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玲
【摘要】單親家庭學生因其家庭構成的特殊性,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了種種不良影響,尤其在德育方面,已經越來越多地走進了公眾的視線并引起社會關注。其所引發(fā)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地附帶著各種各樣的來自家庭、社會、學習方面的額外的壓力,這更是單親家庭學生極容易出現德育問題的原因,也是作為教育者不得不面對和亟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中學;家庭問題;學生德育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人們的思想和觀念趨向多樣化和多元化,使得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和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受到沖擊,傳統(tǒng)的婚姻道德和家庭價值漸漸被削弱,家庭離婚率呈現上升趨勢。加之意外傷害因素,單親家庭數量不斷增加,這不利于學生自身的成長,不利于構建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因此,單親家庭學生的德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值得思考的現實。如何通過德育幫助單親家庭學生更好、更健康發(fā)展?
一、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行為現狀及主要成因
1.心理行為現狀特征
所謂單親家庭,指的是離異家庭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家庭,它是與雙親家庭相對的一種特殊家庭結構類型。單親家庭學生因其家庭結構的特殊性而使得他們心理調控能力和社會應變導向能力不強,往往表現出一系列不良的心理行為特征:
①思想情感脆弱:因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及關愛,單親學生思想比較復雜且以自我為中心,對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較差,思想波動很大。個人情感淡薄,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往往表現為過多,過分地要求同學對其謙讓與遷就,容易與人產生矛盾,遇事容易怯懦,一味選擇逃避。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價值觀養(yǎng)成而導致思想情感脆弱。
②自卑內向憂郁:家庭的破裂使得單親家庭學生不敢主動與人接觸交往,從而形成性格孤僻,喜歡獨處,不愿意與同學交往,自卑心重,長期把自己封閉起來,因缺乏應有的家庭愛護和溫暖,容易悲傷并且情緒持續(xù)低落,有“抑郁癥”傾向。
③偏執(zhí)敏感多疑:由于家庭破碎的緣故,單親家庭學生往往認為自己事事不如別人,缺乏社會安全感和歸屬感。在成長的過程中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對許多事情都非常敏感且猜疑,總覺得別人在議論自己、嘲笑自己,甚至對老師的教育講話和輔導都進行對號入座,且對自己的想法和言論有極強的堅持,不(下轉第10版)(上接第9版)允許別人去否定和猜疑。
④霸道易怒散漫:眾多單親家庭學生因為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于是什么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得別人好,比別人優(yōu)秀。長期以往便形成了一種強迫霸道的心理。遇不順心事動輒就埋怨抱怨,把自己的情緒遷怒于社會和家庭。又因為一向的我行我素,肆無忌憚,漠視紀律,對老師批評不予理睬,更缺乏上進心,對集體漠不關心,久而久之個人情感價值觀就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
2.主要成因
單親家庭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中的大部分孩子由于缺少父愛或母愛,他們的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往往在心理行為上出現異端和偏差。造成單親學生心理行為偏差而教育難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表現為:
①家庭父母因素。在單親家庭中,父親或母親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對孩子的影響是直接的。正是因為這種單親關系,往往使得親子關系變得極端,從而教養(yǎng)態(tài)度也因心態(tài)的改變而失衡。一是對孩子過分溺愛,家長通過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來彌補父愛或者母愛的不足,因而令得孩子在父母面前變得任性和驕橫。同時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要求更高、更多;二是單親家長會因家庭的變故感到愧對孩子,在情感上有補償心理,于是放松對孩子的教育,從而形成孩子的一些不良品格。盡管單親父母努力地去補償孩子因失去父或母而缺少的愛,卻不能夠給予孩子一個完整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②社會學校因素。農村單親學生與城市單親學生有著巨大的差別,他們所面對的問題也不一樣,畢竟農村跟城市的環(huán)境和發(fā)展程度不同,從而使得農村單親學生較城市單親學生相比,顯得更加孤僻,更加的自暴自棄。而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消極的東西對其影響更大,往往使得單親學生反感學校正確教育,產生厭學情緒并使單親學生過早輟學而誤入歧途,這必然要求學校德育教育重新塑造。但受到社會負面的影響,社會和家庭把教育學生的責任都歸結在學校的身上,這必然會增加學校的壓力,從而使得家校合作脫節(jié),社會學校共同教育各行其是而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二、單親學生德育的有效對策
單親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教育對象,多年的德育工作實踐證明,單親學生的德育問題主要是心理行為偏差失衡問題,這些問題是可以矯正和轉化的。
1.用“三心”感化學生
所謂“三心”即愛心、耐心和恒心。與單親學生的思想交流更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換,單親學生其所缺乏的是完整家庭的關愛和安全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們首要的是愛心,假若在德育中只是一味嫌棄、訓斥、批評,往往會導致單親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師生關系僵化,甚至導致他們與教師、同學、家長間處于對立狀態(tài)且偏離人生軌道。因為老師的愛心恰恰就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潤滑劑。同時更需要用耐心去撫平單親家庭帶來的創(chuàng)傷,用恒心的精神甘露去凈化單親學生的思想,使得學生更加相信和親近老師,只要學生親其師,則必會信其道。
2.建立成長檔案,勤聯系,多家訪
多年來的德育工作使筆者深深地感到單親學生德育問題單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社會和家庭的義務。為了使單親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從新生注冊入學就開始建立單親學生檔案,密切關注他們的心理、性格、學習、生活、行為等發(fā)展情況,同時加強對其家庭情況的了解并詳細記錄。通過電話、家訪等形式,定期與家長聯系以了解掌握單親學生在家中具體情況。平時常找他們談話與開導,給他們信心,定期進行心理疏導,矯正不良行為,使他們在學校、家和社會的關愛下成長。
3.家校聯動,因人施教,因勢利導
對單親學生的德育更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塑造,在關注單親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時,更應該塑造單親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yǎng)高尚情操,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人施教。同時,也要善于抓住最佳教育時機,挖掘單親學生的閃光點,認可他,鼓勵他,才能取得德育塑造工作的最佳效果,對單親學生建立具體教育檔案,主動接近他們,關懷和鼓勵他們,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采取具體的方法。主要是加強溝通和鼓勵,使他們開朗,富有上進心,同時輔以心理疏導、情感遷移,讓他們自覺主動參加集體活動。此外積極引導他們把精力轉移到學習上,并進行正確人生觀和生活目的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責任感和榮譽感從而促進他們轉化。
總之,單親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教育對象,其德育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單親學生因其心理受到創(chuàng)傷,思想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要想塑造他們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只有全面了解單親學生心理行為的偏差情況,深入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我們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對策,使他們朝著健康的人生道路成長。
參考文獻:
[1]牛奎章.中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討[J].考試周刊,2012(49):184-185.
[2]凌曼.單親家庭學生的個性特征及引導[J].班主任之友,2010.
[3]李學寧.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分析和對策[J].教育導刊,2009.
[4]紀義朋.農村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