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瓊
摘要:小學語文陶冶性教學旨在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精神上的滋養(yǎng)與生命的喜悅,強調的是潛移默化與啟迪,它以蘊含在字里行間并具有陶冶價值的語言和文字作為媒介。在此,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小學語文陶冶性教學新思路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陶冶性;創(chuàng)新
目前的語文教育受到現實情況的包圍,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語文教師也受到這種影響,過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養(yǎng)成,這是一種短視的教學理念。因此,在新課改的春風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努力,構建小學語義教學的陶冶性教學模式。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只是將文章中的重點字、詞組、句子進行講解,比較片面,雖然學生對這些知識點有所了解,但是對整篇文章還是不了解,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大多數是對某個內容或某個知識點進行了解,沒有對整篇文章進行了解。另外由于學生詞匯量的匱乏,
在對文章進行學習時只能對文章中的一些淺顯的知識點進行學習,但是卻對文章的內涵以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等各方面了解不深,不能達到有效的語文教學效果。
其次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是以老師為主體,老師對學生開展“填鴨式”的教學,老師主動向學生灌輸知識。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就導致學生學習起來沒有動力,課堂氣氛枯燥乏味,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
二、小學語文陶冶性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趣味課堂導入,讓學生學習興趣廣泛拓展
一個好的課堂導入,能夠在第一時間對學生的注意力進行集中,提高課堂導入趣味性能夠讓學生很好地融入其中,并且快速進入之后的學習。俗話說,興趣是任何階段最好的老師,所以,語文教師需要看重趣味性課堂導入的設計,能夠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相關視頻和音樂和圖片展示給學生,在資料的運用下將內容導入到課堂當中,并且對課堂有所豐富,比如,語文教師對《小馬過河》進行講解的時候,教師就能夠通過多媒體將動畫片展示給學生,利用這一教學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激發(fā),進而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帶有比較濃厚的興趣,發(fā)揮主見性。在教學中既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要讓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當中進行融入。對于教師來說,需要為課堂營造一個比較溫馨的氛圍,繼而可以讓學生在這一氛圍當中主動地學習,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以及整體效率提高。同時,還能掌握心理健康知識。
(二)創(chuàng)建教學情景,讓學生學習課堂直觀展現
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更好的提升小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對小學生進行語文陶冶,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為小學生創(chuàng)建具體的教學情景,讓小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之中進行實踐,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例如在學習《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文章時,如果老師只是讓小學生閱讀課文,小學生可能無法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因此老師可以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來為小學生創(chuàng)建具體的情景,例如將小學生進行兩兩分組,讓每個小學生都跨坐在凳子上,雙手做著劃船的動作,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小學生播放湖水被劃動以及被微風吹動的聲音,在大屏幕中可以播放湖邊的美景,飄揚的柳樹、白塔等等,這樣小學生就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對文章中所描寫的內容進行了解,同時也可以充分體會到作者童年生活中的樂趣。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老師也可以帶領小學生到實際的湖面上去進行劃船,讓小學生可以真實的體會到那種情景,從而陶冶小學生的情操。
(三)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學習過程輕松愉快
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小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老師應該讓小學生學會對情感的表達,學會自己組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是由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敬畏心理,導致小學生在課堂中無法暢所欲言,因此老師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為小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從而讓小學生放松心情,學會表達。例如在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做游戲、提問題等方法來加強與小學生之間的溝通,拉近老師與小學生之間的關系,尊重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小學生對老師敞開心扉,將老師作為朋友,這樣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無論小學生有什么問題和想法都可以對老師暢所欲言,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了解,同時還可以使小學生對文章思想進行有效的表達,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小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
(四)加強師生溝通,讓學生學習情感有效控制
小學語文教學期間,教師需要進一步對教學方法進行完善,并對自身定位進行轉變,讓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主體性,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融入到語文課程中,需要防止道德說教,而是需要在潛移默化中讓小學生獲得心理教育 。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年齡上比較小,同時很容易外露情感,自控能力不強,沒有穩(wěn)定的情緒。當小學生碰到難事的時候,就會表露出來,同樣高興的時候,就會蹦跳起來,所以,教師需要按照小學生本身的性格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宣泄情緒宣泄的情境,并且積極地引導學生反思自身行為和言語與經歷,繼而讓小學生能夠很好地調節(jié)自我情緒,促進心理素質提升。
(五)融入心理知識,讓學生學習品質持久發(fā)展
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內容時,語文教師不只需要運用以往的教育手段,同時,需要組織多種生動形象的教育形式,有助于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教育有所認識,促進自身的心理健康認同度提升,繼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一般來說,比較多見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動包括,辯論會和角色的扮演等,利用這些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潛力進行激發(fā),還要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一旦學生形成了體驗以及認識,就會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并對其合作競爭的意識進行培養(yǎng),可以幫助競爭意識以及心理品質形成,語文教學的人文氣息非常飽滿,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并對心理進行凈化,還能挖掘學生的潛力,積極地引導學生向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對小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講解外,還應該重視對小學生進行文學修養(yǎng)的提升,陶冶小學生的情操。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重視小學生的詞匯教學,豐富小學生的詞匯量,并通過創(chuàng)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活躍課堂氣氛、完善教學方法等措施來激發(fā)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并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鳳芹.理想與突圍:小學語文陶冶性教學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15(27):21.
[2]葛慶海.小學語文陶冶性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5(05):72.
[3]賈志剛.小學語文陶冶性教學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4(10):135.
[4]呂立新.理想與突圍:小學語文陶冶性教學探索[J].才智,2013(2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