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
研課磨課在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進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發(fā)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研課磨課能有效促進教師的過程性參與、實質性互動,能匯集更多教師的智慧,尋找最優(yōu)化的教學設計與操作方案。在應用過程中,課堂教學改革實現了由單兵作戰(zhàn)向協(xié)同合作的轉變,使的不再是蠻勁,而是一種戰(zhàn)術。
研課磨課的完整流程為:第一次集體研討—第一次個人備課—第二次集體研討—第二次個人備課—第一次課堂活動—第三次集體研討—第三次個人備課—第二次課堂活動—第四次集體研討。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行動目標是一致的,即圍繞課堂目標不斷優(yōu)化設計,進行教學調整。研課磨課的過程,就是促進教師深層次開展課堂教學研究與參與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能不斷優(yōu)化教的方式、學的方式、知識呈現方式與師生互動方式,有效促進課堂質量提升。這對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意義重大,因此,如何發(fā)揮好研課磨課的作用成為學校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一、納入常規(guī)管理,形成教育教學改革管理新機制
研課磨課是教師從先進理念出發(fā),服務于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反復梳理、反復設計、反復推敲,最終生成好課的過程。研課磨課的本質意義是要相互交換意見,形成契合。把其納入教學常規(guī)管理中,成為教師參與教學教研的重要方式,不僅有利于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也有利于形成全新的教育教學改革管理機制。
在過去,每學期都會開展全體教師輪教活動。但年年如是,循環(huán)反復,容易消磨教師的積極性。增加研課磨課活動后,所有參與教師有了新鮮感,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成為主角。教師在研課磨課過程中,積極發(fā)揮自身作用,及時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給作課教師帶來幫助。同時,每位教師的建議都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設計的調整方案中,點燃了教師再次參與的熱情。
二、引入大賽過程,鍛造課堂教學新精品
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好的課堂是磨出來的。為了進一步提高參賽課的品質,可以把研課磨課引入大賽過程,讓研課磨課成為重要環(huán)節(jié),發(fā)揮更大作用。首先,在教師參賽時,呈現的教學資料中要有專項的研課磨課的過程性記錄資料,要呈現最初的設計,要記錄研課磨課的環(huán)節(jié)、參與人員的意見、修改方案、討論過程及最終采用的教學設計。其次,要對研課磨課資料進行評分并計入教學大賽總分中。這就使研課磨課成為一個必選項,也就是說,沒有研課磨課的過程,教學大賽的成績會受到影響。經過充分的研課磨課過程,參賽教師的課就可以稱為精品了。每一次參賽對教師的促進作用是很明顯的,教師在每一次參賽中不斷呈現新精品,大大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
三、做好專題磨課,探索課堂教學研究新方向
在教學管理中,有意識組織安排專題研課磨課活動,具有引領示范作用??梢愿鶕虒W研討的需要選擇一個環(huán)節(jié)或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進行,教師不必拘泥于研課磨課的一般流程,而是要追求研課磨課的深度,探索課堂教學研究的方向。在研課磨課中培育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讓教師深刻認識到“課堂可以做得更好”,深入思考“課堂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同題異構教研活動是研課磨課的一種應用體現。每學期精心組織安排一兩次這樣的活動,調動更廣泛的教師參與進來,可以引領教研新方向。同題異構可以快速形成教學思維的碰撞,教師間展開交流、比較、借鑒、融合,不斷地進行破與立的選擇,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因此,學校應該定期開展專題研課磨課或進行任務式研課磨課活動,不斷探索新的教研活動模式。
四、加強專家指導,引導開拓課堂教學新視角
研課磨課的形式豐富多樣,除了傳統(tǒng)的教學診斷式、行動導向式等形式外,還可以開展專家指導式研課磨課。發(fā)揮專家的專業(yè)優(yōu)勢、理論優(yōu)勢,可以打磨出理念更新穎、推導更合理、應用更實效的課堂。專家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實際,可以提出幾個引導性問題或面臨的課堂癥結,教師相應開展破解方法的攻堅或課堂再創(chuàng)。由于有專家的參與,理論性增強,給教師的研課磨課帶來了新視角,加深了教師對課堂的分析、對教材的把握、對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認識,使教師豁然開朗。
為保證專家能切中要害,在診斷基礎上開展針對性強的研課磨課,在活動前,學校要充分摸底,明確要解決的主攻問題是什么,同時也要向專家提供教師教學的現實困難與需求。專家設計拋出相應支架問題,逐一引導解決。有時幾位專家同時參與,提出的意見會各有側重、各具優(yōu)勢。教師從中領悟、廣泛吸納,使課堂效率在教學目標的選定、教學流程再造、重難點確定、目標達成等方面得到新的提高。專家的指導使研課磨課活動有了新視角,為該活動下一步更深入地開展開辟了新道路。
五、倡導同伴互助,呈現課堂教學改革新常態(tài)
“教師專業(yè)能力的體現最初發(fā)生在課堂上,形成于研究中,最終落腳點也應該在課堂中?!苯處熢谘姓n磨課中獲得成長,會自覺地應用到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前后與同伴開展研課磨課活動。這種研課磨課仍是借助于同伴的力量,但是在應用中更靈活,不再局限于一般步驟,而是隨機性更強。學校應倡導教師之間多開展這樣的微研課、微磨課活動,這種形式的活動發(fā)生的時間很短,互動的頻率更高,對話的機會更多。教師有教學創(chuàng)想、教學疑惑、交流需求時可以即時發(fā)生、隨時互動。
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邊備課邊推敲,同時取長補短,汲取他人智慧,并將其與自己的教學設計融為一體。這樣經常性的微研課微磨課,一方面提高了教師個人的教學專業(yè)水平,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科組內、學校內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作者單位:太原市晉源區(qū)晉源街道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