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霞 周紅藝 宋憲強 梁釗雄
摘 要: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是地理科學、測繪科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的交叉學科,涉及的概念與模型較多,理論性和實踐性兼?zhèn)?,學科前沿性強,具有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在開展雙語教學過程中,注意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相互補充,以增強GIS理論教學的趣味性,做到寓教于樂,寓學于趣,教學相長。
關鍵詞:GIS,雙語教學,教學方法
1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yè)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1)學科前沿性的要求
“地理信息系統(tǒng)”是一門對整個地學界的研究手段與方法帶來革命性變化的新興學科。該學科的重要特點之一在于它的前沿性,應用性以及理論體系隨計算機等學科的發(fā)展而快速發(fā)展的易變性[1]。所編寫的教科書往往來不及跟上理論與技術的最新進展,當將地理信息技術發(fā)達的西方國家他們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手段應用寫進教科書拿到課堂上時,可能有的已經變得陳舊和過時[2],所以必須輔助以較多最新的文獻資料,而其中絕大部分都以英文的形式出現。同時,大部分GIS軟件的操作界面都是英文的,這使很多學生在學習和應用中感到吃力。
為了使學生能夠適應地理信息系統(tǒng)學科這種基本的特點,合理選用先進的、時效性的外文教材和資源,以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通過課堂上的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與專業(yè)外語水平很有必要。
(2)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作為一種教育的理想,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正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中付諸實施。雙語教學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外語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而且能讓學生掌握全方位的專業(yè)知識,及時了解世界先進科學知識的發(fā)展動向,幫助學生從另外一種語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雙語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空間,有利于創(chuàng)新,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進行雙語教學實踐也是以培養(yǎng)更多的復合型國際人才為最終目標的。
(3)地理信息科學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需要
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基本素質,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雙語教學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課程中的實踐,可使學生將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和外語素養(yǎng)的提高融為一體,重視學生使用外語工具應用專業(yè)知識進行交流的能力的培養(yǎng),把學生真正培養(yǎng)成為具有專業(yè)和外語兩方面高素質的有用人才。
2 教學方法
(1)因材施教法
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要求太低,學生感到乏味,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要求太高,學生難以達到,教師就只好在課前做大量的鋪墊,這勢必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也容易導致學生的反感,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
(2)實例分析法
由于地理信息系統(tǒng)原理的理論部分比較抽象乏味,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廣東藉的學生實用主義比較明顯,普遍認為技術比理論重要。如果在每個理論章節(jié)輔以相關的實例分析,把理論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中,并通過GIS軟件使這些理論思路得以實現,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的興趣。
(3)支架式教學法
通過搭架手腳、創(chuàng)造情景、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和效果評價5個步驟[1],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學習和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成為學習的主體,在不斷的探索學習——總結知識的過程中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4)角色互換法
教學過程中分小組開展活動,每個小組布置一次發(fā)言任務,讓他們參與到資料查閱、課件制作、以及授課的過程中來。每次課留出10分鐘左右給學生發(fā)言,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會教學工作的艱辛,學會互相尊重。由于每次課都由不同的學生發(fā)言,學生可以從不同的發(fā)言風格中感受到了新鮮和樂趣。
(5)經驗文獻法
“地理信息系統(tǒng)原理雙語教學”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得失,邊學習、邊實踐、邊研究、邊交流,及時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不斷改進、提高。
(6)調查反饋法
一個成功的教學過程是需要總結各種情況不斷調整、修正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學實施情況有相當的了解。因此,在實施這項課題研究中,我們要借助調查反饋有關信息,以便接下來更好的開展。
3 教學思考
從調查情況來看,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但大部分學生欠缺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聽說能力,只有少數學生通過了國家英語四級考試。后期可嘗試全外型教學(英語授課比例60%以上),但如果學生反饋課堂學習有困難,應及時調整為半外型教學方式。
陳健飛編譯的《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中文導讀版本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內容,同時增加每一章的中文導讀部分,是我國出版的第一本中文導讀版GIS教材[2]。教材中體現概念與實踐并重,通過案例的實際操作來幫助讀者對GIS原理、方法和應用的理解,符合GIS技術的教學規(guī)律,是《地理信息系統(tǒng)原理》雙語教學的首選教材。
由于學生英語聽說能力跟不上,提綱挈領式的課件模板不適用,我們認為課件中必須明確每個章節(jié)的重點,把重要知識點用中文標注關鍵詞,并至少配上一個實例分析,加深學生對要點的理解。
綜上,《地理信息系統(tǒng)原理》課程開展雙語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互相補充,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材內容和教學手段、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接受和創(chuàng)造、實踐和認識等學習要素相結合,達到最優(yōu)化組合,從而最大程度的提高GIS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并為其它非外語課程開展雙語教學提供一定的教學依據和經驗模式,為全面開展雙語教學,形成一套良好的雙語學風、校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湯國安.高校專業(yè)課英語教學實踐[J]. 高等理科教育,2001(3):78-79.
[2] 田雨,盧秀山,張紅日等.測繪類地理信息系統(tǒng)課程雙語教學實踐[J],教學研究,2004(4):356-360.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201801174013,201801186010);佛山科學技術學院2018年校級質量工程“人文地理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教學團隊”、“精品資源共享課《房地產實務》”。
作者簡介:李輝霞(1978-),女,漢族,廣東新豐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GIS應用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