用帶有數(shù)學問題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在生活實踐中求知數(shù)學,在求知數(shù)學的實踐中體驗生活,從而增強學生的數(shù)學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興趣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二、鏈接學段實際,巧設問題情境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在不斷地探知——明知——用知的學習實踐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積累和豐富自己的學習實踐經驗。備課不僅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準備學習材料,為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運用以往學習實踐經驗探索新知識,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積累實踐經驗,在不斷的輪回中訓練學生的解題技能技巧,形成能力。給孩子們一把解決問題的金鑰匙,教師上課輕松,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
如:在解決“長方形的四個角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這個問題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我根據(jù)以往學生的學習實際提問:“以前學習這樣的知識,我們采用什么方法?”學生根據(jù)以往的學習經驗自然就想到了動手操作,操作的過程是孩子們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又如:教學《6的乘法口訣》時,在學生已學了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我說:“同學們,想不想自己編口訣,當一回數(shù)學家?”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都想露一手?!耙涣昧?,二六十二”,孩子們個個都是“小小數(shù)學家”。問題促進了知識的形成,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教師充其量只是起到了組織引導的作用。
三、鏈接文本實際,巧設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既要立足文本,同時又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文本,這樣課堂教學才會靈活生動。我在文本實踐、教改教研、反思教學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應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文本,提出問題時要更多地考慮問題在實際教學中的作用、意義和效果,考慮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能力是否相稱,也就是對所提的問題產生的實際影響進行科學的評估,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這樣,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的思路才會一步步展開,從而使學生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所以,教師提出問題時既要防止抽象性過多,又要防止事實性過多。在不斷的文本實踐中應摒棄“隨機”的提問,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面向全體學生,既要“照顧”優(yōu)等生,又要“偏愛”學困生。
如:學習《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時,“數(shù)對”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一開始,我出示本班的座位圖:“說說自己在班級里所處的位置,并用自己的方法寫一寫?!睂W生出現(xiàn)了很多種寫法,我讓學生交流,統(tǒng)一描述位置的方法,然后再讓學生找生活中的數(shù)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課文中的內容離自己的生活實際很遠。
現(xiàn)代教學理論研究表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有40%~60%是以教師提問的形式進行的。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應緊扣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秉承教師的文本實踐與創(chuàng)新,以“知識”為載體,啟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藝術性地提出問題。同時要尊重、接納、欣賞每一位學生,這樣的課堂才能面向全體、夯實基礎,才能巧妙突破重難點,為學生所接受,也才能煥發(fā)生命活力,富有人情味,備受歡迎,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自學能力的形成。如何更快更好地使學生獲取數(shù)學知識、形成能力,這正是我不斷追求探索的目標。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