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茹
【摘? ? 要】《品德與社會》中的“歷史題材”的教學,需要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紐帶,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歷史,觸摸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物事跡,在理性的歷史知識面前,讓“情”貫穿始終。
【關(guān)鍵詞】品德與社會? 歷史題材? 方法微探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5.008
南京師范大學高德勝博士說:“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安排歷史題材教學內(nèi)容的獨有意義是歷史支撐‘中國心’的形成。沒有歷史,愛國情感是空殼,也就沒有了愛國的內(nèi)涵,歷史就是沒有血肉、沒有靈魂的知識符號。”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熱愛家鄉(xiāng),珍視祖國的歷史與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下面我就以冀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用抗爭洗刷百年恥辱》這一課為例來談?wù)勅绾芜M行小學品德歷史題材的教學。
一、課前初探——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用抗爭洗刷百年恥辱》這一主題中,兩頁的內(nèi)容,簡簡單單的文字資料,簡簡單單的幾幅圖片,把這一歷史時期的抗爭就以片段形式展示在孩子們面前的。初翻教材,面對這段遙遠而又陌生的歷史,孩子們?nèi)缤办F里看花,水中望月”。結(jié)合教參“學生能力目標”中“通過收集、整理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使學生學會收集、整理、選擇、甄別資料的方法”的要求,我將全班40個孩子分成6個小組,將教材內(nèi)容分成3個小主題:著名的戰(zhàn)役、奇特的斗爭方法和抗日英雄事跡。提前一周,采用抓鬮的方式,每兩小組針對其中的一個主題去收集、整理、篩選資料。孩子們分頭行動,上網(wǎng)查詢資料,去圖書館翻閱圖書,去社區(qū)采訪老人。課間孩子們經(jīng)常會追著我說:
“老師,百團大戰(zhàn)中八路軍共進行了大小戰(zhàn)斗1824次,共計擊斃、打傷日軍20645人!彭德懷爺爺真了不起!”孩子興奮的小臉上洋溢著自豪。
“老師,楊靖宇將軍犧牲后,日本的軍醫(yī)殘忍地剖開他的腹部,他的胃里沒有一粒糧食,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殘忍的敵人還砍下他的頭顱在通化示眾了3天?!?/p>
沉默片刻,孩子接著說:“老師,我一定要好好學習!”
我們的教育在這個時刻已經(jīng)無需再用什么語言了。
孩子們走進了這段歷史,見識了戰(zhàn)爭的殘酷,觸摸到了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們,他們被激勵他們被感染他們深深地知道了如今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
二、課中深究——此時無聲勝有聲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創(chuàng)造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對獲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觀點進行大膽的質(zhì)疑,并幫助他們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和探究過程,修正和改進自己的認識和態(tài)度。一直以來,三尺講臺是教師的主陣地,而我們的學生大都是靜靜坐著的觀眾。怎樣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在讓學生做了扎實的前置性準備之后,我做了大膽的嘗試。
我讓孩子們在小組內(nèi)交流、分析、整理、篩選他們課前準備的資料,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展示匯報。奇特的斗爭方法中關(guān)于“地道戰(zhàn)”的展示,我至今記憶猶新。在這個展示活動中,孩子們有序地分成了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王曉偉進行地道戰(zhàn)的解說;
第二,劉佳同學利用照片分享了自己去冉莊地道戰(zhàn)參觀的所見所聞;
最為精彩的是第三部分,這個小組展示了他們重新設(shè)計規(guī)劃的地道戰(zhàn)的圖紙!
我和其他同學被深深吸引,從他們的展示分享當中真實感受到了廣大人民超凡的聰明才智和超強的凝聚力。有了這樣的人民,什么樣的敵人趕不走!
三、課后踐行——心中悟出始知深
本課程的教學時空不局限于課堂和學校。教師應(yīng)將本課程的教學與相關(guān)學科以及班隊活動、學校德育活動、社區(qū)活動、社會重大事件等緊密結(jié)合,從中捕捉、挖掘鮮活的素材,調(diào)動學生在課外學習和活動中獲得的經(jīng)驗和知識,充實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同時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至其他學科的學習或校內(nèi)其他活動中,提高教學的時效性。
我深知只有單純的課堂這個主陣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我和校長商量好,利用校隊會的活動,在清明節(jié)時期我?guī)ьI(lǐng)孩子們?nèi)ケ緟^(qū)陳莊烈士陵園掃墓。在那里,孩子們面對著墓碑前潔白的紙花,面對著墻壁上密密麻麻的烈士的名字,往日嘰嘰喳喳活潑的他們沉默了。
是啊,這里有他的爺爺,年僅39歲被捕,被敵人捆在樹上拷打,扁擔被打折了兩段,但是誓死不說出黨的機密,最后被拴在馬尾巴上拉走的。至今不知道犧牲在了何處。留給孫女的只是這面墻壁上小小的一個名字。
這里有他年僅21歲的哥哥,被敵人追到了村外自家的地里,打光了最后一發(fā)子彈,鮮血殷紅了那片如今開滿油菜花的土地。
……
許多孩子眼里含著淚花,他們默默地獻上了潔白的紙花,默默地走出了陵園。
“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偲饋碚f,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边@是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導?!镀返屡c社會》中的“歷史題材”的教學,需要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紐帶,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歷史,觸摸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物事跡,在理性的歷史知識面前,讓“情”貫穿始終。
參考文獻
[1]丁曉東.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設(shè)計與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2]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