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付明
小學科學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也是對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學科。怎樣才能更好地順應課改要求上好小學科學課?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呢?根據(jù)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和農村小學目前基礎條件相對較差的特點,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對小學科學教學改革的嘗試如下。
一、依托農村區(qū)域優(yōu)勢,注重實地教學,積極地把學生學習的場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嘗試
教育心理學家洛克曾說過:“教導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該做的事也變成一種游戲似的”。農村山水宜人,鳥語花香,田園溪流,蟹大魚肥……農村孩子既勤勞又好動易玩,愛動又不愛靜,這是他們的天性。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一自然優(yōu)勢,讓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以玩促學,寓教于樂。第一:利用自然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第二、就地取材,鼓勵學生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第三、寓教于“玩”,激發(fā)學生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第四、因地制宜,培養(yǎng)學生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如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我看到了什么》、《尋訪小動物》;四年級科學下冊《油菜花開了》《各種各樣的巖石》等課程,就可以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進行教學,一來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其自主探究的習慣,二來也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科學知識離我們并不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充分做到理論與實驗相結合,逐步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用科學的思維想問題,三來促使學生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親近自然,欣賞自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品質。真是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二、重視實驗教學,拓展科學實驗時間和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嘗試
李四光說過“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重要方法”,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師常有的一種探究科學知識的方法。作為科學課程的教師,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應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而我們農村學校便具備這個獨特的優(yōu)勢。
由于科學教材的設計很多在書本中沒有直接結果的,必須通過師生去試驗后才能得出結論。為此,可以開放實驗室,允許學生自行實驗。學生在沒有壓力的環(huán)境里,輕松自在,設想出許多奇思妙想的實驗設計??茖W探究性教學中,教師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學生與教師的分工明顯不同。比如: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提不出來,直接告訴學生,教師應該冷靜地去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是應該組織學生去分析問題出在哪兒。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多動眼、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fā)學生的情感潛能、思維潛能、操作潛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如在教授一些小制作、小實驗性質的實驗課時,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實驗,在無危險時,盡情地實驗,痛快地玩耍,學中玩,玩中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的嘗試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鼻楦芯哂幸环N內驅力,積極的情感能調動學生的激情。新課程標準認為: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jié)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fā)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tài)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fā)表欲、表現(xiàn)欲,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
在課堂上,我總是鼓勵學生上臺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且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如學習《植物的根和莖》一課時,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對一些學習困難的或甘于自暴自棄的學生,要堅持以鼓勵、表揚為主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賞,保護學生的自尊,重樹學生的自信,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內部動力機制,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課堂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學會選擇;課堂上學習是快樂的,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和感悟;課堂中是充滿挑戰(zhàn)的,給孩子一點點困難,讓他們自己起嘗試解決;課堂外是不斷延伸的,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
四、抓住教育契機,培養(yǎng)愛國熱情,進行德育滲透的嘗試
新課改中,科學學科注重把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有機結合了起來。在備課時,教師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識點”和“德育點”的內在聯(lián)系,在教學中把二者結合起來,同步進行。例如:教學《宇宙》時,除了讓學生了解月球、地球、太陽系等知識外,在介紹人類探求宇宙時,可以特別介紹了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取得的輝煌成就,收集了我國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的成果、火箭發(fā)射領先世界等事例,特別是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次發(fā)射成功,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踏上了太空之旅,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等。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敢超世界科技先進水平的緊迫感。隨后,還可以介紹了錢學森等科學家,在新中國成立后,放棄國外優(yōu)越的條件,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毅然回國,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科學家的愛國熱情和行動,感染了每個同學,大家紛紛表示,要像偉人那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通過多種手段、各種渠道向學生滲透愛國情操和品德的教育,能夠做到曉之有物,情有所動,具體、形象、生動,潤物無聲,進而樹立孩子們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打下基礎。
總而言之,教師在今后教學嘗試中必須在思想上要足夠重視,主動加強理論研究,在行動上要積極跟進。然后,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立足教材與文本有機結合,選擇適合本班實際的教學方式組織開展相應的活動,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和實驗的操作。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膽的進行教學嘗試,才會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學質量,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