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推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基于浙江、安徽、四川3省的調查數據,描述了農民對改善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程度認知、滿意程度評價,從需求視角剖析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有待改善的重點領域。研究表明:雖然目前促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的政策措施重點基本能契合農民的有關需求,但農民對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仍有較強烈的需求;在改善農村公共服務和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實踐中,農民最看重的基本公共服務(農村社會保障和公共教育)與他們最不滿意的基本公共服務(農村勞動就業(yè)和便民服務)所體現的需求應得到不同回應;不同地區(qū)應基于農民的主要需求明晰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成為改善農村公共服務、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鄉(xiāng)村振興;農民需求
中圖分類號:F323.8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7543(2019)06-0092-10
改善農村公共服務是改善農民生活、促進農村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保障,是推動農業(yè)農村發(fā)展的動力引擎?!多l(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規(guī)劃(2018~2022年)》強調,要“促進公共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等資源向農村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xiāng)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huán)境和公共服務短板”,“全面提升農村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養(yǎng)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梢?,改善農村公共服務具有緊迫性。那么,哪些方面的農村公共服務是需要特別加快完善的?如何加快補齊有關短板,從而推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呢?這些問題都有待學術界深入探討。
農民既是農村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又是農村公共服務質量的衡量者,其幸福感受公共服務滿意度的顯著影響[1],增強其獲得感的重要措施是改善農村公共服務。同時,農民更是完善農村公共服務的核心主體,只有使具有鄉(xiāng)土知識的廣大農民實現主體性參與,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才能更加高效。在新形勢下,從農民的需求出發(fā)來完善農村公共服務特別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是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一、相關文獻綜述
從現有相關研究看,較多文獻從供給視角分析了新形勢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所存在的問題[2-3]、供給效率[4]和績效[5]、供給模式及其選擇[6-7]、供給機制創(chuàng)新[8]和決策優(yōu)化[9],部分文獻分析了農村某一方面公共服務的供給效果和影響因素[10]。
也有部分學者從農民需求視角探討了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分析農民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整體滿意程度及其影響因素[11-14];二是專門分析農民對某一方面農村公共服務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例如,分析對醫(yī)療機構衛(wèi)生服務的滿意度[15],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16],對農村信息化公共服務的滿意度[17],進而提出改善對策;三是研究農民對農村不同公共服務的需求優(yōu)先序,包括對不同類公共服務和多項具體公共服務的需求優(yōu)先序[18-20],從而明晰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點。綜合來看,農民需求視角的相關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大多僅從滿意程度這一角度來分析農民的有關需求;二是滿意度大多被測量為離散變量;三是反映最新狀況特別是多個地區(qū)對農村公共服務最新需求的文獻還不多。
鑒于此,本文試圖彌補有關不足,其特色在于:一是綜合從滿意程度和重要程度評價兩個方面來分析農民的相關需求;二是分析中考慮了農民滿意或不滿意狀況、重要或不重要評價在程度上的差異;三是基于2013年以來一些地區(qū)積極開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現實情況,以及基于已開展和未開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兩類不同地區(qū)的調查數據,來反映農民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最新需求狀況。
只有找準當下農民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最關切、最煩心的事,考慮農民有關滿意或不滿意狀況在程度上的差異,才能更嚴謹地明晰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才能更確切地了解農民的有關需求,推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措施才能有的放矢。本文基于對浙江、安徽、四川3省的調查數據,先分析農民對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然后分析農民對改善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重要程度的認知,進而探索農民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最緊要需求,以期明晰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為推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鏡鑒。
二、研究范疇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范疇
基本公共服務是由政府主導、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fā)展基本需要、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根據《“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guī)劃》,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涉及公共教育、勞動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社會保險、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八大領域。基于基本公共服務涵蓋的范疇,結合農村實際,本文所分析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包括醫(yī)療衛(wèi)生、公共教育、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勞動就業(yè)、便民服務六個方面。
(二)數據來源和樣本基本特征
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課題組對浙江、安徽和四川3省部分村莊農民開展的問卷調查。這3個樣本省份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浙江省地處東部發(fā)達地區(qū),是率先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省份,率先將公共服務由城市向農村延伸,設立村級便民服務中心,把行政管理、行政審批、行政服務延伸到基層[21],在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創(chuàng)新供給機制等方面成效明顯,無論是其供給水平還是其供給質量,都排名全國前列;安徽省位于中部地區(qū),農村綜合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教育均衡發(fā)展位居全國前列,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但仍存在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發(fā)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四川省位于西部地區(qū),農村雖已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但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的城鄉(xiāng)間差距仍較大。
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以及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和推動城鄉(xiāng)一體化的重要舉措,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自2013年在國家層面被提出以來,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實踐,農村的生產、生態(tài)和農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有了較明顯的改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開展明顯提高了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22]。因此,調查區(qū)域選擇有必要考慮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開展情況,將已開展和基本未開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兩類地區(qū)都涵蓋在內??紤]到這一情況,課題組在3個樣本省滿足這一要求的縣(市)、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中隨機選擇3個縣(市)、5個鄉(xiāng)鎮(zhèn)、8個行政村開展調查,并在樣本村隨機選取農戶發(fā)放問卷,以戶主或熟悉村莊情況的家庭成員為受訪者。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20份,其中有效問卷352份①。從有效樣本的具體分布情況來看,樣本的地區(qū)分布基本均衡(見表1)。從樣本農戶所在村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進展情況看,約30%的樣本農戶來源于還未開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村莊,約70%的農戶所在村已開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
從受訪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特征看,受訪者以40歲以上的男性居多,主要從事純農業(yè)生產或半工半農,家庭規(guī)模平均為4.6人,家庭年收入水平平均為61 493元,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的受訪者約占80%。受訪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對村莊的情況比較了解,能夠明確表述自己的觀點及看法,所收集的數據具有較高可信度。
三、農民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滿意狀況
農村公共服務發(fā)展狀況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農民對其現狀的評價直接反映了村莊的社會治理狀況和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公共服務滿意度是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的總體感覺,是一種主觀認知和評價,重點呈現為心理層面的體驗[23]。圍繞農民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狀況的評價,課題組對以下兩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調查:第一,調查農民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整體滿意程度(答案選項包括“很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和“非常滿意”,依次賦值為1~5分);第二,進一步調查農民對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
(一)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整體滿意程度分析
第一,農民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整體滿意程度處于中等水平。這一滿意程度的得分均值為3.69分,多數農民(64.04%)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表示“很不滿意”和“不滿意”的農民僅占9.06%??梢?,就“群眾滿意”這一根本目標而言,鄉(xiāng)村振興實踐在加快推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比較注重提高農民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狀況的滿意程度。
第二,3個省份樣本農民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整體滿意程度之間沒有顯著差異。浙江省、安徽省和四川省樣本農民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整體滿意程度的評分均值依次為3.8分、3.56分和3.73分,差異不顯著。不過,這3個省份樣本農民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的人所占比例的差異明顯,浙江省、四川省的這一比例分別為72.1%和65.3%,而安徽省的這一比例明顯更低,為55.8%;并且,安徽省表示“很不滿意”和“不滿意”的農民約占14%,明顯高于浙江?。s5%)和四川?。s8%)。這表明,雖然不同地區(qū)農民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在整體水平上差距較小,但在不同滿意程度上的分化情況有較大差異。
(二)對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分析
第一,農民對農村6項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評價都處于中等水平,基本偏向于“一般”。農民對農村6項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評分均值都為3.43分以上(見表2,下頁),且彼此間的差距不大,評分均值的最大差距僅0.39分。可見,近年來,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的改善總體上較均衡,農民相關方面的滿意程度沒有出現明顯的差距。
第二,農村社會保障是農民對其改善狀況感到最滿意的公共服務。農民對農村社會保障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評分最高(3.82分),且感到滿意(包括“非常滿意”或“滿意”,下同)的農民所占比例在農村6項基本公共服務中也最高,達70%以上。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作為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方面,農村社會保障的重點領域在近些年的發(fā)展成效突出,且城鄉(xiāng)間差距相對較小。在農村基本養(yǎng)老保障方面,2014年起,形成了全國統(tǒng)一的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在有60歲以上老人的家庭中,農村養(yǎng)老金的覆蓋率為76.8%[24]。在農村基本醫(yī)療保障方面,2016年,全國統(tǒng)一的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得以建立;截至2018年底,參加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的人數達到8.97億人。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2018年末共有3520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①。
第三,勞動就業(yè)是3個省農民對其改善狀況都感到最不滿意的公共服務,安徽省尤其要重視改善這方面的公共服務。在農村6項基本公共服務中,農民對勞動就業(yè)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最低,其得分均值為3.43分,對這方面感到滿意的農民僅占48.87%。同時,農民對勞動就業(yè)改善狀況滿意程度的省際差異比較明顯:作為勞務輸出大省,四川省農民的這一滿意程度最高,得分均值為3.76分,感到滿意的農民占了約60%;浙江省的縣域經濟有較好發(fā)展,有利于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改善農村勞動就業(yè)狀況,浙江省的這兩個指標在3個省中居于中等,分別為3.41分和46.43%;而安徽省農民對勞動就業(yè)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最低,得分均值僅3.2分,感到滿意的農民僅占36.43%。結合安徽省出省就業(yè)的農村勞動力回流趨勢明顯等現實特征,安徽省應進一步重視健全城鄉(xiāng)均等的公共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服務體系,持續(xù)增強創(chuàng)業(yè)帶動就業(yè)能力。
第四,3個省份農民對除勞動就業(yè)以外的農村其他5項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在排序上有明顯差異(見表3,下頁)。具體而言,其一,浙江省農民對醫(yī)療衛(wèi)生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最高,而安徽省和四川省這方面的滿意程度在5項公共服務中排名居中(排第3),這可能緣于浙江省通過推進優(yōu)質醫(yī)療資源“兩下沉、雙提升”工程②和新型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體系建設,在改善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水平和可得性方面取得了更明顯的成效。對“村里提供的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能滿足農民的需求嗎”③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證實了這一點,浙江省農民的這一得分均值為3.78分,高于安徽省和四川省。其二,公共教育的改善狀況是安徽省農民最滿意的方面,卻是四川省農民最不滿意的方面。其原因可能是:安徽省在公共教育方面的發(fā)展較快,實現了從“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歷史性跨越,特別對農村公共教育扶持力度很大,通過推進縣域內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改變了“鄉(xiāng)村弱”的局面①,教育均衡發(fā)展走在了全國前列;而四川省的農村公共教育近年來雖然也有較大改善,但由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嚴重、農村教育經費短缺、農村教師隊伍整體質量偏低與結構不合理等,農民這方面的滿意程度相對更低。其三,社會保障是四川省農民對其改善狀況感到最滿意的基本公共服務,卻是浙江省農民對其改善狀況感到較不滿意的方面。這可能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更高地區(qū)的農民對社會保障服務有更高的需求有關??梢?,各個地區(qū)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有一定差異,相關改進措施應考慮區(qū)域差異性。
四、農民對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程度評價
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背景下,農民對與自身福祉密切相關的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重要程度的認知情況如何呢?在這方面,相關調查內容包括:第一,調查農民在村莊建設中最看重方面的認知;第二,調查農民對改善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重要程度的評價。
(一)農民在鄉(xiāng)村建設中對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看重程度
基于《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指南》這一國家標準所涵蓋的范疇,筆者把村莊建設主要范疇綜合為七個方面:村莊規(guī)劃、村莊設施建設、農村生態(tài)保護和環(huán)境治理、村莊產業(yè)發(fā)展、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鄉(xiāng)村文化發(fā)展、基層組織建設[22]。
調查中設置了問題“鄉(xiāng)村建設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依次是什么”以了解農民最看重的方面。從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受訪者給出了兩個選項②,有15個受訪者僅選取1個最重要項。在第一重要項的選擇上,認為村莊設施建設最重要的農民所占比例最高,為31.59%;而認為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最重要的農民僅占5.72%;在第二重要項的選擇上,認為村莊產業(yè)發(fā)展是第二重要項的農民所占比例較高,占31.34%,而認為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為第二重要項的農民占13.93%??梢?,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還不是農民最看重的方面。
不過,在鄉(xiāng)村建設的七個方面中,農民對于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還是較看重的。調查中詢問了農民“您認為該項事情(內容)對于鄉(xiāng)村建設的重要程度如何?”(其答案選項包括“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和“非常重要”,將其依次賦值為1~5分),從調查結果看,農民對鄉(xiāng)村建設七個方面重要程度的評分均值排序依次為:村莊設施建設(4.48分)>改善村莊基本公共服務(4.44分)>村莊產業(yè)發(fā)展(4.40分)>村莊規(guī)劃(4.39分)>基層組織建設(4.36分)>農村生態(tài)保護和環(huán)境治理(4.34分)>鄉(xiāng)村文化發(fā)展(4.19分)。可見,農民對改善村莊基本公共服務相對較看重,其重要程度評分均值在鄉(xiāng)村建設七個方面中排第2位。特別地,在已開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地區(qū),改善村莊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程度評分均值超過了村莊設施建設,上升為第1位;不同于安徽省和四川省,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更高的浙江省的農民最看重改善村莊基本公共服務,其重要程度評分均值排在首位,超過了鄉(xiāng)村建設的其他方面。可見,隨著村莊設施、村莊產業(yè)等方面的發(fā)展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提高,農民對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會漸趨強烈。
(二)農民對改善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重要程度的評價
為了解農民對于改善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重要程度的認知情況,我們在問卷設計中對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均設置“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5個選項(依次賦值為1~5分),調查分析結果(見表4、表5)表明:
第一,社會保障是農民最看重的公共服務內容。改善社會保障的重要程度評分均值在農村6項基本公共服務中最高,為4.59分;同時,84.08%的農民認為改善社會保障重要(包括“非常重要”和“重要”,下同),特別是在已開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地區(qū),認為改善社會保障“非常重要”的農民占了97.18%。
第二,除社會保障外,農民還比較看重公共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以及勞動就業(yè)的改善,而對文化體育的改善不太看重。無論從其重要程度評分均值看,還是從認為其重要的樣本所占比例來分析,均可得出此結論。這3項公共服務的重要程度排在第2至第4位。在農村6項基本公共服務中,完善文化體育的重要程度評分均值最低。其原因可能是,相較于與其生產、生活和其切身利益相關的農村其他基本公共服務,農民在這方面的需求水平還不高,且目前的農村文體設施建設已有較好推進,能基本滿足農民這方面的需求。對“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所在村莊是否開展了文體設施建設項目”的調查結果顯示,82.27%的樣本農民所在村實施了文體設施建設項目,浙江省、安徽省和四川省樣本農民的這一比例依次為77.68%、81.20%和96.04%,呈現“文體設施基礎越差的地區(qū)這方面的建設力度越大”的特征。而在所在村莊實施了文體設施建設項目的樣本農民中,有82.28%的農民從這些文體設施建設項目中受益,且浙江省受益的樣本農民所占比例最高(為86.2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農民對文化體育服務的需求水平會逐漸提升,鄉(xiāng)村振興實踐要重視構建現代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
第三,浙江省和安徽省農民最看重農村社會保障的改善,而四川省農民最看重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狀況的改善(見表5)。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四川省農民已對農村社會保障改善狀況最滿意,而浙江省、安徽省農民這方面的滿意程度在農村6項基本公共服務中分別排第5和第2(見表3)。盡管3個省份的農民較看重的3個方面和較不看重的3個方面都一致,但由于各省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存在差異,農民對改善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重要程度的排序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五、綜合分析
結合前文以及農民對改善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重要程度與有關狀況滿意程度的評分和排序結果(見表6)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發(fā)現:
第一,農民對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有較強烈的需求。農民對改善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程度評分都在4分以上(即超出了“重要”的程度),而農民對有關狀況的滿意程度評分都在4分以下(即達不到“滿意”的程度),農民的有關滿意程度評分明顯低于其重要程度評分??梢姡r民對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有關需求在程度上還沒有得到滿足,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亟待改善。
第二,目前促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的政策措施重點基本能契合農民的有關需求。根據調查結果,對于改善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農民所關切的方面依照其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社會保障、公共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勞動就業(yè)、便民服務、文化體育;而從農民對這些公共服務改善狀況的滿意程度排序結果看,前三者依然排在前三位,后三者依然排在后三位,只是位次上與所關切方面的排序稍有差異??梢?,當前農村改善各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優(yōu)先序基本能匹配農民對各項服務的期待優(yōu)先序(即農民滿意程度更高的方面基本能與農民認為更重要的方面實現對應)。表3以及相關調查結果也部分論證了這一點。社會保障是農民最看重的農村公共服務領域,而農民也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的效果較好(評分均值為3.94分),村里購買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人也多(評分均值為4.29分)。醫(yī)療衛(wèi)生作為農民第三看重的方面,村里提供的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也基本能滿足農民的需求(評分均值為3.74分)。
第三,在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和鄉(xiāng)村振興實踐中,農民最看重的基本公共服務與他們最不滿意的基本公共服務所體現的需求應得到不同回應。從表6可以看出,在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中,農村社會保障和公共教育是農民最看重、最關切的兩個方面,重要程度的評分均值在4.45分以上;而勞動就業(yè)和便民服務是農民對其改善狀況最不滿意的兩個方面,滿意程度的評分均值在3.7分以下,滿意程度一般??梢姡瑒趧泳蜆I(yè)和便民服務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短板,完善這兩個方面的農村公共服務能切實提高農民的滿意程度;而改善農村社會保障和公共教育則能回應農民的關切。政府相關行動要基于不同政策目標抓住著力點,以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第四,不同地區(qū)應基于農民的需求明晰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不同地區(qū)農民所看重和不太滿意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有所不同。從農民所看重的領域看,浙江省和安徽省農民最看重改善農村社會保障,而四川省農民最看重改善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狀況;從農民最不滿意的領域看,3個省份的農民對勞動就業(yè)改善狀況都最不滿意。從滿足農民需求的角度來說,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的完善和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措施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定重點領域和優(yōu)先序。從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完善的重點領域看,浙江省和安徽省要以改善農村社會保障、勞動就業(yè)服務為重點;四川省應以改善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勞動就業(yè)服務為重點。
第五,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成為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前文的分析表明,社會保障的改善既是農民最看重的,又是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中農民感到最滿意的。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是實現社會公平的“調節(jié)器”、維護農村社會運行的“穩(wěn)定器”,能調動農民參與鄉(xiāng)村建設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25]。因此,通過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來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具有良好民意基礎。從實踐和相關研究看,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存在著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受益范圍有待拓寬、資金相對緊缺、社保機構辦事效率不高、服務保障缺失、制度發(fā)展不均、責任分擔機制不明確等問題[26]。各地在推進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過程中,應重視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農民是鄉(xiāng)村生產生活的實踐主體,是村莊建設的直接參與者、直接受益者、意志主體、決策主體和價值主體[27],而與農民生活最直接相關、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是農村公共服務尤其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28]。重視改善農民所看重的公共服務、解決農民所煩心的公共服務問題,是“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讓廣大農民在鄉(xiāng)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①的重要實現途徑。
本文從農民需求出發(fā),綜合分析了農民對改善農村各項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程度認知和有關狀況滿意程度的評價,進而探索了農民這方面的需求和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研究表明,第一,雖然目前促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的政策措施重點基本能契合農民的有關需求,但農民對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仍有較強烈的需求。第二,在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和鄉(xiāng)村振興實踐中,農民最看重的基本公共服務(農村社會保障和公共教育)與他們最不滿意的基本公共服務(農村勞動就業(yè)和便民服務)所體現的需求應得到不同回應。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浙江省和安徽省要以改善農村社會保障、勞動就業(yè)服務為重點;四川省應以改善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勞動就業(yè)服務為重點。第三,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成為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振興鄉(xiāng)村的重要抓手。
基于以上結論,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初期,在全面提升農村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養(yǎng)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和加快推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不宜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而應有所側重,知民之所需,供民之所求。
第一,建立并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尊重農民的真實意愿并滿足其重點需求。由于供求信息不完全對稱以及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對農民需求的忽略,農民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與地方政府的目標可能不一致,從而導致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過剩和供給不足并存。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背景下,應建立并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考慮并滿足農民的重點需求,優(yōu)先改善農民滿意程度最低領域的公共服務質量,重點提升農民最看重領域的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從目前的情況看,要優(yōu)先改善農村勞動就業(yè)和便民服務這兩個領域的公共服務質量,重點提升農村社會保障和公共教育這兩個領域的公共服務水平。
第二,建立有效的群眾參與機制,促使農民實現自主性嵌入。不應讓農民成為農村公共服務的被動接受者,而應依靠農民和基層的智慧,保證農民充分行使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jiān)督權,并真正共享相關成果,發(fā)揮村級組織和農民個人在構建健全、完善、惠及全民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方式引導農民參與能直接受益的社會事業(yè)公共設施的建設或公共服務的供給,切實提升農民的參與度和獲得感。
第三,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多元化投入機制,以更加包容的姿態(tài)推進精細化公共服務供給。農村地域廣大,各個地區(qū)農村公共服務的短板以及農民所看重的領域有一定差異,要盡快、更好地滿足農民對農村公共服務的多樣化需求,除政府要增加直接投入外,還應積極利用市場機制、社會力量、農村社區(qū)和農民自身的力量,逐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強化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的作用,改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推進精細化公共服務供給,切實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蔡偉,黃小軍.公共服務滿意度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研究——基于CGSS2013數據的實證分析[J].文山學院學報,2018(6):70-75.
[2]徐雙敏,陳尉.取消農業(yè)稅費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探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29-137.
[3]文軍,吳曉凱.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農村社區(qū)公共服務的錯位及其反思——基于重慶市5村的調查[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1-12.
[4]劉瑋琳,夏英.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研究——基于三階段DEA模型和三階段Malmquist模型[J].現代經濟探討,2018(3):123-132.
[5]張啟春,江朦朦.中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分析:基于投入-產出視角[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141-146.
[6]劉彤,張等文.多中心供給:后農業(yè)稅時代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模式[J].學習與探索,2012(5):39-43.
[7]韓小威.統(tǒng)籌城鄉(xiāng)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選擇[J].求索,2013(5):235-237.
[8]冷忠燕,靳永翥.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創(chuàng)新及實現路徑研究——基于內生性供給的理論視角[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12):61-70.
[9]翟軍亮,吳春梅,高韌.農村公共服務決策優(yōu)化:目標系統(tǒng)結構、作用機理與影響效應[J].中國農村觀察,2014(1):50-63.
[10]羅萬純.中國農村生活環(huán)境公共服務供給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基于農戶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4(11):65-72.
[11]徐興興.民主參與、社會資本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滿意度——基于全國10省95縣(市、區(qū))數據的實證分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7(2):86-93.
[12]鄭衛(wèi)榮.農村公共服務滿意度分析與對策選擇——以浙江省為例[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4-81.
[13]朱玉春,唐娟莉,鄭英寧.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公共服務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西北五省1478戶農戶的調查[J].中國人口科學,2010(2):82-91.
[14]夏鋒.千戶農民對農村公共服務現狀的看法——基于29個省份230個村的入戶調查[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8(5):68-73.
[15]翟敏,張雪文,戈文魯,等.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背景下農村居民對鄉(xiāng)村兩級醫(yī)療機構衛(wèi)生服務滿意度調查[J].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6(2):155-157.
[16]盧春龍.我國農民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調查——來自全國九個省市的發(fā)現[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2):59-66.
[17]李燕凌,甄苗.農村信息化公共服務中農戶需求滿意度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3(10):119-123.
[18]袁建華,徐丹丹,李萍萍.基于需求度與滿意度的山東省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優(yōu)先序研究[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4-22.
[19]崔登峰,王秀清,朱金鶴.西部邊疆民族地區(qū)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優(yōu)先序研究——基于新疆42個縣市96個村鎮(zhèn)的調研數據[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2(3):70-76.
[20]方堃.農村公共服務需求偏好、結構與表達機制研究——基于我國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qū)的問卷調查和統(tǒng)計[J].農業(yè)經濟與管理,2011(4):46-53.
[21]黃建安,陳志剛.公共服務延伸與農村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浙江建設村級便民服務中心的探索及啟示[J].觀察與思考,2017(2):106-112.
[22]陳秋紅.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困境擺脫:三省例證[J].改革,2017(11):100-113.
[23]范柏乃,金潔.公共服務供給對公共服務感知績效的影響機理——政府形象的中介作用與公眾參與的調節(jié)效應[J].管理世界,2016(10):50-61.
[24]陳志鋼,畢潔穎,吳國寶,等.中國扶貧現狀與演進以及2020年后的扶貧愿景和戰(zhàn)略重點[J].中國農村經濟,2019(1):2-16.
[25]林淑周.鄉(xiāng)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J].勞動保障世界,2018(35):24-25.
[26]盧洪友,劉丹.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發(fā)展困境與對策[J].中州學刊,2016(5):67-70.
[27]陳秋紅.農民對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主要責任主體的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馬克思主義主體論的分析[J].經濟學家,2018(6):88-95.
[27]楊磊,徐雙敏.中堅農民支撐的鄉(xiāng)村振興:緣起、功能與路徑選擇[J].改革,2018(10):60-70.
Improving 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sidents’ Needs
CHEN Qiu-hong
Abstract: Putting forth efforts to lengthen the short stav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s and promo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Zhejiang, Anhui and Sichuan provinces, this paper describes rural residents’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their related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key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sidents’ need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firstly, rural residents have strong needs for improving 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although the main related policy measures can basically meet their relevant needs. Secondly, the aspects that farmers value most (including rural social security and public education) and that they most unsatisfied (including rural labor and employment, rural convenience services) need to be responded differently in the practice of improving rural public services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key areas of 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should be clarified based on rural residents’ need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irdly, improving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an be made as an important grasp to improve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s and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residents’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