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魁 王文 王思宇
摘要:生藥學屬于醫(yī)學學科之一,顧名思義是研究生藥的學科,包括生藥的名稱、來源、栽培、采集加工、炮制、鑒定、應用、組織培養(yǎng)等內容。也就是說,生藥學在藥物形成的整個過程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藥物的使用最關鍵的就是療效和毒理,而以藥物毒理為例,生藥學對藥物毒理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生藥學的研究內容和目標進行分析,結合藥物毒理的作用機制,探討生藥學在藥物毒理研究中發(fā)揮的作用。
關鍵詞:生藥學;藥物毒理;作用機制;研究分析;化學成分
生藥學就是利用植物學、動物學、化學、醫(yī)學等知識來研究天然藥物應用的一門學科,而中藥材生藥學與毒理學實驗是保證安全用藥的關鍵。下文以生藥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入手分析,通過列舉多個例子,證實生藥學在藥物毒理中的作用。
1、生藥學的研究內容及任務
藥物的作用是預防、治療和診斷疾病,有明確的禁忌癥、適應癥和嚴格的用法、用量標準;而生藥則是來自于天然、未經加工或只是經過簡單加工的動、植物、礦物類藥材[1]。準確的識別和判定藥材的種類、來源,以免浪費資源,明確毒副作用;調查藥材的用途,保證藥材供應源、累及知識以發(fā)掘新藥;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生藥質量評價標準,并對其實施正確的評價,為生藥生產提供規(guī)范化的服務是生藥學的主要任務。
2016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根據(jù)“一帶一路發(fā)展規(guī)劃”[2]提出關于中醫(yī)藥發(fā)展的文件。文件指出,中醫(yī)藥是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而其一帶一路發(fā)展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為推動中醫(yī)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中藥的技術創(chuàng)新,完善產業(yè)發(fā)展制度,促進生藥行業(yè)規(guī)模的快速增長。2017年,中國毒理學藥物毒理與安全性評價學術大會上指出,為使群眾更好的了解毒理學安全用藥的相關知識,要加強藥物安全科普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新思路、技術及方法,加大對生藥人才的培養(yǎng),從而保促進藥物毒理的研究,促進用藥安全。
2、藥物毒理作用機制
從用藥開始至用藥結束甚至結束后一段時間,藥物對機體表現(xiàn)出的毒性損傷等一系列的分子事件就是藥物毒理作用機制。而從當前的研究現(xiàn)狀可以得出,藥物的毒理作用機制主要有主要藥理學、次要藥理學和化學介導性毒物。首先,用藥后藥物直接與靶分子作用致使藥理效應擴大,且這種作用與機體理化性質之間無明顯相關性的就是主要藥理學毒理作用。其次,除去藥物的主要藥理學毒理作用外,用藥后還發(fā)現(xiàn)毒物與靶分子反應介導的其他效應有明顯相關性的就是次要藥理學毒理作用。而化學介導性毒性則是指用藥后,毒性的發(fā)生與某種特定的化學物質理化性質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不涉及靶分子反應等作用機制??偟膩碚f,研究藥物毒理的目的是找出引發(fā)機體用藥后毒性反應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應對,以提高用藥安全性[3]。
3、舉例證實生藥學在藥物毒理中的作用
3.1 壯藥白楸的生藥學及毒理學研究
壯藥白楸為大戟科植物,是壯族醫(yī)藥常見的中藥材,有清熱利濕、解毒固表的作用,在山西、江蘇、江西等地可見。生藥學方面,白楸屬直立灌木,以高1.5m~3m常見,由白色或微黃色的絨毛包裹花序和葉柄,枝丫小,葉互生呈卵形或三角形,基部近端呈心型,且有兩個上無毛下被絨毛包裹的斑點狀腺體。根據(jù)生藥學特性可知,白楸的藥性部位為根部,同時為研究其藥效和毒理情況,黃婧, 馬健雄[4]在其研究中對壯藥白楸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和急性毒性試驗。結果得出,化學成分分析得出,壯藥白楸中含有糖類、多糖或苷類成分、有機酸、酚性、黃酮類、載體類化合物,小鼠毒性試驗顯示用藥后小鼠表現(xiàn)為安靜、活動較少,觀察期內活動、食欲及排泄等均無異常。最終指出,根據(jù)生藥學研究結果,推薦白楸提取配置成藥物的最大濃度為1.79g/mL,在此劑量內用藥白楸是安全無毒的。這也顯然說明,通過化學成分分析、毒性實驗等生藥學方法,可幫助我們了解白楸的藥性和毒理,明確白楸的用藥標準。
3.2 苣荬菜的生藥學及毒理學研究
苣荬菜為菊科苦苣菜屬,有涼血利濕、排膿止痛、消腫解毒、祛瘀化淤的作用,常見于陜西、廣西、新疆等地,主要應用于喉嚨腫痛、急性咽炎、肺濃瘡、產后淤血等癥狀。其生藥特性如下,苣荬菜主莖直且高,以30~150cm多見,苞呈鐘狀形式,約為1~1.5cm長0.8~1cm;上部可見條狀細紋,頂部有傘房狀花序且被密集的腺毛包裹,中下部枝葉為倒披針形,有2~5對側裂片,側裂片呈版橢圓形或半圓形,有一對頂裂片,多以長卵形存在?;辄S色舌狀小花,數(shù)量較多,果為長橢圓形扁果,一般以長3.7~4mm,寬0.8~1mm為常見,性苦,寒,于春季開花前采收最為適宜。在郭巧玲[5]的研究中,根據(jù)生藥學形狀鑒定、纖維鑒定、理化鑒定方法對苣荬菜進行研究,結果得出,苣荬菜主要含有酸類、醛類、酮類和芳香族化合物,且不同科屬的黃酮含量明顯不同。毒性試驗得出,苣荬菜具有很好的抗血栓作用,根據(jù)槲皮素的推薦劑量下使用均不會造成嚴重的毒性反應。
綜上所述,藥物的生產和應用最關注的無非就是藥物的療效和毒副作用,藥物毒理學研究的目的就是保證療效的同時,明確藥物的毒理,以減少藥物帶來的毒副作用。而生藥學的應用可幫助我們一定程度上了解生藥的藥物毒理,以提高用藥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劉睿,李新宇,李亞卓,劉昌孝.網(wǎng)絡毒理學及其在中藥毒性成分預測中的應用研究[J].藥物評價研究,2018, 41(05):709-715.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發(fā)布《中醫(yī)藥“一帶一路”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J].中醫(yī)雜志, 2017,23(04):31.
[3]孫建寧, 董世芬. 中藥研發(fā)和評價思路與方法探討[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 2017, 19(3):444-449.
[4]黃婧, 馬健雄. 壯藥白楸的生藥學及毒理學初步研究[J].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4, 21(1):10-11.
[5]郭巧玲. 苣荬菜的生藥學研究[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1, 20(1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