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婉
摘要:一堂課,只有學生充分參與,與教師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取得理想的效果。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正是基于這一出發(fā)點,將原本由教師完成的任務交給學生,將教師的地位與作用弱化,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鍛煉自我、發(fā)展自我的平臺,這將使教學效益得到顯著提升。本文將對于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課堂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以學生為主體;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引言:
過去,教師在課堂上說的多、做的多,將原本屬于學生的權利剝奪了,留給他們的只是教師總結(jié)好的知識,學習起來味同嚼蠟,毫無積極性。針對這種普遍存在的教學問題,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構建新型課堂勢在必行,教師要重新進行自我的課堂定位,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調(diào)動起來,激活語文課堂。
一、多給學生自學的機會
自主學習是學生主體性的充分體現(xiàn)形式,這種學習模式也是如今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但考慮到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不強,獨立學習的難度較大,教師還需要給予一定的引導,可以通過設置導學案,輔助學生自學。課堂上,多留出一些自學的時間與空間,使他們對于文章的感悟由內(nèi)而生,產(chǎn)生較大的情感波動。
比如,在學習《火燒云》這一課時,我編制了一份導學案,導學案內(nèi)容為:(1)課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燒云寫得很美?第三自然段美在什么地方?讀第三自然段,圈出表示顏色的詞??戳诉@么多這么美的顏色,你想到了用哪些詞來形容?(2)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它們是寫火燒云的什么?你認為哪一自然段寫得好?為什么?這么多的形狀,你想用哪些詞來概括?(3)思考:課文是如何寫火燒云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然后,讓學生對導學案上列出的這些問題,通過閱讀文本和深入思考來解決,這樣,學生以導學案為載體進行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樹立了主體參與意識,做到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二、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
相信大部分教師在授課時都會滔滔不絕的講解,自己的發(fā)言占據(jù)了課堂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學生們只有“聽”的權利,在聽的過程中,逐漸分散了注意力。這是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主要問題。只有讓學生多說、多做,才能始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參與中構建起高效課堂。教師要提供給學生主動表達的機會,對于一些不主動參與的學生,也要通過提問等方式,強制引導參與。
如教學古詩《春曉》時,筆者改變古詩教學中一問一答的傳統(tǒng)分析法,要求學生設問質(zhì)疑,把不理解的字詞和疑問提出來,這時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經(jīng)過歸納,學生提出兩個主要問題。(1)“春眠不覺曉”,說明睡得很香,那么究竟是早上睡得香,還是晚上睡得香呢?(2)“花落知多少”,知是知道的意思,作者到底是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實踐證明,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就會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1]。
三、多給學生思考的機會
多給學生思考的機會,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進取心和自信心。讀書感悟是學生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激勵學生的進取心和自信心就顯得十分重要。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當被喊起的學生一時答不上問題時,筆者總是先對其他舉手的學生說:“大家先不要著急,把發(fā)言的機會留給這位同學好嗎?我想他一定能回答得出來!”這么一來,教師的信任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心理和讀書熱情,課堂學習氣氛總是非?;钴S。
例如,從課題看,《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該寫什么內(nèi)容?從課文內(nèi)容看主要寫了什么?學了老舍先生寫的《我們家的貓》,你覺得他喜歡這只性格古怪的貓嗎?請找出課文內(nèi)容說說理由。從題目、課文內(nèi)容、標點符號運用、課文的中心上所設的提問,猶如靜水投石,會掀起層層思考的漣漪,不僅大大活躍學生的思維,而巨通過這樣具體的指導和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自然而然增強了[2]。
四、多給學生活動的機會
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課堂,我們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角色扮演等活動來實現(xiàn),它符合小學生好動愛玩的性格特征,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進而提高課堂參與度。
比如,在學習《夜鶯的歌聲》這一課時,在學生初步閱讀了文本內(nèi)容之后,我就組織學生開展了角色扮演活動,即將文本內(nèi)容以表演的方式演繹出來,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主人公“夜鶯”的經(jīng)歷。學生們對于這樣新穎的活動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預設好的學習任務很快完成了,整堂課既高效又有趣。五、多給學生評價的機會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評價不再是教師的“專利”,也不僅僅是學習總結(jié)階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可以而且應該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3]?!白晕以u價”,就是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方法選擇與掌握情況進行反省,檢查自己通過努力有沒有實現(xiàn)目標。這就學而言,學生始終處于對已學內(nèi)容、方法的回顧和對后續(xù)學習的展望、探究之中,掌握著學習的趨勢,學得積極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教而言,便于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正確把握學習的起點,調(diào)整教學的內(nèi)容和節(jié)奏,檢驗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4]。
如初次閱讀課文,筆者一般要求學生作出兩方面的評價:“懂”些什么,“不懂”些什么。根據(jù)學生的自我評價,筆者調(diào)整課前制訂的教學目標,并對學生的疑點作適當引導,再由學生自學或討論,作出再評。每教完一篇文章,筆者往往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所使用的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并對整個學習過程評價出自己的收獲和不足,明白發(fā)展方向。
六、結(jié)語
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策略和方法沒有限制,也沒有所謂的標準,只要教師始終以“學生主體”的思想來制定教學方案,構建教學策略,就一定能夠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教學模式。在構建以學生為主體語言課堂的道路上,教師還需要向前邁出更多,只有大膽嘗試、不斷摸索,在失敗中總結(jié),才能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成為標志性的先驅(qū)者!
參考文獻
[1]楊文.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18(28):59.
[2]陳學忠.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構建高效課堂[J].文理導航(下旬),2017(11):8.
[3]賀國流.分析小學語文課程貫徹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徑[J].學周刊,2015(02):22-23.
[4]毛亞飛.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貫徹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徑探析[J].東南西北:教育,2017(0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