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潤生 李曉紅
【關鍵詞】育人平臺;教育戲劇;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9-0027-02
【作者簡介】1.顧潤生,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政治特級教師;2.李曉紅,江蘇省泗陽雙語實驗學校(江蘇泗陽,223700)黨總支書記、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體育特級教師。
顧潤生:請問貴?!皯驉偼模航逃龖騽∪诤舷碌挠似脚_建設”項目提出的小學生必備“八品”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李曉紅:我們結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認真研究國家教育方針以及相關文件精神,提煉出了“禮、義、信、仁、智、勇、敏、美”八個小學階段學生品格提升的重點。禮,是指學生明理懂禮、自尊自律、文明禮貌、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義,是指學生能明辨是非,具有規(guī)則與法治意識;崇尚自由平等,熱愛并尊重自然。信,是指學生誠信友善、寬和待人、敬業(yè)奉獻;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對自我和他人負責。仁,是指學生能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制力,能調節(jié)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能適應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智,是指學生崇尚真知、尊重事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勇,是指學生具有國家意識,能自覺捍衛(wèi)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能不畏艱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敏,是指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自主學習,善于總結;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自身實際,選擇或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美,是指學生具有發(fā)現(xiàn)、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藝術表達和創(chuàng)意表現(xiàn)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
顧潤生:請問學校是如何通過教育戲劇來實現(xiàn)學生品格提升的?
李曉紅:教育戲劇將戲劇方法與戲劇元素應用在教學或者社會文化活動中,讓參與者在實踐中提升認知水平。教育戲劇重在學生的參與,學生在體驗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發(fā)現(xiàn)各種可能性,是提升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好方法。我們在項目實施中打破學科壁壘,進行跨學科整合,同時根據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與教學內容確定品格提升要素,設計戲劇環(huán)境和活動,讓兒童在情境中實踐、學習,并進行知識遷移。
我們把小學階段開設的課程重新整合成六大類,分別是科學、技術、閱讀、工程、藝術、數(shù)學,巧妙融入教育戲劇中的角色扮演、戲劇性游戲、即興表演、戲劇情境等戲劇元素進行教學,構建教育戲劇融合下的STREAM校本課程。
小學科學戲劇課程主要是運用教育戲劇的方法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形象化,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小學信息技術戲劇課程主要通過教育戲劇的方式物化信息技術的虛擬世界,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小學閱讀戲劇課程包括語文、英語以及品德與社會等課程,通過動作表演、神態(tài)模仿、語言表達、心理揣摩等,培養(yǎng)學生明理懂禮、明辨是非、誠信友善、仁愛樂觀、崇尚真知、勇敢自信等優(yōu)秀品質。小學工程戲劇課程包括綜合實踐課和勞動手工課,以技術手段為連接,融入戲劇元素與表達形式,在表演中提升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意、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小學數(shù)學戲劇課程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yōu)槭紫汝P注學生能力的發(fā)展,特別是學生理性思維、探索精神、嚴謹求實、明辨善思等學習品格的形成與提升。小學藝術戲劇課程包括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通過角色扮演,帶領學生融入情境,體會要表達的意境,提升學生感恩友善、熱愛生活、勇敢堅毅等品格。
顧潤生:貴校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障項目的實施?
李曉紅:我們主要是通過“一館、兩節(jié)、三平臺、四資源”建設,推動項目實施。
“一館”——“魔幻戲劇館”。學校建成6個用于進行教育戲劇館活動的專用教室,每個活動專用教室的建筑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活動的需求進行布局,為學生的教育戲劇活動提供保障。
“兩節(jié)”——“海演戲劇周”和“魔鏡戲劇節(jié)”。學校在每學年的上半學期舉行班級戲劇海演,為期一周,全校所有學生都必須參與活動;下半學期舉行全校性的戲劇展演,以年級為單位展演優(yōu)秀戲劇節(jié)目。
“三平臺”——“魔方三平臺”。學校重點推進學校、家庭、社區(qū)三大教育平臺建設:學校戲劇學習與創(chuàng)演平臺;家校聯(lián)動,親子合作平臺;社區(qū)互動展演平臺。
“四資源”——“魔域資源”。作為平臺建設的保障,我們的項目有四大資源保障:一是“大背景呼應”,從2001年起,教育部制定了《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把戲劇納入中小學的學科教學,成為“藝術課程”的一部分,指出要利用戲劇方式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中小學在3年內逐步開齊開足美育課程,而戲曲作為單列的課程內容第一次被國務院正式提出來;二是“大師引領”,學校邀請臺灣的張曉華教授、上海戲劇學院的李嬰寧教授等專家作為學校教育戲劇的指導老師,張曉華教授四次到學校培訓教師、指導項目實施;三是“大校支撐”,學校積極與高校的戲劇院系結盟,為項目提供重要學術支撐;四是“大情懷映襯”,學校將教育戲劇作為培育人的重要方式,突出培育具有大情懷的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