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楚函
摘 要:文字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chǎn)物和人類文明的象征。而中學教育是一段承上啟下的教育,在學生時代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學時期,語文學習最困難的部分便是古詩詞的賞析以及文言文的理解。中學生機械背誦老師給傳授的字詞解釋,不理解字理,運用時出現(xiàn)濫用的情況,為了解決這個現(xiàn)狀,讓中學生充分理解字意。我們發(fā)現(xiàn)了古文字的表意功能,可以讓學生清晰的理解漢字,通過對漢字意思的生動闡述,從而達到更好的運用漢字,理解文意。
關(guān)鍵字:古文字;中學語文;教學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總書記強調(diào)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發(fā)揮獨特歷史、獨特文化的作用。而漢字是中華民族歷經(jīng)五千年的產(chǎn)物,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承接著現(xiàn)在與未來,被視為中華文化的“活化石”。誠然,隨著中國的不斷壯大,世界的目光漸漸聚集到我們這古老的民族,而漢字承載了的五千年文明,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載體、是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重要工具。隨著我國在國際地位的提高,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語文學科的教學,而學好語文的前提就是先認字,并懂得運用漢字,知道每個字的含義。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凡是沒有學會流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是不可能順利的掌握知識的?!庇纱丝匆娬Z言文字理解的重要性,而如今的高校,除了中文專業(yè)的學生,已經(jīng)很難看到語文的蹤影,所以小、初、高學習語文的時間十分珍貴。而中學教育是所有階段中,教育事業(yè)的初期,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預備階段。中學是鞏固基礎(chǔ)最合適的時期。為了讓中學生更好的理解漢字,我們通過古文字表意這一功能,讓學生輕松容易的認字。
中學生這個群體是容易培養(yǎng)興趣和接受新鮮事物的年紀,我們可以用青少年時期學生的好奇心進行教學。古文字是用畫圖和花紋產(chǎn)生的文字,利用這一特點,我們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讓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樂趣。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興趣,為以后弘揚中華文化也打下了基礎(chǔ)。古文字的表意功能在中學語文教育上的影響,這一研究,就是以古文字表意的形象性而展開的。
一、現(xiàn)狀檢視
通過線上與線下的調(diào)查方式,我對長春市吉大附中的各年級中學生進行古文字字意測試,測試結(jié)果表明,有74%的中學生只理解十分淺顯的含義,并不能完全理解每個漢字的意思,甚至遇到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一些易混淆的字時,就會出現(xiàn)記憶錯落的情況,有一部分同學也會出現(xiàn)認識字,卻不會運用的現(xiàn)象。中學的語文教學只是傳統(tǒng)的舊三樣:課本、老師、學生,老師站在講臺上講,老師很有激情,但是學生聽著死板。本就比較枯燥的語文,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更難接受。學生對此提不起興趣,又怎么能學好呢?當代教育中,老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千篇一律,少數(shù)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在國外,老師是一個輔助的作用,學生們自由發(fā)揮,有自己的主見和創(chuàng)造。
二、解決方法
解決方法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需要多種靈活的思維方式和創(chuàng)造性方法。漢文字的一切規(guī)律,全部表現(xiàn)在小篆形體之中,這是自繪畫文字進而為甲骨文金文以后的最后階段,它總結(jié)了漢字發(fā)展的全部趨向,全部規(guī)律,也體現(xiàn)了漢字結(jié)構(gòu)的全部精神。①因此,由古文字的表意功能出發(fā),我們進一步提出古文字的形象記憶法,把抽象的文字具體化。許慎也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古文字的造字規(guī)律進行了解釋,并舉了例子。他說:“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五曰轉(zhuǎn)注,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②目前雖然不能立馬解決現(xiàn)狀,但可以通過提高象形圖畫,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慢慢滲透解決。我們以此為工具,改善現(xiàn)狀。
三、古文字在教學中的應用
運用古文字表意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漢字,還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甲骨文象形“人、木”;指事“一、五”“刃、木”等,通過趣味講解,提起學生的興趣。例甲骨文“雨”—上面的“橫”代表天或云層,下面的四點,代表雨水。在《說文解字》中:雨,水從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零起閑也。凡雨之屬皆從雨。②再比如甲骨文“女”是被捆綁的人屈伸而跪的形象,可見“女”的本義是努力,后來“女”可以表示表示女性。在《說文解字》中:婦人也,象形。②王育說,但女之屬皆從女。以此為模版,用古文字的象形字體,圖畫與符號的模式,與簡體字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更好的掌握知識。
在《說文解字》中,把漢字分為六類—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稱為“六書”。
“象形”指文字來自于圖畫,用描摹客觀實體外形來表達詞義的一種造字方法。魯迅先生說:“漢字的基礎(chǔ)是象形。例如“人字”,由實物的大概輪廓而畫出象形文字“人”。我們根據(jù)它的形狀,便可理解該字的含義—側(cè)面垂臂直立的狀態(tài)。而后演變成了彎腰垂臂、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形象,像雙手采摘活在地里忙活,由此可知“人”的本義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又能用語言進行語言思維和交際的生命。
“指事”指一種抽象的造字方法,當不能用具體形狀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號表示。指事字分為多種表達形式,有獨體指事、合體指事和變體指事。獨體指事是獨立的文字,后來在形體上沒有改變稱為獨體指事;合體指事指當已有的獨體指事不能表達抽象意思時,在原有基礎(chǔ)上加些符號來表達意思,稱為合體指事;變體指事是指為表達某一抽象概念,把已成文的文字適當改變,或增加符號或減少符號,通過這種變化來表達字的含義稱為變體指事??煽偨Y(jié)為指事字是由一個獨體字加一個符號組成的,例如漢字“木”字,在底部加一橫為“本”以表達字意為樹的根部,延伸為根本之意;在上面加一橫為“末”意為樹梢,與“本”相對,延伸為不是根本的、不重要的,成語“本末倒置”就是由此而來。
“會意”指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jù)需要組成的一個新漢字。它與“象形和指事”相比,有許多優(yōu)點,同時也有不利于學生學習的方面。會意字可表達象形和指事所不能表達的抽象意義和概念復雜意思。例如“鳴”字,左結(jié)構(gòu)為口,右結(jié)構(gòu)為鳥。鳥、口合為鳴,意為鳥的叫聲,可引申為發(fā)聲,此時解釋成語“不平則鳴、警鐘長鳴”便迎刃而解。而“會意字”規(guī)律也有些晦澀,在唐宋時期,東坡與荊公就曾因此有一趣談,東坡舉“坡”字問荊公何義。共曰:“‘坡者土之皮也?!睎|坡曰:“然則‘滑者水之骨乎?”荊公默然。由此可見,若單用會意字生澀的講解極易讓學生混淆。教師將“象形、指事、會意”三個規(guī)律結(jié)合,會有不同的效果。
四、古文字在中學語文教育的可行性
古文字在最始僅是一個符號,起源于圖畫,具有表意性,能直接了當、鮮明地顯現(xiàn)一個文字最原始的意義。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文言詞義確為重中之重,因其課文繁多,中學生自制力差,學習經(jīng)驗不足,而傳統(tǒng)教學只要求中學生死記硬背,記住便可,導致了學生不理解詞的含義,只能進行短時記憶。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nèi)祟愖钊菀子涀〉氖菆D畫,當我們回想過去時,第一反應到的也是畫面,而兒童時期的記憶方式更是如此,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那么把兒童時期的形象思維與古文字圖畫的形象性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字形詞義,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質(zhì)量,也有助于幫助學生來了解漢字源遠流長的發(fā)展史,了解古代歷史的文化知識。
在教八年級的古詩《飲酒》時,就可以運用古文字對詩句進行講解。如詩句“而無車馬喧”中的“喧”。根據(jù)篆文字型可以看出,該字為左右結(jié)構(gòu),形從二口,由此組成“喧”字。我們知道“口”表發(fā)音說話的意思,“喧”字為二口,便可得出喧為大聲說活、喧嚷的意思。同時“喧”是形聲字,從口(表示說話的含義),宣聲(有宣傳的含義)二者組合為“喧”。以左結(jié)構(gòu)從口組詞可有喧吵、喧鬧等。以右結(jié)構(gòu)從宣可組詞為喧賓奪主等,在此詩句中,可譯為喧擾,沒有車馬的喧擾。通過以上趣味講解,學生即學會了生字又對詩句有了準確的理解。
五、古文字的發(fā)展趨勢
從甲骨文到小篆,從秦漢時期的隸書到現(xiàn)在的簡體字。中國的文字在發(fā)展,古人造字的本意對我們現(xiàn)在理解漢字具有深刻的意義。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三大古典語言中唯一仍在使用的文字,如今我們?nèi)粘I钏玫暮嗴w字,它歷經(jīng)了三千年的歷史變遷。漢字的簡化有利有弊。漢字簡易化的目的是為了漢字使用簡便,易認易寫,因此有些簡化字打破了漢字原本的形體構(gòu)造方式,不能用六書的原則來進行分析。那么我國古代的知識產(chǎn)物就會逐漸被遺忘,想來便十分悲痛。而隨著漢字(簡體字)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高,雖然古文字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并對其有興趣的寥寥無幾。我們雖然不可以讓古文字代替簡體字當今的地位,但我們可以盡己所能,發(fā)揚古文字,讓更多人知道并了解古文字。我國教育部在去年召開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項工作會議,可見國家對我國傳統(tǒng)文字的重視。重視古人文明的產(chǎn)物,在小學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小學開始就讓學生學習字型簡單的古文字,到初、高中學習文言文,這都是重視古文字文化的表現(xiàn)。
六、發(fā)展古文字識字教學的意義
在新的的教學大綱中提出:適度強化文言文的學習,目的是促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③在我看來學習古文字,與學習文言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目的都是為了文化的傳承,而古文字又是文化的基礎(chǔ)。學習古文字,不僅可以增強對古代文字本義的探求和理解,還有助于把握文言句意,輔助學生理解難懂的文言文,正確認識古代文化。在中學教育中,文言文教學是一個重難點,由于大量的古文,讓學生完全理解十分困難,因此借助造字法是十分有效的解決辦法。如“資”、“貴”、“貢”、“貿(mào)”都是貝字底,根據(jù)“貝”字,可組詞“貝殼,”在古代,貝殼作為貨幣交易,可代表財物的意思,因此我們可知道“資”等貝字底的含義。我們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古文字的興趣,更好的辨識近義詞、同義詞以及同音詞,從而更好的學習。讓學生與古代文化接軌,感受我國的文明歷史。這樣既學習了知識又發(fā)揚了文化,無疑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七、對古文字在教學效果的期望
《淮南子·本經(jīng)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④描寫了漢字的神奇力量,人類因為有了漢字這智慧的結(jié)晶,使我國文明突飛猛進。依據(jù)上文所說,古文字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漢字,并產(chǎn)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把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列入教學的第一目標。③所以我們在識字教學時,通過培養(yǎng)興趣引導學生學習,讓形音義與古文字結(jié)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并且現(xiàn)學現(xiàn)用。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事物牌匾、廣告、電視機等,所看到每一個生字時,可以用“六書”中的方法,舉一反三,想到漢字的讀法與含義。
有的古文字字型難認,只要老師生動的講解,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明析。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運用是否正確,不能只追求形式且停留在表面。我相信,師生合作,用古文字幫助中學生學習古詩以及文言文的方法,一定會受用于各階段教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愛好。
參考文獻
[1]姜亮:古文字學[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許慎:說文解字[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劉安:淮南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