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七年級新生英語入門教學的技巧,即重點把握中英兩種語言的差異,讓學生學會用英語思維的方法;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最有效的內部動力,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和教學成績; 引導學生注意學習方法,突出興趣的培養(yǎng)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語言差異;學習興趣;學習方法
學生在經歷了小學簡單的英語學習之后,進入到初中開始正規(guī)系統的學習了,這段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學習英語的基礎階段,這段時間的英語學習一定要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習慣還有方法,它一直可以影響到以后直到大學的英語學習。筆者結合自己長期從事的初中教學實踐,并且在了解我的學生英語學習實際情況之后,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要總結了一些英語學習入門的經驗:
一、重點把握中英兩種語言的差異,讓學生學會用英語思維的方法。英語和漢語是兩個不同的語言系統,兩者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學生處于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生鮮有在課后接觸英語的機會,學生很容易在中英兩種語言的混淆中迷糊。
1、在時態(tài)方面的差異:時態(tài)變化是英語特有的,是通過單詞變形體現出來的,這和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英語作為世界上最容易犯錯的語言,就是因為英語通過變形來表示意思,而漢語是通過整個語言環(huán)境來表示意思的。英語是形似,漢語是意似。學生通常在漢語的語言習慣下忘記對動詞進行變形。這是英語教學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教學中要將這種不同點凸顯出來,讓學生明白所以然。如用英語講過去的事情要用一般過去時,要在動詞后加ed,而漢語就不需要變形(也就是沒有加偏旁部首、筆畫筆順)。e.g.昨天我打籃球。Yesterday I played basketball.從單個“打”字,我們很難判斷這個動作是什么時候發(fā)生的,得通過整個句子才可以推斷出來。而“played”中的后綴ed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其是動詞過去式,代表發(fā)生在過去的意思。如果用“play”則表示現在時,是經常進行的意思。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關注時態(tài),關注動詞的形式,養(yǎng)成細心的習慣,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2、中英文化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象征,學習一種語言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文化。要在教學中貫穿跨文化的意識。我們跟外國人交流時會出現誤解的場面,主要原因是我們忽視了中外文化的差異。例如,當聽到別人稱贊自己時,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回答“不,不,你過獎了?!比绻Q贊我們的是一位美國人,我們就會翻譯成“No,no”以表示謙虛,可是在那位美國人聽來卻會覺得很別扭,因為對于別人的贊美,他們會直接說“Thank you”;交際中還有另外一種常發(fā)生的誤解,假如你在外見到朋友通常會問:“你吃飯了沒有?”或“你要去哪里???”以表示關心,但是對于西方人,“ Did you have your meal?”他們會認為你是要準備請吃飯, 而你問“Where are you going?”就是干涉他們的人身自由。
因此,英語課程標準中五大理念之一 ——“關注學生情感,提高人文素養(yǎng)”其中就提到了要提高學生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那么學生怎么樣才能夠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提高跨文化交際的理解和能力呢?
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定義及作用。
跨文化交際意識指對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即英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缥幕芰χ笇W生根據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及交際雙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當、得體地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其次,教師應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
跨文化意識和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把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敏感性和理解文化的自覺性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通過顯性的教學活動和隱性的潛移默化讓學生建立和提高這種敏感度和自覺性。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教學中,文化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多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他們認識與理解英語,激發(fā)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世界意識;鼓勵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實踐、討論、合作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運用多種媒體和信息資源,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fā)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最有效的內部動力,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和教學成績。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輕松、愉悅、主動、有效地學習,關鍵就是培養(yǎng)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強化成就感,鞏固興趣。教學中要特別注重給學生成就感?!罢堄涀?,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币驗椤俺晒υ酱?,興趣越大,動力越大”。當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們的成功只不過寫對了一個句子,學生也會感到高興,繼而對英語產生親切之感,必反饋出巨大的內驅力,驅使他們向著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邁進,從而形成穩(wěn)定而持久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創(chuàng)設競爭和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競爭中體味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如講完一課后,可設計幾組綜合訓練題印發(fā)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知難而上,按照題目的“坡度”,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跳一跳夠的著”。在幾番周折和反復討論中,使問題得到解決,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受到努力的價值。對中、差生要特別留意,耐心啟發(fā),對他們學習中每一點成績都要及時地真誠地給予肯定和表揚,并且多給他們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在自己成功的愉快中,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2、利用課外活動,延伸興趣。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課,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主能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到知識。例如:舉辦英語文娛晚會、故事會、知識競賽、手抄報、演講等課外活動,從報幕到解說,從評比到頒獎,一般不準使用漢語,盡可能讓學生全部使用英語,這類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說英語的真實場所,同學們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會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得到了提高。學生樂于學習、善于總結、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也逐漸養(yǎng)成。
三、引導學生注意學習方法。
1.單詞的記憶。
其實英語的學習歷來都把單詞的學習作為重點,初中也不例外。我們一定要記住,單詞記憶切忌孤立的,單純地背誦單詞。我們中學最習慣的背誦方法就是背拼寫,比如what這個單詞我們一般都是這么背,what:what,這樣只是記住了幾個孤立的字母而并沒有記住單詞,我想過不了幾天就會把這個單詞忘掉。那么我們就要把單詞放在一個整體或者環(huán)境中背誦,比如我們不如記住下面一句話:what is your name?(你的名字叫什么)那么我們就不容易忘掉了。也就是說我門每記一個單詞都要相應的記住每一個用這個單詞在內的一個例句,因為單詞的意思只能在句子中體現,有意思我們才不容易忘掉,而孤立的無意思的不容易記住。
2.語法的學習。
初中是開始學習系統語法知識的重要階段。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初中的時候我們學習的更多的是詞法而不是句法,一定要把重心放在詞法上,就是名詞,介詞,冠詞,代詞,形容詞等上面。而這些東西是最零碎的也是最頭疼的,我們就更要有細心和耐心。每學習一個語法點,在抄過一遍筆記后,回家靜下心來,再重新整理一遍筆記,去粗取精,這其實是回顧溫習的過程,并且要做好分類,不同的語言點或者單詞變形要用不同的顏色區(qū)別對待,并時常翻閱。
總結: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學生學習初中英語的初始階段做好入門工作,可以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掌握英語8000詞》,作者張翔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現代英語詞匯學>(新版)作者陸國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作者:胡文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教育的藝術》 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湖南教育出版社
[5]《過目不忘單詞通》 作者:張海洋
作者簡介:翁玉英(1972.6.22-),女,福建莆田 學歷:本科,職稱:中學一級教師,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南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