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婷婷 呂晨
摘 要:有著五千年中國文明的中國,在漫長的文明歷史中,無數(shù)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傳承使得中華文明千古流傳,古詩文作為中華文化最寶貴的財富,一直是我國語文教育中最獨特的旗幟,在歷朝歷代都被作為教材的重點。《千家詩》作為流傳最廣最長的詩歌選集教材,以識字到閱讀過渡的蒙學教學形式,成為中國語文教材史上寶貴的資料。古詩詞在現(xiàn)代語文教材中占據(jù)一定的比重,新課標對古詩詞的要求是在閱讀鑒賞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本文對《千家詩》進行整體分析,探求古詩詞在語文教材中的文學價值。
關鍵詞:《千家詩》;古詩詞;文學價值
一、《千家詩》的歷代中的文學價值
宋朝書院發(fā)展繁盛,教育的發(fā)展加速了對文學教材的需要。在傳統(tǒng)的文學教育中,《千家詩》一直都是歷代必學之書。中國文人的歷史中,詩作為一個情感的寄托、宣泄,其含蓄、簡潔、韻律的風格一直都是文人之間爭奇斗艷的才華體現(xiàn)。曹植七步成詩,寫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曠世名言;我們從牙牙學語就會背的《鵝》,是駱賓王七歲作出的神句。詩不僅僅是感情的宣泄、才華的體現(xiàn),更代表者一種文體體系,這種文體是中國幾千年的研究探索出來的獨特文化。
二、《千家詩》對恢復國學的借鑒意義
新課標中對古詩詞學習要求就是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達到審美體驗的效果。在經(jīng)濟主導的世界中,浮躁是整個時代的標志,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尋求一點綠洲?我們都在說尋找詩和遠方,因為在詩中可以體會一代豪杰的灑脫,醉酒吟詩的浪漫,失意惆悵的豁達。《千家詩》中《江行望匡廬》中詩人面對廬山卻“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風雨阻卻美景,原本是令人懊惱之事,但是詩人卻另辟蹊徑“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以豐富的聯(lián)想將整首詩轉變得奇幻莫測。詩人雖然未能見得匡廬真實之面貌,但是卻用一種想象的疑問,將匡廬的撲朔迷離的神秘之景描寫的更加令人向往。如今的生活缺乏的就是這種曠達的情懷,缺乏國學文化的傳承。
三、以《千家詩》為例進行教學探索
(一)古詩詞豐富的表達
在《千家詩》詩中單單描寫春色的就有46篇,《次北固山下》中王灣寫下“海日生殘月,江春入舊年”,發(fā)出了新春之始、黎明將近的時光交替,歲月變化之嘆,以時間變幻流露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們跨越千山萬水,領略人間仙境,只能發(fā)個朋友圈,贊嘆一句真美??梢娢覀儸F(xiàn)在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的稀缺。其實我們的古詩文教學由于缺乏創(chuàng)造實踐這一項,已經(jīng)開始脫離我們的生活,離我們越來越遠。其特殊的文體格式更是容易被人遺忘,學習起來難度也大。因此《千家詩》應該被定為小學生的必讀書目,只有從小養(yǎng)成讀詩、創(chuàng)造詩的習慣,慢慢的在文化熏陶中,體會古詩,才能更好的創(chuàng)造。
(二)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面對古詩教學來說,一直都是教師探究的難點,因為古詩含蓄的文體特征,讓教師難以表達其中的豐富內涵。教育學家說: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古詩教學的課程內容繁多,從字詞的讀音和解釋,到文章的情感態(tài)度,每一處都包含著大量文學知識,教師一定要對古詩文的內容作充分的了解,將古詩的知識充分的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體會都古詩的藝術魅力。最好的教學就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的探究,主動的學習。當然許多教師認為豐富的文學素養(yǎng)對教師來說最重要,但是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傳播知識,如何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同學,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來傳播知識,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許多年紀大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教齡經(jīng)驗豐富,自己的課件重復利用不補充新的知識。殊不知每一代學生都有不同的時代特征,都有不同的情感體驗,用老舊的課件內容,是無法適合新時代學生的要求。因此,教師的課件內容要時刻補充新的知識,結合現(xiàn)實,讓同學更易接受,更容易體會。
(三)教學方法
古詩文課程標準要求是朗誦并鑒賞,在古詩文的課程教學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朗誦中體會情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古詩文鑒賞中,大多篇幅較短,雖然有很多不常見的生字生詞,但是在重復的朗讀過程中,就能逐漸理解其大義。而且有感情的朗誦,更容易創(chuàng)造一個情感氛圍,教師可以先通過領讀,或者名家朗誦片段欣賞來給同學們奠定一個感情基調。中國語文特殊的韻律風格,使得詩歌朗誦成為一種藝術風格。同學可以根據(jù)朗讀的起伏變化,感受文章情感的跌宕起伏。而且學生在自己朗讀的過程中,能夠自覺帶入到作者的感情中,所以更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對古詩文的理解有很好的幫助。在朗讀過程中,也能夠學生主動去了解文章情感,幫助學生陶冶情操。
由于古詩文的創(chuàng)造背景都是封建時期,對當時的政治背景,社會環(huán)境,以及民風民俗,學生都有些陌生,學生在僅有的文章內容中,很難體會其背后的深層含義。因此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課文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千家詩》中高適的《詠史》,在同學的印象中,高適的詩粗狂、豪邁,但是這首詩確寫的卻失意怨念。這首詩是在高適少年之時所作,正是落魄之時,面對政途上的不得意,又有年少輕狂的自大。因此這里借用古人贈綈袍的故事來暗示現(xiàn)在,發(fā)出“不知天下士,優(yōu)作布衣看”的感慨。我們只有了解了詩中用典的背景以及當時作者的情景,才能對詩詞作出正確的解讀。在古詩詞中用典的地方尤其之多。因此,想要學習古詩詞,要充分了解時代背景。
對于古詩文的考察一直都是教學評價的難點,因為對于古詩文情感態(tài)度的體驗很難考察。字詞理解,句子翻譯,或者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題目的答案一般都比較固定化,所以很難考察出學生的真實水平,真正的情感體會,尤其是在學習過程,學生被固定的思維固著。這種思想不利于學生開發(fā)新的情感體驗,不利于新的文學創(chuàng)新。在古詩文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提出不同的了解,反對書本權威,才能促進文學的交流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論爭與存在—文言的現(xiàn)代命運[D].鄒鐵夫.南開大學 2013
[2]蒙學《千家詩》的作者及其文學傳播[D].梁吉平.貴州財經(jīng)大學 2018
[3]從文學啟蒙教育看《千家詩》[J]. 肖華風 盧立敏.華中師范大學 2011
[4]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研究[D].盧夏夏.廣西師范大學 2017
作者簡介:
安婷婷,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呂晨,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