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 何麗 呂天驕 張穎川 王建柱
1959年,那是一個轟轟烈烈的年份。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以人民大會堂為首的“十大建筑”在近一年的時間里,紛紛竣工,創(chuàng)造了城市建筑史上的奇跡,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國的嶄新面貌。今天,我們仔細端詳這些建筑,依然可以看出,這些建筑所折射出的那個時代的堅定意志和民族自豪感;依然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意氣風發(fā),和人們走在大路上的氣勢。
1959年國慶前夕,作家冰心在參觀了新建成的人民大會堂后,寫下這樣的句子:“走進人民大會堂,使你突然地敬虔肅穆了下來,好像一滴水投進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細小,感到海洋的無邊壯闊?!?/p>
關于水滴與大海、螺絲釘與社會主義大廈的辯證思考,常常出現(xiàn)在剛剛翻身解放、空前團結在一起的人民的心目中。也正是這樣為了集體舍棄個人的精神,造就了那個時代的一項又一項奇跡。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興建“十大建筑”,要建得莊嚴、美觀、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而且必須在1959年新中國十周年的國慶節(jié)時投入使用。
當時,中蘇關系趨于惡化,赫魯曉夫在自夸其“土豆燒牛肉”式的共產(chǎn)主義同時,大肆攻擊中國的大躍進“搞砸了”。因此,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極為重視,全國人民也都密切關注:中國能否借“十大建筑”這10個經(jīng)典工程證實其力量,并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于世界舞臺上?
此時,距1959年國慶節(jié),還不到400天。
“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會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華僑大廈、北京工人體育場、全國農(nóng)業(yè)展覽館、北京火車站和釣魚臺國賓館。
要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nèi)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量,每一個與此有關的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緊迫。
完全不依賴任何外國專家的設計及施工力量,全憑中國人自己,在400天內(nèi)建起10座大型建筑,這個任務究竟有多難?
對比一下同期世界上其他著名建筑的施工時間,答案一目了然: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廈建設了7年,日內(nèi)瓦“萬國宮”建了8年,比“十大建筑”只晚1年開工的悉尼歌劇院則用了14年才完成建設……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當時擺在中國人面前的,是百廢待興的蕭條、冷戰(zhàn)封鎖的陰影,可他們沒有退縮,而是滿懷創(chuàng)造輝煌的激情,奮勇拼搏,迅速投入到了“十大建筑”的建造中。
有志者,事竟成?!笆蠼ㄖ痹诓坏揭荒甑臅r間里紛紛竣工,震驚了世界,就連曾稱之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蘇聯(lián)工程師,也不得不嘆服。
苦心人,天不負。通過“十大建筑”,中國人民終于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舞臺上。夜以繼日勞作的普通工人、“裹了一身泥”的義務勞動者、半夜出現(xiàn)在工地上的周恩來……歷史不會忘記他們!
偉大的法國作家雨果講過這樣一句話:建筑是“石頭的史書”,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藝術寫在石頭上……人類的全部思想,在這本大書和它的紀念碑上,都有其光輝的一頁。
“十大建筑”這本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完成的“大書”,記載了那個時代崇高的時代使命,記錄了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無數(shù)輝煌瞬間,更記住了無數(shù)中華兒女萬眾一心、拼搏向上的精神。
“十大建筑”這一面積超過67萬平方米的“紀念碑”,成為中外城市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跡。自此之后,北京再也沒有這樣在極短時期內(nèi)集中涌現(xiàn)如此之多的帶有標志性意義的建筑體。
195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作為獻禮,北京“十大建筑”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嶄新的中國。
“十大建筑”面積之龐大、功能之復雜、設備之眾多、體量之厚重、建造之神速、外觀之宏偉壯麗,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堪稱奇跡。我們不禁要問:在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的年代,中國人為什么有信心、有力量完成這樣的壯舉?歷史能告訴我們的,總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多。
人民大會堂:毛澤東提出構想,周恩來參與設計
毛澤東早在延安時,就有了“建設萬人大禮堂”的構想。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又一次把它提了出來:“完全用我們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建起一座1萬人的禮堂來?”這就是人民大會堂的由來。
1958年9月,在北京市國家工程動員大會上,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說:“不是有人不相信我們能自己建設現(xiàn)代化國家嗎?老認為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嗎?我們一定要爭這口氣,用行動和事實做出回答?!?/p>
關鍵時刻,中國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傳統(tǒng)又一次發(fā)揮了作用。短短3天內(nèi),來自全國17個省市的33位頂級建筑師云集北京,提出了多種方案:有采用中國傳統(tǒng)琉璃瓦頂子的,有采用攢尖頂“大帽子”式的,甚至還有很超前的設計,把大會堂設計成了一個完全透明的“玻璃盒子”……
與“百花齊放”的外形設計相對應的是,在大會堂的內(nèi)部設計上,建筑師們被死死鉗住了手腳。
當初,召集各方專家來時只說是要做一個萬人大禮堂,第二輪加入了5000人的大宴會廳,第三輪,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也加了進來……建筑師們苦心設計的方案,往往轉天就被全盤推翻。最令人頭疼的是,大會堂的功能被不斷擴充,建筑面積卻不能相應增加,“最多7萬平方米,一點兒也不能放寬”——這個數(shù)字起初被“咬”得很死,有的建筑師開玩笑說,大會堂的設計簡直是“螺螄殼里做道場”,“戴著鐐銬跳舞”。
到1958年國慶節(jié)時,“十大建筑”中最重要的萬人大會堂依然沒有一個成形的設計。關鍵時刻,周恩來作出指示:“進一步解放思想,除老專家之外,發(fā)動青年同志參加國慶各大項目的設計。”
不久,北京市委大樓的設計者趙冬日和同事們研究出了新方案——大會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會廳、大禮堂和人大常委會辦公樓,這3個部分與中央大廳相連,宴會廳放到二樓,大禮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最后,周恩來確定了大會堂方案。很多親歷過大會堂設計討論的人都記得周恩來對大會堂的意見:“有兩個關鍵,一個是垮得了垮不了,一個是好看不好看??宀豢迨侵饕模髸玫膲勖鸫a要比故宮、中山堂長,不能少于350年。”
這是一個氣勢恢宏的設計,最終支撐這個方案的是17萬平方米、超標兩倍有余的建筑面積。這在當年曾引起很大質疑,很多書面意見雪片一般飛到了周恩來面前,幾乎所有矛頭都指向了大會堂的“大”字。
建筑專家梁思成說:“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用了‘尺度放大’法,人一進去立刻覺得自己微不足道,仿佛到了‘巨人國’。這樣的方法用來表現(xiàn)神權無可非議,用在‘人民性’第一的大會堂上就很不適宜了?!?/p>
面對質疑,周恩來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大會堂空間、體形、面積擴大一倍之后同樣要注意由內(nèi)而外體現(xiàn)‘平易近人’四字,不要故弄玄虛,讓人成了物的奴隸?!笨稍鯓幼屆恳粋€普通人走進大會堂的時候感覺自己像個主人?周恩來思考再三,吟誦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p>
周恩來說:“人站在地上,并不覺得天有多高,站在海邊,也不覺得海有多遠?!湎脊满F’這一句,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fā)。為什么不從水天一色的意境出發(fā),去做抽象處理呢?”說得興起,周恩來還拿過紙筆描畫起來:“大禮堂四邊沒有平直的硬線,有點兒類似自然環(huán)境的無邊無沿。頂棚可以做成大穹隆形,象征天體空間。頂棚和墻身的交界做成大圓角形,把天頂與四壁連成一體。沒有邊、沒有沿、沒有角,就能得到上下渾然一體的效果,沖淡生硬和壓抑感?!?/p>
為了體現(xiàn)“水天一色”的感覺,建筑師張镩給大禮堂穹頂設計了三圈水波形的暗燈槽,與周圍裝貼的淡青色塑料板相呼應,燈亮之時猶如波光粼粼。建筑師們還在整個穹頂上開了近500個燈孔,人坐在觀眾席內(nèi),抬頭就可見“繁星點點”,仿佛置身于浩瀚夜空,絲毫不會感覺壓抑、沉重。在大禮堂巨大的穹頂上,還藏著許多我們看不清的小“星星”,那是幾百萬個小小的吸聲孔,有了它們,大禮堂的屋頂整個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吸音板,主席臺上發(fā)出的多余音波完全被吸走,不但沒有回聲還能留點“混響”,讓坐在每個角落的人都能清晰準確地聽到發(fā)言人的聲音。大空間帶來的問題,又被大空間自身解決掉了。
全國各路“大軍”紛紛馳援
確定了大會堂的選址之后的一個月內(nèi),50多萬平方米的房子就被推平了,沒有一戶“思想上有疙瘩”的釘子戶,10129戶居民高高興興地被安置到右安門附近的簡易房里。
整個拆遷過程,僅用時一個月。
曾住在鑾輿衛(wèi)夾道的老人王琴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故土難離,但為了人民大會堂,大家都沒說二話,千家萬戶老北京人,成了最早的拆遷戶。拆遷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政府給予安置并輔以經(jīng)濟補償。”
人們?yōu)榱舜髸玫慕ㄔ於犭x故居,中央的領導人們也時刻關注著這些拆遷戶們的情況。1959年2月28日,周恩來召開會議,在會上說:“國務院信訪辦曾接到原拆遷居民的來信,他們反映現(xiàn)在的居住有困難。我們絕不能像舊社會那樣,只求表面上的繁華,而不顧人民的困難。為此,我們要對一些工程項目進行壓縮,以便擠出更多的材料多為人民蓋一些住宅。1959年北京新建30萬平方米住宅,我看太少了,至少要建50萬平方米,爭取在國慶節(jié)前完成。”
1958年,北京中軸線迎來了自1405年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建筑活動。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地基,決定了一座建筑是否穩(wěn)固。大會堂的地基落在三條古河道(永定河故道、元大都護城河、金閘河)正上方,為了確保穩(wěn)固,地基必須挖到8米深的老土層,流沙和淤泥必須徹底清除才能動工,而國內(nèi)根本沒有足夠的設備和先進的方法挖掘和運輸土方。
大會堂建設需要支援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各地陸陸續(xù)續(xù)組建了義務大隊,官兵、師生、干部群眾浩浩蕩蕩趕來工地現(xiàn)場,不計報酬地干活。根據(jù)統(tǒng)計,先后有30萬人次參與了工地的義務勞動。甚至就連很多外來出差人員,也要趁著離開之前,去工地幫忙鏟幾鍬土才肯走。
為了順利建成人民大會堂,全國各路“大軍”紛紛馳援,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zhàn)”拉開了序幕。
材料物資不足,開工前的22天,現(xiàn)場鋼筋連一噸也沒有。當時,周恩來強調材料“必須全部國產(chǎn),不許進口;興建中厲行節(jié)約,不得浪費,一切都要量力而行”。一時間,全國各地的工廠車間,幾乎全部都投入到了材料的準備當中:大會堂前的巨大國徽由北京市東城區(qū)五金機電廠制作,頂棚中心的大五角星由內(nèi)蒙古包頭鋼鐵公司二局和上海長征化工制品廠共同制作,房頂?shù)匿摿菏前颁撎刂频?000多噸鋼材,而螺絲螺母則是全國各地運來的……
工地上給鞍山鋼鐵廠打電話,說需要五米六的鋼材,鞍鋼的軋鋼車間立刻就軋了五米六,鋼材一出車間直接被送往工地現(xiàn)場。大家開玩笑地說:“這些鋼材運到大會堂的時候,還熱乎著呢?!?/p>
有一次,工地需要幾十立方米貴州產(chǎn)的樟木,結果從貴州運來了好多——原來,當?shù)乩习傩章犝f要給大會堂用,都把自己家最好的樟木往運輸車里扔。為了支援建設,有的老百姓連棺材料都捐獻了出來。
很快,原本無材可用的大會堂工地,變?yōu)榱艘粋€聚集全國材料的“建材博覽會”。不論是品種、數(shù)量還是規(guī)模,大會堂里很多材料當時在世界工程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隨著施工的進展,木工能手、制模能手等各路英雄豪杰涌現(xiàn)了出來。
“六建”(北京第六建筑工程公司)青年突擊隊隊長王學禮,帶領他的隊員們負責為工程制作模板。為了趕工期,規(guī)定項目完不了工的,24小時不睡也要趕出來。一忙起來,衣服破得不成樣子也來不及回家換。當時有個笑話:“遠看要飯的,近看六建的。”說的就是他們。
王學禮的長子就是在大會堂建設期間出生的。孩子出生兩天后,他才到醫(yī)院看望,只坐了十幾分鐘就趕回工地了。妻子抱怨道:“別人來看老婆孩子,都穿得漂漂亮亮的,很精神。就他,穿著工作服就來了,真是的?!?/p>
苦不苦?王學禮答:“不苦?!彼€記得,為了保證工人飲食,后勤在前門搭了棚子做飯,為工人們提供“24小時吃飯制”的服務。最香的是蛋炒飯。
山東木匠金樹凱對當時的伙食印象深刻:“一個食堂能有5000多人吃飯,一兩百張桌子,每桌坐8個,工人輪流去吃飯。開飯時至少有8個飯口,飯菜挺不錯,早晨有面條、面包、油條、豆汁,中午有包子、饅頭和炒菜……那盛菜的盤子我都記得,全是景德鎮(zhèn)的‘大金邊’?!?/p>
更讓他念念不忘的,是周恩來曾多次來過工地。每次大家聽廣播里說周恩來剛剛來過,就拼命回憶,剛剛來視察的那些戴著口罩、安全帽的領導們,哪一個是他?時間久了,大家總結出來:“眉毛最濃的就是周總理?!?/p>
政府機關里的干部也沒閑著。據(jù)當時的工人回憶:“早上都要來人民大會堂工地參加義務勞動。自愿來的人很多,要登記才能進,來晚了登記不上就不讓進了。我們??吹揭恍┐┲笠碌拇蟾刹縼砀苫?,最后裹了一身的泥,高高興興地回去了?!?/p>
人民大會堂的工地現(xiàn)場,留下了無數(shù)設計師、工人、部隊官兵、學校師生的身影……包括當時北京隊的教練員、運動員們白天訓練后,晚上就干勁十足地來到大會堂工地,鏟土的鏟土,推車的推車,一個個揮汗如雨。
還有成千上萬人,雖然不在北京第一線,也為大會堂的建設窮盡心血,無怨無悔。北大荒的伐木人,就是一個典型。1958年冬,北大荒寒冷異常,夜間最低氣溫能降到零下40度以下,白天也有零下35度以下,而且持續(xù)時間長,就是在這種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八五二農(nóng)場接受了為人民大會堂提供建筑木材的任務。他們攜帶著大鋸、油鋸和斧子,腳踩幾十公分厚的積雪,組隊進山伐木。
“土法”救急與技術突破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技術。
1959年初,一個大難題擺在了大會堂工程面前——大會堂萬人大禮堂的頂棚。這里高33米,相當于十層樓高,這個頂棚“滿天星斗,水天一色”的設計理念來自于周恩來??梢堰@個理念建造出來,就非常有難度了。因為頂棚不但高,而且跨度十分大。為了實現(xiàn)原有的理念,如此大的跨度內(nèi),是不能有一根立柱的。那么,這個大頂棚要用什么來支撐呢?鋼梁。
整個萬人大禮堂分為三層,一層大廳和二、三層挑臺。每一層均沒有立柱,是用12根鋼梁撐起來的。但是,三次鋼梁起吊都失敗了。就在這時,建工部一位名叫包瑞林的工程師想起了一個“土法”,而這個“土法”還真救了急。
什么“土法”呢?就是用兩個鋼的龍門架,固定鋼梁。在原來的梁上頭,加一個水平梁。然后,做一個菱形鋼架固定在鋼梁上邊,改變鋼梁的受力結構,就像外科手術里,給病人骨折的部位打上夾板。
1959年3月30日,在趕制了三天三夜之后,菱形鋼架做好了,大會堂工地現(xiàn)場第四次試吊。當天,周恩來親自來到現(xiàn)場觀戰(zhàn),“土法”立刻見效,鋼梁順利升空,平穩(wěn)就位!歡呼聲在工地響起,工人們激動地抱在一起。然而,10個月的完工期限早已過半,留給大會堂工程室內(nèi)部分的施工時間,已所剩無幾了。指揮部召集全體施工人員一起進行“頭腦風暴”。不出幾天,架子工就想到了一個絕招:搭吊架!
就這樣,僅用時40天的時間,大禮堂頂部的圓弧工程就勝利完工。通過這個立體吊架,指揮部總結出經(jīng)驗,巧干是加快工程進度的關鍵。很快,大會堂工地上掀起一股創(chuàng)新之風,誕生了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創(chuàng)新工具和施工方法,推動著大會堂工程到達最大馬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來自“三建”(北京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的李瑞環(huán)(北京市建筑材料工業(yè)局黨委副書記,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天津市委市長、市委書記,十三屆四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主席),用計算數(shù)據(jù)代替了傳統(tǒng)的“放大樣”模式。
李瑞環(huán)當時是木工青年突擊隊的隊長。一次,工程指揮部交給他們一項重活、急活:在8天內(nèi)要制作一段200米長的屋頂外檐模板,以保證大會堂內(nèi)外的裝修進度,不能因下雨而受到影響。
接到這種任務,一般的做法是自魯班時代延續(xù)下來的“放大樣”,即把小山一樣高的木材搬到工地對面故宮的空地上,放完了樣再繼續(xù)下一步工作。可是,按照這種老辦法,時間肯定來不及,質量也好不了。
李瑞環(huán)思前想后,決定技術革新。他的想法遭到勸阻,因為“這是國家重點工程,出點兒差錯非同小可”。但李瑞環(huán)最后還是采用了自己創(chuàng)制的9種簡易計算表和“土公式”,解決了難題,實現(xiàn)了中國建筑史上的一次突破。李瑞環(huán)也從此聞名全國,事跡還被搬上銀幕——拍成了電影《青年魯班》。
“人民大會堂”名字的來由
人民大會堂初建時,被稱為“萬人禮堂”,后來得名“人民大會堂”,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1959年9月9日,毛澤東夜訪當時沒完全竣工的大會堂,問及它的名字,陪同參觀的萬里說:“有人提議叫‘人民宮’,還有人說叫‘人大常委會辦公樓’……”這些名稱都被否決,萬里接著說道:“有人提出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堂’,我覺著這個名字太長……”
毛澤東答道:“那就簡稱人民大會堂吧?!蓖瑫r解釋說:“我們不是把‘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也簡稱為‘總路線’嗎?”自此,“人民大會堂”的名稱沿用至今。
第二種說法,是1959年9月24日,大會堂落成,周恩來邀請一批專家參觀且請大家取名,時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審查組組長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在紙上寫下了“人民大會堂”幾個字。
說法不一,難以考證。
大會堂驗收后,工作人員都為這一人民集體拼搏而創(chuàng)造的奇跡感到驕傲,他們激動地形容:“地面顏色就像碧綠的湖水,光潔得像鏡子一樣亮,讓人不敢下腳?!睋?jù)說,當時前來檢查工作的各級領導干部都是脫了鞋走的,就連陳毅,也是二話沒說就跟大家一樣提著鞋參觀。事后,萬里知道了這件事,通知大家:“地面很涼,以后老同志參觀就不要脫鞋子了?!?/p>
后來,大會堂各廳室里鋪了地毯,“不許穿帶釘?shù)男雰?nèi)”的規(guī)定仍然延續(xù)了許多年。
60年前的偉大工程,成就了一代人的驕傲,一代人的傳奇,一個新時代的輝煌——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會堂建筑,從規(guī)劃、設計到施工完成,一共只用了1年零15天;其中,從選址到敲定設計圖紙,僅用了50天時間;而從場地上原有房屋拆遷到地質勘探、地基處理、規(guī)劃設計、施工機械、材料準備、工程施工、工程完工后的房間布置以及正式使用前的試用……只用了10個月。
時至今日,人民大會堂依然傲然屹立。
兩座博物館的特殊展品
1959年國慶節(jié)前夕,“十大建筑”中的兩座博物館,火速竣工,他們分別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以下簡稱“軍博”)、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革博”)。
軍博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位于北京市復興路9號,展覽大樓于1958年10月興建,1959年7月建成,歷時不到一年。1960年8月1日,軍博正式開放。1962年夏,毛澤東親筆為其題寫?zhàn)^名。
相較而言,革博的歷程則一波三折。中國革命博物館(前身是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中國歷史博物館(前身是國立歷史博物館)于1958年8月在天安門廣場旁建新館,1959年國慶節(jié)前建成,1969年9月合并成革博,1983年初恢復獨立建制,2003年2月28日,被并入中國國家博物館。
作為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的“十大建筑”之一,軍博和革博的建造、陳列都最大限度地呈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風貌:建筑宏偉、輝煌,氣勢磅礴,和人民大會堂的建造一樣凝聚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的心血與汗水;館藏的每一件文物,都見證了歷史的風云,如《共產(chǎn)黨宣言》全譯本、《黃河大合唱》曲譜、楊靖宇辦公用章、《延安文藝座談會合影》等,再現(xiàn)了革命歷史時期的動蕩與激情。
博物館以其珍稀藏品,有別于一般建筑物。也可以說,文物是構成博物館建筑的靈魂,不可或缺。據(jù)說,軍博、革博建館之初,為了充實陳列,全國各地紛紛響應號召,送去了各種珍貴文物。
這其中,有兩塊石頭十分顯眼。那哪兒是兩塊石頭?分明是兩團血在流動,在奔突。血,是從一個偉岸的山東漢子身軀中流出的。與血相映襯的,是戰(zhàn)火。
1940年5月16日下午4時,抗日名將張自忠的熱血染紅了他激戰(zhàn)過的湖北宜城南瓜店山岡。血,滲透在堅硬的石頭上。
“一戰(zhàn)淝水,再戰(zhàn)臨沂,三戰(zhàn)徐州,四戰(zhàn)隨棗,鞠躬盡瘁,卒以身殉……”張自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同盟國所有犧牲軍人里級別最高的將領。毛澤東親筆題詞:“盡忠報國。”周恩來在悼詞中說:“……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抗戰(zhàn)軍人之魂!”
1943年4月30日,張自忠之弟張自明來到南瓜店憑吊英魂,從地上拾起兩塊仍留有血跡的石塊,請石匠刻上“血石”兩個字,以示后人。新中國成立后,他將珍藏的血石捐獻給了軍博。
正是這些意義重大、充滿傳奇的文物,使得冷冰冰的建筑有了溫度,有了靈魂。它們,因此也成為軍博、革博兩座建筑的“有功之臣”。
最能體現(xiàn)毛澤東、周恩來政治考量的5座建筑
“人民大會堂”“革命軍事博物館”,無疑都是具有政治意義的命名方式,分別表現(xiàn)和代表了“人民群眾”“兵”。此外,最能體現(xiàn)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政治考量的,分別是:代表“民族”的民族文化宮和民族飯店、代表“華僑”的華僑大廈、代表“工人”的北京工人體育場(下文簡稱“工體”)以及代表“農(nóng)民”的全國農(nóng)業(yè)展覽館(下文簡稱“農(nóng)展館”)。
被稱作“民族典籍之宮”“民族團結教育陣地”“民族之家”,展示過各民族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的民族文化宮,其設想最早源于毛澤東“給少數(shù)民族建一個宮”的承諾。
1951年,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后,每年都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同胞來首都參觀訪問。建一座民族文化宮,不但可以作為各民族大團結的象征,而且還可以作為少數(shù)民族同胞活動的中心?!焙髞恚捎诳姑涝蛧医?jīng)濟形勢不穩(wěn)定等因素,這項計劃遲遲未能提上議程。直到1954年達賴、班禪率西藏國慶觀禮團赴北京時,毛澤東又將這一建議提了出來。于是,時任民委副主任汪鋒決定當即著手籌建民族文化宮。
設計師張镈經(jīng)過反復研究,提出中間為高層塔式建筑、兩翼對稱、平面呈“山”字形,集亭臺樓閣于一體的方案。但因為當時全國上下都在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這一方案遲遲未決。于是,籌建辦公室專門請示周恩來。他聽完匯報后說:“民族文化宮用點兒民族形式,不犯錯誤嘛。”設計方案最終得以確定。1958年4月15日,民族文化宮破土動工。
在建設過程中,周恩來始終予以關注。他親自審查民族文化宮的設計圖紙,并提出將二樓會議廳的地面由平面改成斜面,還提出要盡可能多地利用空間,將原來的500個座位擴大到800個。
有一天,周恩來工作到半夜,突然想起應該去看看民族文化宮建設得怎樣了,于是立即前往工地。
民委值班室馬上給汪鋒打電話,通知他去工地向周恩來匯報工作。當時夜已經(jīng)深了,汪鋒的司機早已下班回家。怎么辦?汪鋒急得團團轉。幸好,汪鋒的住所距離工地只有幾站路,情急之下他一路小跑趕到了工地。
1959年,民族文化宮建成后,汪鋒特地去向毛澤東匯報。有這樣一段廣為流傳的對話:
毛澤東:“都知道了,你們搞得不錯?!?/p>
汪鋒:“由于物資及施工力量問題,已經(jīng)建好的民族文化宮只是一期工程。”
毛澤東:“時間來得及,等明年再建,今年冬天先種上麥子。”
民族文化宮的一磚一瓦,甚至每個角落、每個細節(jié),都是國內(nèi)工廠日夜趕制、專門定做出來的。
建成后的民族文化宮,成為西長安街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毛澤東看到后十分滿意,親筆寫下“民族文化宮”五個大字。民族文化宮以別致的造型、獨特的民族風格,被英國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列為“新中國第一宮”。
民族飯店位于民族文化宮西側,與民族文化宮好像兩姐妹一樣,矗立在西長安街上。
在“十大建筑”的規(guī)劃圖紙上,民族飯店曾叫作“民族賓館”“長安飯店”。是周恩來最后確定用“北京民族飯店”這個名字。
曾參與設計施工的原北京建筑設計院結構設計師許楹回憶道,從1958年6月開始,前后共拿出14個方案進行比較,才最終確定建筑方案。雖然工期緊迫,但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在國慶工程中開工最晚的北京民族飯店,卻以最快的施工速度,于1959年9月5日提前竣工并交付使用,開創(chuàng)了我國大型預制裝配式結構機械化施工的先河,“不僅反映了祖國建國十年來建筑事業(yè)的光輝成就,而且再一次說明黨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正確以及對少數(shù)民族無微不至的關懷”。
當時北京民族飯店的裝配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水平。飯店設計備有空調橫管道,按七級抗震設防。土建投資約合每間2萬元人民幣,已為當時飯店之冠。
民族飯店參與了國慶十周年慶典少數(shù)民族接待,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美關系的“破冰之旅”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接待,再到各國政要元首隨行團下榻……是一位新中國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如果說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體現(xiàn)了黨中央關于“民族大團結”的政治考量,那么華僑大廈,則可以稱得上是“總理的承諾”。
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十分關心海內(nèi)外僑胞,親自過問并制定了國內(nèi)國外僑務政策。一次,他在接見海外華僑時,了解到他們的需求,向他們承諾:“要為全世界的華僑建立一個在北京的家?!?/p>
此后,在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的倡議下,由華僑集資,準備籌建華僑大廈。但是華僑們籌集到的資金有限,無法建成一座高標準的飯店。因此,周恩來決定由財政撥款,提高華僑大廈等級并將其劃入到國慶工程中來。1959年,在繁華的王府井大街東側,華僑大廈拔地而起。大廈建成后,迎來的第一批客人,就是回國參加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慶典活動的各地僑胞。
此后的30年間,華僑大廈始終為海外僑胞服務,成為僑胞們在祖國的家,也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個象征性建筑。
在建筑傳奇中,華僑大廈的規(guī)模最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華僑大廈作為一家酒店,其軟件、硬件都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1988年決定將舊華僑大廈拆除重建。華僑大廈成為國慶十大建筑中唯一被拆除重建的建筑。隨后,新的華僑大廈在原址誕生了,如涅槃的鳳凰般愈發(fā)美麗。
工體與農(nóng)展館——以工農(nóng)群眾命名的兩座建筑,體現(xiàn)了階級特色,契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憲法》基本要義。
舊北京城的體育設施十分貧乏,新中國成立前,市內(nèi)僅有城南的先農(nóng)壇體育場這一處公共體育場所,而場內(nèi)僅設有足球場、400米跑道和4000座位觀眾席。此外,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和師范大學等學校內(nèi),有一些運動場和室內(nèi)訓練房,但也只是為教學使用。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的體育事業(yè)得到很大發(fā)展,首先修建了勞動人民文化宮體育場、東長安街體育場、北海體育場和什剎海游泳場,以解決群眾體育活動的需要。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又新建了龍?zhí)逗系谋本w育館和陶然亭游泳場。但是這些體育場館還是不能滿足人們?nèi)找嬖鲩L的需求。
1955年,修訂北京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時,規(guī)劃部門特意研究了北京的體育設施規(guī)劃。計劃在北京城的東郊、北郊、西郊、南郊建設大型體育活動中心。
為獻禮國慶十周年,在當時的北京市東郊興建了一座市內(nèi)最大的綜合性體育場——工體。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舉目全國,工體當仁不讓地是未冠名的國家體育場。
從承辦第一屆全國運動會起,工體就是舉辦大型集會的熱門場地,連帶與國家政治生活息息相關。1977年夏天,在開始長征杯足球決賽前,體育場里高音喇叭宣布:“來觀看這次比賽的有鄧小平同志……”這是鄧小平復出政壇第一次公開露面,消息頃刻間就被發(fā)往全世界各大通訊社。
香港有紅磡,北京有工體,比起演唱會的承辦地,工體更是中國足球、北京國安的福地,在這里,上演過“工體不敗”的神話。
農(nóng)展館,坐落于寸土寸金的北京東三環(huán),這里是一片幽靜的地方,遍植蒼松翠柏。上世紀50年代,東三環(huán)還是荒涼的郊區(qū);改革開放后,這里變成了繁華的商區(qū)。而農(nóng)展館,卻依然嫻靜地矗立在那里。
農(nóng)展館的地理位置、規(guī)模、布局和風格等,均由周恩來親自審定。1959年正式落成后,舉辦了建國后第一個全國性的大型展覽——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全國農(nóng)業(yè)成就展覽,開創(chuàng)了北京近40年的展覽歷史。
毛澤東買下了北京火車站的第一張火車票
1959年1月20日開工,9月10日竣工,9月15日開通運營,毛澤東親筆題寫站名,并買下第一張火車票……
作為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的“十大建筑”之一,有著“中國鐵路第一站”“首都迎賓門”之稱的北京火車站雄偉壯麗,濃郁民族風格與現(xiàn)代化設施設備完美結合,其建設速度之快、規(guī)模之大,堪稱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
1958年10月下旬,根據(jù)北京市政建設規(guī)劃開始了新站的設計安排,站場設計由鐵道部第三設計院負責,站舍大樓由建工部第一建筑設計院和南京工程學院合作承擔設計,主持設計的是中國建筑大師級人物——楊寶廷、陳占熬等人。當年12月上旬,設計方案全部完成。12月10日,中央批準設計方案,設計人員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本應一年完成的設計工作量。
1959年1月20日,建站工程正式動工。施工人員最多時達2萬余人,施工機械300多臺、汽車200多輛,工程投資5782萬元。9月10日,工程竣工,施工建設者們僅用了7個月零20天時間,就使一座雄偉壯麗的車站昂然屹于世人眼前。就連蘇聯(lián)專家鮑爾特見了,也不得不嘆服:“和你們共事半年,我懂了,中華民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我們認為辦不到的事,你們辦到了?!?/p>
北京站主體大樓成對稱分布,在“北京站”三個大字兩側是兩座鐘樓,再往東西兩側看就是兩座四角樓。興建北京站時,并沒有東西兩座四角樓。后來周恩來在1959年3月18日和9月7日兩次視察北京站施工現(xiàn)場時,覺得兩邊“光禿禿”的不好看,于是提議并設計了東西兩座四角樓。如今,我們看到的北京站站舍大樓莊重高雅、和諧大方,則來自于周恩來的點睛之筆。
在全國數(shù)以千計的火車站中,唯有北京站的站名由毛澤東親筆題寫。
1959年9月15日零時10分到2時20分,毛澤東在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鐵道部部長呂正操、副部長武竟天等人的陪同下視察新北京站。
在廣場下車時,毛澤東看到主樓大玻璃窗上鑲嵌著“北京站”三個大字,笑著問大家這幾個字的出處,得知是建設指揮部的同志們用他題寫的“北京日報”報頭的手書拼合而成,不由地欣然一笑。北京站建設總指揮李岳林借機上前,請毛澤東為新北京站題寫站名,毛澤東當即答應。
此外,毛澤東還興致盎然地走到售票處,買下了北京火車站運營發(fā)售的第一張火車票。那是一張北京到普蘭店的車票,硬座,票價3.25元。毛澤東拿著票,仔細看,很是高興。
不久,毛澤東派人將題字送到北京站。北京站請篆刻家魏長壽、柏濤放大,制作好,掛在里面的三個垂直大窗正中。周恩來看后,說還是掛在車站的頂部好。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站”三個字,是毛澤東在三張題字中親自圈定的一幅,位置則是周恩來最終確定下來的。
9月15日,由此而成為北京站的建站紀念日。據(jù)北京站站志記載,當年9月12日至20日,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及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到北京站視察。到9月25日,中央及北京的各級領導、各界人士、外國使節(jié)、專家以及人民群眾共計38448人到站參觀。10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來北京站視察。許多領導人及外國友人都為北京站留下珍貴的題詞。
“東方第一賓館”釣魚臺國賓館
考慮到1959年國慶時將邀請多國首腦政要來華,周恩來提出要建一個有特色的高級國賓館,供出席慶典的外國領導人下榻。釣魚臺國賓館應運而生。
外交部在接到周恩來的指示后,立即成立了選址小組。選址小組幾乎走遍了北京城郊。原本在東郊、西郊各有一處選址,后有人提議說賓館應建在北京西郊,理由是:外賓下飛機后,從機場乘車進入北京城區(qū),必然要經(jīng)過天安門廣場及東西長安街,在飽覽市容之后抵達國賓館,這樣他們就能領略到新中國及北京建設的巨大成就,對中國留下很直觀的印象。
“玉淵潭上草萋萋,百尺泉聲散遠溪?!毕鄠鹘鹫伦谕觐伃Z(金朝第六位皇帝)曾在這里釣魚,故后人稱之為釣魚臺。
選址小組初步?jīng)Q定,國賓館的位置就選在西郊釣魚臺的遺跡上。黨中央經(jīng)研究討論,最終批準了選址小組關于修建釣魚臺國賓館的報告。著名建筑師張開濟主持承擔了釣魚臺國賓館的設計工作。
時值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還沒有星級飯店的概念,而且釣魚臺本身就是風景別致的古典園林。張開濟說:“作為中國接待各國政要之處,建造這種別墅要體現(xiàn)出秀美,在賞心悅目的同時又要非常大氣?!?/p>
在設計施工過程中,周恩來曾多次過問,而且經(jīng)常到施工現(xiàn)場進行指導。由于時間緊迫,釣魚臺國賓館的建設工程幾乎是邊設計、邊施工。當時的人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每到夜晚,設計室內(nèi)總是整夜燈火通明,有很多施工單位負責人在現(xiàn)場坐等圖紙。經(jīng)常是一幢樓的基礎圖紙完成時已在午夜,施工人員就馬上拿到工地上,連夜放線、刨槽,真可謂分秒必爭、急如星火。
和“十大建筑”中的其他建筑一樣,由于時間緊迫,且北京當時的物力有限,需要調動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于是,國賓館的家具從上海定制,地毯從天津定制,絲綢料從蘇州運來,餐具、工藝瓷器是景德鎮(zhèn)定制……匯聚了全國的資源。
為了營造風格獨特的園林建筑,釣魚臺國賓館種植栽培了4萬株花木、300棵油松、數(shù)百株櫻桃、白玉蘭、牡丹等。一年時間,賓館內(nèi)興建了15幢淺灰色、米黃色和乳清色風格各異的別墅樓,集大氣與秀氣于一身。
1959年8月,建筑工程全部完工。周恩來視察時說:“人家搞的是大建筑,你們搞的是優(yōu)美怡靜的大環(huán)境。里里外外精雕細刻,整體上像是一座大的森林公園!這么短的時間,不容易呀!”
釣魚臺國賓館被稱作“東方第一賓館”,它記錄了新中國相當一部分重大國事活動,堪稱“國家大事的晴雨表”。柬埔寨親王西哈努克曾是這里的“老住戶”,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外國領導人都曾下榻于此。其中,伊麗莎白二世結束訪華后,還特意讓侍從給釣魚臺國賓館寫信說:“這次訪華,女王感到再也沒有什么地方比這里住得更舒適了。”
60年彈指一揮間,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而建起的“十大建筑”,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在這個全新的時代依然煥發(fā)著新的生機。今天,我們仔細端詳這些建筑,依然可以看出,這些建筑所折射出的那個時代的堅定意志,和那個時代的民族自豪感;依然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意氣風發(fā),和人們走在大路上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