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納米
天邊烏云似翻涌的濤浪,像在醞釀著什么。當這世間眾生昏睡時,那一雙銳利的目,它看見了,又會如何做呢?
這種起于目光所見,經過心中思慮考量,止于行為的,方稱為擔當。只有在黑暗時刻,擔當才如燈光引人前進,才如燭光給人溫暖。萬千擔當匯集處,便能刺破黑暗,喚醒黎明。
“我在那時才知道,原來我們的國民,無論體格如何健壯,精神也終究是麻木的,只能作無聊的看客。”當人們腐朽的思想如一團破棉絮,骯臟軟弱地展現在魯迅面前時,他才終于認識到自己的擔當,原來學醫(yī)救不了中國啊。于是他把目標放在了文藝作品上,于是他將文章獻給“在黑暗中奔馳的猛士,使他們不憚于前行”,于是他才真的成為那“鐵屋子里最先醒的那一個”,帶領大家沖破藩籬。他是成功的,他的擔當正刺在人們的心患處,痛而值得。
可如果抗爭失敗了呢?如果前路太過坎坷,擔當投向深淵漫無邊緣,那我們至少要守住自己。畢竟擔當不是一腔孤勇地沖殺,而是在任何糟糕的境遇下采取的最好行動。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漁父的引誘很美好,因為舉世皆濁太沉重,獨醒又那么寂寞,可屈原的擔當是遵從自己的本心,它那么潔白,它相信這社會還是往好的方向發(fā)展,于是他堅定著自己的行為,不與小人同流合污?!鞍材芤陨碇觳?,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每一個“安能”都是“不能”,每一個問句都是一聲怒吼,這是屈原行動的寫照,亦是他那令人動容的擔當所確定的一生。
當代,亦有學者的擔當能穿透世俗的迷霧。前有周國平《波茲曼的詛咒》警醒人們不要娛樂至死,后有王開嶺的《消逝的地平線》喚起人們對崇高的敬意、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留,網上亦有曹林的時評緊跟時事,振聾發(fā)聵。我們驚于他們的擔當之高遠,同樣的世界在他們的眼中便不是尋常的鋼鐵森林、田園風光,而是人心的溫度、人心的距離,是文化,是時代,更是未來,哪怕是一隅的黑暗,他們也不吝于自己的擔當。
那投向黑暗處的擔當,讓黑暗遁形,讓我們不再畏懼!
[特約點評]
這是一篇類似文化隨筆的散文習作。作者情感充沛,思慮深沉。文思泉涌,信手拈來,不落窠臼。
——鄭鳳梅(湖北省作文教學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