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
【摘? ? 要】新課標改革背景下,我們倡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不僅要關注成績的提高,還要更加重視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是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語文學科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真正要學好語文,我們應該把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的目標,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在生活中,用語文思維能力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語文教學? 思維能力? 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5.126
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國家新課標改革的深化,我們要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實現(xiàn)教學的情感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力目標。能力目標是學生學習能力形成的關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去教會學生教材上基本的知識技能,提高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情感感知能力,在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更要考慮到學生能力的形成。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知識的運用和語文思維能力的形成。
一、語文思維能力的定義及特點
(一)語文思維能力的定義
思維能力就是我們思考問題的過程,是我們對于客觀事物進行綜合分析的過程。語文思維能力指的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形成一定的發(fā)散思維,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從事物的整體出發(fā),統(tǒng)籌全局,靈活地進行分析,找到事物的規(guī)律,形成概括和遷移的能力,遇到問題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真正做到語文知識的運用。
(二)語文思維能力的特點
語文的世界極其豐富,走進語文的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語文的美妙,語文的學習不是僅僅局限于書本。同一個問題從語文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解決辦法。因此語文思維是具有發(fā)散性的,發(fā)散性是我們進行頭腦風暴的過程,是靈感迸發(fā)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造力形成的過程。同時,語文思維具有深刻性,語文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我們需要具有抽象的思維能力,比如用想象力去深刻地理解和感知語文中的情感,而不僅僅停留在語文文字的表面,比如在讀古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充分地想象古詩的畫面感,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古詩的意境美。最后,語文思維也具有概括性和遷移性,通過學習一篇文章,我們會想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學習了大量的知識后,我們會不知不覺地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二、高中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深刻的情感感知
文字作為情感的表達本身就是抽象思維的產(chǎn)物,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建情境,營造畫面感,化抽象為具體,學生更能直觀地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不同地教學方法刺激學生的感官,聽覺,視覺和觸覺等等,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形成。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的課文《林黛玉進大觀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1983年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吟的片段,通過視頻和音樂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個性,為后面學習課文做準備,學生更能感受到為什么后來林黛玉后面進入賈府的時候特別謹慎小心生怕別人笑話她的細心敏感,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立,學生對于林黛玉的個性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透過事物的表面,明白事物背后的原因。然后教師課前精心準備好問題,設置問題情境比如林黛玉為什么這么多愁善感,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且回答,最后進行總結。通過總結,大家知道了,原來林黛玉是因為母親賈敏去世后,在家沒有母親教導,又是獨生女沒有兄弟扶持,而且母親還給她灌輸了外祖母家不同凡響的思想。所以她的性格形成是環(huán)境所致。這樣的教學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打造了一個開放式的課堂,促進學生深刻的語文思維能力的形成。
(二)教學形式多樣化,促進發(fā)散思維
語文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語文以其豐富的內(nèi)容和美好的情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我們思維的形成,語文本身就具有發(fā)散性的特點,“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教學方式,豐富語文的教學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學生靈感的形成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在高中的詩歌戴舒望《雨巷》教學中,教師教學可以以詩歌配樂朗誦的形式,通過這種形式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詩歌創(chuàng)造的朦朧迷離,低回動人的意境,把握詩歌的情感,在欣賞完了這首詩,教師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說說關于丁香的詩句,學生可能會總結出很多很多關于丁香的詩句,然后讓學生討論丁香姑娘到底是什么樣的形象,通過發(fā)散性的討論,學生明白了丁香在詩歌中是哀怨憂愁的形象。語文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
(三)課后活動,促進概括和遷移思維
語文的學習不能局限于書本,要走向生活。豐富的課外閱讀也是提高語文思維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教師在課后可以為學生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使之成為思維培養(yǎng)的一部分。在課后學生也可以寫一些讀書報告和作文,在班級里設置作文展示,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三、結束語
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平時對文學素養(yǎng)的鍛煉。總之,語文的學習對于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特別重要,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情境,運用多種方式教學,精心安排課后活動,促進學生對于文字深刻感知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玉娟.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J].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9,(1):164.
[2]潘艷梅.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8,(36):8-9.
[3]劉敏.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J].考試周刊,2018,(91):44-45.
[4]范釗環(huán).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J].課外語文(下),2019,(1):40-41.
[5]張超.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8,(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