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摘 ? 要:概念是知識的最基本構成,因此概念教學也就成了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依據(jù)初中教材概念的表述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原始性概念、描述性概念和定義性概念;概念不同,教師所采取的教學策略也要不同。只有選擇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概念教學才會有成效。
關鍵詞:中學地理;地理概念;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5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35-0035-03
概念是地理課堂進行分析、論述、判斷、交流以及教材闡述知識的最基本構成,教與學的起始意義都是從對概念的理解開始的。不同的概念類型分屬于不同的知識載體,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表述形式,那么教學中所采取的教學策略也是不同的。
一、地理概念的分類
依據(jù)概念的表述形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原始性概念。是指對概念及與之相關情況的具體介紹,教材沒有利用精煉的地理術語對概念的相關表述進行概括和總結并將概念的內(nèi)涵、特征通過最平實的語言表述出來。這類概念看上去更像知識的介紹。如,“大陸漂移說”這個概念教材是這樣闡述的:“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2.描述性概念。就是對概念所闡述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形成過程、結果、特征進行的概括性描述,因此大多數(shù)描述性概念所描述的過程就是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形成過程。如,分層設色地形圖就屬于這類概念,“在繪有等高線和等深線的地形圖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圍著上不同顏色(海洋則著上深淺不同的藍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態(tài)和海底的起伏狀況,這種地圖就叫分層設色地形圖”。
3.定義性概念。通過地理術語對概念本身的內(nèi)涵和外延以及特征進行的總結,這類概念表述比較抽象,概括性強,概念是由地理術語組合而成的。如“地圖”的概念:“是運用各種符號,將地理事物按著一定比例縮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圖像”。
二、地理概念的教學建議
不同概念有不同的特點、表述形式和術語構成,所以教學時所采取的教學策略也不同。
1.原始性概念要學會抽象。抽象是地理學科的一個特點,學生要學會領會、閱讀、理解這些表述地理信息的抽象性語言,這也是衡量學生是否已經(jīng)適應地理學科的標志之一,是一項地理學習的技能,如果對教材的抽象性表述難以理解和適應,那么學生的各種自主性學習也就無從談起,就會被擋在地理學習的大門之外。而原始性概念是利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對概念內(nèi)涵的具體介紹,所涉及的角度較多、概念的特性比較全面,所以原始性概念所表述的內(nèi)容大多比較冗長,看起來好像學生們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實際上由于學生在字數(shù)較多的表述上,找不全表示概念特征的關鍵詞,也就不可能領會概念的精髓和構成概念的各個元素,造成對概念理解的偏差和知識信息的遺漏,因此學生再利用概念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仍然會出現(xiàn)各種錯誤。所以原始概念抽象化,掌握表述概念的兩種不同特性,是學生地理學習的基本要求。
在教學時,教師首先要以概念所闡述出來的信息為背景,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們的想象,將概念所描述出來的過程或特點,在大腦中勾勒出來,形成一個立體的、具體的知識形象。這個知識形象可以是一個圖形、生活場景或者是一個動態(tài)的知識形成過程,這時候的概念是形象的、生動的、鮮明的,概念的結構、組成及內(nèi)涵就會一覽無余地表露出來。當學生們對概念有了形象的認知之后,概念的屬性、特征等都有深刻的認知,這樣學生就會抓住構成概念的各種要素,進一步對概念進行概括,以抽象、概括的詞匯,將構成原始性概念的要素分別用關鍵詞進行提煉和概括,在學生大腦中這幾個關鍵詞就可以將概念形象及其相關特征、內(nèi)涵固定下來。
仍以“大陸漂移說”為例,教師在完成這個概念教學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對這個原始性概念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也就是說教師通過學生對這個概念的閱讀、琢磨、分析,不但要知道這個概念的內(nèi)容,還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教師的語言描述、動漫展示等形式,在大腦中形成大陸漂移的動態(tài)過程;在學生已經(jīng)對“大陸漂移說”有了深刻認知的基礎上,對這個冗長的概念敘述進行抽象化地概括總結,這個過程要抓住概念的本質(zhì)特征,針對概念的不同特征使用不同的關鍵詞,以簡潔的地理術語給予重新定義。經(jīng)過分析,這個概念主要介紹了地球表面原來狀態(tài)(一塊大陸、一片海洋)和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七大洲、四大洋),這樣“大陸漂移說”就可以以這樣簡短、好記的方式展示出來:是指“經(jīng)過緩慢漂移而將一塊原始大陸分離成七個大洲四個大洋現(xiàn)象的學說”。
教材中的原始性概念的內(nèi)容表述,在教學中主要用于理解,而教學中經(jīng)過概括的表述形式主要是用于記憶,不同的概念形式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和教學用途,相得益彰,也是學生們對于不同表述形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的認知練習。
2.描述性概念要注重實質(zhì)。對于描述性概念,教師要求學生首先認識概念的含義,要了解概念描述的地理事物的過程(包括形成過程、制作過程等),學生對于這個學習要求比較容易做到。教師只要把概念中學生可能出現(xiàn)理解困難的地理術語稍作解釋,學生就能大概了解概念的含義,但是在實踐中,學生們?nèi)詴霈F(xiàn)知識認知上的錯誤,這說明有些描述性概念看似表述比較通俗,但實際上所涉及到的知識元素較多,學生在概念的細節(jié)感知上出現(xiàn)了偏差,所以對這類概念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領會概念的實質(zhì)。
因此,描述性概念在教學中要淡化形式,也就是說要輕視概念面上似是而非的東西,這里所說的淡化不是放棄,因為對于這類概念的實質(zhì)掌握,首先要從形式入手,通過形式來認識內(nèi)涵,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要被形式上的東西所吸引,過度關注形式而忽略了對實質(zhì)的思考。另外,表面上的、形式上的東西學生掌握起來相對容易,也不是教學難點,教師不必將教學精力和時間浪費在這些方面,但其內(nèi)在的實質(zhì)性信息,相對較難理解,而且學生對概念實質(zhì)的理解程度決定了對概念的掌握和運用程度。
例如,對于“分層設色地形圖”這個描述性概念,教學上要抓住這類概念的特點,因為這類概念大多都是用來描述地理事物的過程、特點、結果且以過程描述為主的。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掌握這類概念,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動手實踐的方式,來認識這類概念的內(nèi)涵。教師可以將一塊表面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種地形類型的陸地,以圖畫、幻動片或模型的形式展示出來,要求學生據(jù)此先繪出等高線地形圖,然后根據(jù)不同高度范圍的不同顏色要求,著上不同的顏色,制作完成分層設色地形圖。學生以實踐的方式,親自動手繪制分層設色地形圖,在繪制的過程中,就會逐步理解、掌握這個描述性概念的內(nèi)涵、特征。
所以說,對于描述性概念的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對概念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的展示,透過現(xiàn)象抓本質(zhì),由表及里,對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3.定義性概念要注重形成。也就是說通過對概念的追溯,找到知識的根源,從而了解定義的形成過程。因為定義性概念相對比較抽象、概括、難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教學中按照傳統(tǒng)的分析講解的方式,很難讓學生產(chǎn)生形象、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因此,將定義性概念的抽象、概括的特點轉化為形象、具體,是定義性概念的一種基本方法。只有教學時重視將概念具體化,也就是將概念生活化,這樣定義性概念就會變得通俗易懂,這是因為教材中的知識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中地理事物的概括和總結,概念也不例外。將概念所闡述出來的地理信息以生活原生態(tài)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們面對的定義性概念所涉及到的各種地理元素其實都是他們早就熟知的。
例如,對于“地圖”這個概念,學生從字面上看有些費解,雖然學生們見過許多地圖,不少學生仍然很難看出現(xiàn)實中的地圖與教材中地圖的概念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將形成地圖的過程通過倒推的方式,追根溯源。在展示概念形成過程的同時,隨時與地圖的文字概念形成比較性解讀,學生就會逐漸加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也就是說對概念形成的展示過程,也是對地圖這個定義性概念的解讀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成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展示概念。教師將“地圖”概念板書在黑板上或放在幻燈片里,要提醒學生隨時關注、解讀“地圖”概念。第二展示地圖。教師展示一張校園地圖或者學生比較熟悉的簡易的?。ɑ蚴谢蚩h)地形圖,教師要求學生試著解讀展示出來的地圖里面的信息,觀察并了解圖上各種符號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并讓學生通過比例尺以及測量自己感興趣的地圖上某一部位的圖上距離,估算這一部位實際的大小或距離的長短,深刻領會概念的“將地理事物按著一定比例縮小”這一特點,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再一次解讀、感悟“地圖”概念。第三展示校園照片或?。ㄊ?、縣)地形模盤(或者衛(wèi)星圖像)的圖片。教師要求學生將照片或圖片與地圖進行對比,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了解地圖中反映的地理事物在實際中是怎樣的,知道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在地圖中是以“運用各種符號”來表示的,這樣學生對地圖的認知就會是形象的、具體的、立體的。最后教師讓學生再一次解讀“地圖”概念,這時學生對地圖這個抽象的、概括的地理定義性概念,有了一個全面的理解和認知。
由此可見,不同的地理概念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不同,只有抓住概念的特征,才能有針對性采取不同的策略。解決好教材中概念的教法和學法,對學生學好地理至關重要,因為概念是構成地理知識的基本元素,概念教學也就成了課堂教學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