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锾?/p>
摘要:小學語文老師們常感嘆作文難教,學生習作水平很難提高。其實我們老師可以在日常的課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在平時閱讀教學中見縫插針,切實為學生練好習作的功底。本文以《黃山奇松》課堂教學為例,從文題、開頭、語言、布局謀篇這四方面幫助學生尋找寫景的方法,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課堂教學;寫景方法;提高習作水平
從教十幾年來,如何進行有效的習作教學這個問題一直深深困擾著我,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探究和嘗試,我產(chǎn)生了一些較為粗淺的想法。如果我們能盡量多地去發(fā)掘課文中的可用之材,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引導學生從優(yōu)美的范文中習得寫作方法,這樣或許能有效地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關注文題,滲透寫作知識
小學語文的課文題目往往能突出文章中心,有的是貫穿全篇課文的線索,有的是暗示課文的寫作方法,還有的則有著表達作者情感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經(jīng)常抓住課文的題目進行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先理解課文題目,然后緊扣課題讓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明確課文的寫作重點。這樣讓學生學習如何對寫景類的文章來命題,以及如何緊扣題目展開描寫。如:在執(zhí)教《黃山奇松》一文時,我們可以提出: 題目中抓住了哪個重點字?(奇)那么黃山奇松的“奇”在什么地方?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奇松?學生們通過課堂討論, 很快就會總結出: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像這樣抓住課文的題目, 就可以理清課文的層次。文章的層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樣,只有整體把握文章的脈絡,才能思路清晰,目標明確。
以本課為例,分析課文題目的含義,就讓學生明確了寫景的思路,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具體形象,和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符合。總之, 我們重視文題的教學,同時滲透寫作知識的學習,能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在潛移默化中習得寫作方法。
二、聚焦開頭,揣摩表達方法
在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很多老師都忽略了課文的開頭,總是在課文的重難點處嘔心瀝血,教學上也常常只為完成重點、難點而教,覺得課文開頭沒什么可教。于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課文的開頭也就自然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逼鋵?,很多課文的開頭是非常講究方式方法的,如:開門見山、設置懸念、直抒胸臆、環(huán)境烘托、引出下文等。寫景文也同樣如此,開頭就點出景物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景物的喜愛之情。如:《黃山奇松》開頭就直接寫出黃山的美譽和黃山的“四絕”,尤其是其中的一絕——黃山奇松。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對作者開頭的寫法進行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適時的總結開門見山這種文章開頭的方法,鼓勵學生遷移應用到自己的寫景作文中去。
引導學生重視每篇文章的開頭,可以使學生獲得啟迪,從而用于寫作實踐。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只有重視課文開頭的教學,讓學生多讀課文,多思考,多用心感悟,多遷移應用,孩子們的作文水平才會一步一個臺階得到提高。
三、注重語言,提高語用能力
我們還要重視學生與課文文字的深入對話,緊緊抓住本課的語言文字,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靈魂對話,感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奧妙。形象生動的語言能把景物寫得更加栩栩如生,特別是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方法能讓景物直觀、有趣。在《黃山奇松》這一課中描寫三大名松時,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它們的不同姿態(tài)。在此基礎上,作者還展開了聯(lián)想,把三大名松寫得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在教學送客松特點時,可以抓住這一句:“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別”,引導學生體會送客松的奇特以及它對游人的“戀戀不舍”,同時學習作者運用的寫作方法。對于黃山其它兩大名松的解讀,我是首先讓學生自讀相關的語句,理解黃山松的千姿百態(tài),然后趁熱打鐵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想象黃山奇松還會有哪些姿態(tài),及時讓學生進行說話、寫話訓練。在說和寫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事物描述得生動、形象。這樣一來,既給本課的省略號處補白,加深對教材的感悟,又能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方法,錘煉寫作能力。
在寫景文中用上恰當?shù)谋扔鳎転槲恼略錾?,也為學生寫景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捕捉本課中想象的“亮點”,讓孩子在想象中自由自在地遨游,既能深化感悟,又能在實踐中積累語言,培養(yǎng)表達能力;再將聯(lián)想遷移到說話寫話中,這樣通過寫作實踐習得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想,讀中寫,進行讀寫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四、體會構思,強化寫作技巧
構思是一篇文章寫作的總體規(guī)劃和設計。規(guī)劃得好,設計得妙,下筆就會文思如泉,精彩的詞語紛至沓來。畫圖要構思,寫文章同樣要構思。寫景文在構思時就要考慮文章的寫作順序?!饵S山奇松》一文在寫奇松時,并不是按照游客的參觀順序,而是按照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在黃山中所處的不同地理位置和名稱,按照迎客、陪客、送客這一待客順序來寫作,再由點及面地對黃山其它松的姿態(tài)進行描寫,符合讀者閱讀的內(nèi)在邏輯,讓人感受到黃山奇松的瀟灑挺秀、千姿百態(tài)。在學習此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在寫景時,模仿本文的這一寫法,按照描寫對象內(nèi)在邏輯順序來確定自己寫作的思路。
《黃山奇松》的第三自然段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作者采用總分的手法,開頭總寫“千姿百態(tài)”,再分寫松有哪些姿態(tài)。而《黃山奇松》全文也是按“總分結合,點面結合”的方式謀篇的。那么教師在課堂點撥過后,就可以留適當?shù)臅r間給孩子,讓他們學習運用總分的方法進行仿寫練習。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很多本身就是很好的寫作范例,可以用來練筆的內(nèi)容也豐富多彩。我們一線語文老師如果能在課文閱讀教學中,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緊扣課文內(nèi)容特點,找準寫作點,精心設計讀寫訓練,長此以往,堅持下去,學生寫作時會逐步得心應手,也不會再愁眉苦臉,作文水平一定會逐步提高的。
我們的語文課堂,在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的同時,又要讓學生感受課文的表達形式,學習其寫作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方設法為學生架起讀寫結合橋梁,讓讀寫結合之花在課堂上悄然綻放。當其悄然綻放之時,亦是學生寫作水平悄然提升之時!
參考文獻:
[1]童金玲,《關注生活書寫真情》,《中學語文》,2009(2)
[2]范金豹,《中外作文教學目標取向的比較》, 2005(2)
[3]《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