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莉
摘要: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積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所必須具有的一種能力。因此,我們的語文閱讀課有著重要的使命,如何讓閱讀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在閱讀教學中如何來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自主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是語文老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閱讀教學自主性培養(yǎng)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諸如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學《周總理借書》一課前,翻閱了大量資料,寫了一篇充分體現(xiàn)總理一生鞠躬盡瘁、大公無私精神的短文。當我聲情并茂地讀完時,自己都感動得流淚了。學生也受到了老師的感染,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刻地體會總理精神的偉大,他們體會詞句的那種精細程度是以前沒有過的??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fā)起來,產生極強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xiàn)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
但是,學生的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還需要教師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tài),不愿意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fā)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就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營造和諧學習氛圍
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去探索。
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互相討論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意見,使學生在課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地參與。有位年輕教師,在講完《麻雀》一課后進行小結時,她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音剛落,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老師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得真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xiàn)了一種親子知情。
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fā)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
1.讓學生學會預習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1)預習要求要明確具體:即①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②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③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既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2)根據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如在教《挑山工》一課時,我讓學生課內預習,運用標記法邊讀邊思考,用不同的符號劃出疑點,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疑點,我就引導學生利用集體的智慧進行討論,自己解疑,這樣學生就逐步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從而也激發(fā)了閱讀興趣,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
2.培養(yǎng)質疑解疑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yǎng)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
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一位教師在講《蝙蝠和雷達》一課時,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課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沒有用,它還長眼睛干什么呢”等問題。
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一位教師在講《蝙蝠和雷達》一課時,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課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沒有用,它還長眼睛干什么呢”等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誰來解疑呢?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要注意發(fā)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3.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
由于家庭環(huán)境不同、經歷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在認知、情感、思維等方面存在差異。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學目標要適度靈活,課堂提問要分出層次,練習設計要難易有別,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反饋評價等等。
4.教會學生勤于思考
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是學生對周總理不太熟悉;二是人們自發(fā)地聚集到長安街送別總理的感人場面學生沒有親自經歷,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我校一位老師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課上得非常成功。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5.讓學生多動筆
閱讀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
6.提升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不是一種附加任務。閱讀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薈萃了中外名篇佳作,具有極高的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價值。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教材中運用語言文字的美、文體結構的美,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審美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傊?,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的閱讀教學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圓滿完成語文教學任務,更有助于我們完成“育人”的神圣使命。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大大提高學生閱讀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1]覃友瓊.淺談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時代教育,2017(10):156-156.
[2]柯碧宏.閱讀與悅讀——談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8(40):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