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敏
三月,涼山姑娘,捧一顆心來,桃李不言;
四月,人民教師,站三尺講臺,誨人不倦;
五月,亦師亦友,授為人道理,潤物無聲;
六月,辛勤耕耘,傳學業(yè)知識,初心不改;
七月,揮手告別,折柳枝相送,師生情重。
為落實黨中央建設雄安新區(qū)的重大國家戰(zhàn)略,有力推進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天津師范大學選派19名優(yōu)秀學生組成支教團赴雄安新區(qū)支教,其中來自四川涼山的我也在支教隊伍中。
出生在大山中的我,深感教育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在我求學的十幾年時光中,當教師是我心中一直縈繞的夢想。為了心中的夢,我曾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天津師范大學求學。專攻數學專業(yè)知識的這幾年時光里,我曾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獲全國二等獎。我自發(fā)地組織對教育感興趣的師大數學科學學院的學生創(chuàng)辦了對初中生公益輔導的教育平臺,同時制作了市面上沒有的、帶有二維碼的數學輔導書,在全國第四屆“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中曾獲天津市三等獎。作為新時代青年,大學期間我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教育教學技能,因成績優(yōu)異保研攻讀“3+1+2”教育碩士,為能在更高平臺上從事教師工作積蓄能量。
與此同時,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作為共產黨員,帶著對雄安千年大計的憧憬,我積極地將自己的教師夢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在一起,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建設雄安的號召,成為服務雄安教育團的成員。雄安發(fā)展之初,教育尚存在短板,為發(fā)揮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優(yōu)勢力量,雄安新區(qū)需要更多的教育者擔起民族的重任。那是寒風瑟瑟的三月,伴著冬日的暖陽,我來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在雄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頂崗教學。
支教期間,我感悟到“教育并不是一氣呵成的,要靜待每朵花開”。面對80個有著不同基礎、不同個性、不同成長環(huán)境的美術生,我在4個月的支教日子中,感觸最深的就是“愛,一定要用愛,開展教育”。 我所帶的學生基礎相對薄弱,暫時落后的學生讓我花費了很多時間與精力。面對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努力的小拓同學(化名),我與他3次談話、每日單獨輔導他做題,結果他的數學成績從17分提高到61分,班內排名從倒數第一進步到第13名,這無疑對班上的其他同學產生了強烈的刺激。一部分同學曾質疑小拓的真實水平,而另一部分跟他一樣的同學似乎看到了他的進步,對學習也有了信心。這件事之后,小拓不僅課下繼續(xù)努力付出、課上提高回答問題的準確性,消除了同學的質疑,而且促使其他幾個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每天來辦公室找我問問題。這便是教育的魅力,神奇而美好。
面對畫畫很好、上課卻只想睡覺的小呂同學(化名),我變換了喚醒方式,抓住呂同學畫畫超級好這一優(yōu)點。我每天晚飯后都會到班級在他有空閑的時候請教他,讓他教我畫畫,呂同學在“教學”過程中感覺到我“怎么領悟性這么差”,簡單的白黑灰三色都需要一遍一遍地教,正是這樣的換位教學,讓呂同學感受到了教數學時我的感受,正因感同身受,此后他有時間就教我畫畫。
我的數學課上,他再也沒有睡覺,辦公室也從此多了呂同學的身影。教育有時很奇妙,一個微不足道的交流便是打開教育的大門,門的這頭是莘莘學子,門的那頭便是希望。
雖然上崗之前我已在天津市的一所中學實習過,但自身頂崗教學還是頭一次。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大學知識與高中知識結合起來,并在數學教育中滲透數學文化,我買來《數學演義》一書,認真研讀,將書中有趣的數學題,經過自己的推敲設置出符合學生理解的“猜年齡”的游戲題。作為學生的精神調節(jié)劑,在適當的教學例子中滲透數學文化的知識,讓學生體會數學使人智慧,數學讓未知的東西變得真實化。
在工作之余,我感覺到自己對班主任這個職位的理解很淺顯。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經驗,我不僅與同事們交流體會,而且向資深班主任請教,同時還買來李鎮(zhèn)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書,不斷琢磨當好班主任的經驗。在實際問題中,試著去處理學生的一些矛盾與問題,最終也讓學生收獲滿滿。
炎炎七月,酷暑難耐,我還是迎來了與學生的分別,短暫的四個月很快過去,我和其他支教老師為學生們買了一個大蛋糕,提前為他們過18歲生日,學生們也將自己心愛的畫及一些紀念品送給了老師以表達對老師的感謝。
在雄安的這4個月,我收獲頗多,我更加熱愛教育事業(yè)。離別時學生個個淚眼相送,門口一別,我對孩子們揮手高呼:“咱們更高處見?!?/p>
(責任編輯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