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都保存著具有千百年歷史的古代佛教石窟,見證著數(shù)千年中印文化互動交流的歷程,從不同的角度代表著東方式的哲學思維方式。
中印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其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形成了千百年來兩國文化相互關聯(lián)的重要紐帶。而印度和中國都保存著具有千百年歷史的古代佛教石窟,見證著數(shù)千年中印文化互動交流的歷程。中國和印度在文化理念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代表著東方式的哲學思維方式。
文明的對話
作為敦煌石窟的管理和研究單位,敦煌研究院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與印度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等學術機構進行了一系列交流活動,共同舉辦過學術研討會。在2004-2005年間,雙方學者成功進行了互訪活動。敦煌研究院兩名學者在印度作了為期一個月的學術考察,印度甘地藝術中心也派遣了三名學者在中國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學術考察。此后,敦煌研究院還不斷派學者到印度考察,研究中國佛教藝術的源流等問題,印度學者也時常到中國參加學術活動。
2018年9月,敦煌研究院與印度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簽訂了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印度文獻的學習、鑒定和編目、兩國佛教藝術比較研究、聯(lián)合辦展、學者互訪、書籍出版、共建“文化角”等方面展開持續(xù)合作。同年11月,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舉辦的“阿旃陀與敦煌”佛教藝術高級研究班,邀請了印度相關專家參予授課。12月,由敦煌研究院與印度安貝德卡爾大學(Dr. Babasaheb ambedkarmarathwada University.BAMU)共同組織、在安貝德卡爾大學舉辦了“中印文明對話論壇”。
安貝德卡爾大學所在的奧蘭伽巴德市,以世界文化遺產(chǎn)、著名的印度石窟阿旃陀石窟、埃羅拉石窟著稱于世。在這里舉辦“中印文明對話論壇”有著特別的意義。安貝德卡爾大學副校長B.AChopade教授和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李碧建公使先后在論壇開幕式致辭。這次高級別學術論壇也吸引中印雙方眾多知名學者參與。印度著名學者洛克什·錢德拉教授、尼赫魯大學狄伯杰教授、印度國家博物館館長B.R瑪尼博士等都作了精彩的發(fā)言。敦煌研究院的美術史專家趙聲良,石窟文物保護專家蘇伯民、陳港泉,考古學專家王惠民、張小剛,歷史學專家趙曉星,北京大學教授王邦維,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黃夏年等參加了這次盛會。中印學者們圍繞佛教石窟的歷史、文化及藝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論壇活動期間,敦煌研究院還與安貝德卡爾大學簽署了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建立一套交流機制,鼓勵在歷史、地理、考古等方面的人才交流,以及在藝術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修復方面的合作,分享有關文物保護、考古發(fā)掘、文物古跡數(shù)字化、出版與教育方面的經(jīng)驗。
交流、融合與演變
佛教曾經(jīng)是印度的國教,在公元前2世紀以后直到7世紀,一直是印度文化的主流。佛教不僅在全印度得到普及,還經(jīng)中亞傳入了中國,向東南傳人東南亞。當時佛教成為了全亞洲最大的宗教。佛教自東漢以后傳入中國后,南北朝以后開始繁榮,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千百年來,佛教文化已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印度,佛教在7世紀以后逐漸走下坡路,最終佛教在印度衰落。盡管如此,印度各地仍然保存著為數(shù)極為可觀的佛教遺跡,如著名的山奇大塔、菩提伽葉大塔、阿旃陀石窟、埃羅拉石窟等。由于宗教發(fā)展的復雜性,在佛教不斷向外發(fā)展傳播的過程中,其實包含了不同區(qū)域文化的交流、融合與演變。從中國各地的佛教藝術中,我們不僅僅看到的是印度文化的影響,也可看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文化的因素。因此,研究佛教文化就可以探討印度文明、中亞西亞文明、古希臘文明以及中國文明的交流互動等問題。
敦煌石窟是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敦煌石窟作為佛教石窟,一開始就受到來自印度的影響,從阿旃陀石窟、唉羅拉石窟等石窟的建筑形制、雕刻壁畫的風格等方面就可以找出與敦煌相關聯(lián)的特點。在敦煌4-6世紀的石窟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具有希臘和印度風格的雕塑、中亞風格的建筑樣式,受西亞(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古希臘植物紋樣影響的忍冬紋等裝飾紋樣,受中亞(波斯)風格影響的聯(lián)珠紋、狩獵紋等紋樣。在接受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中國的藝術家們不斷進行改造,以適合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最后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藝術。
因此,敦煌藝術的精神就是一種開放、包容、交流、融合的精神。敦煌藝術曾取得的輝煌說明了沒有交流就沒有發(fā)展,沒有包容就不會強大。沒有絲綢之路持續(xù)的文化交流,是不可能產(chǎn)生敦煌文化這樣的成果的。今天,敦煌研究院也秉承這樣一種開放融合的精神,努力推動以敦煌藝術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敦煌,讓絲路文明的精神在“一帶一路”的新形勢下發(fā)揮更好的作用,推動中印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
本次論壇上也有一些印度學者表示,中國有為數(shù)眾多的學者參與研究敦煌石窟,而在印度,研究阿旃陀石窟、埃羅拉石窟等佛教文化的學者太少了。確實,由于歷史的、文化的原因,印度學術界對佛教文化的研究相對不足。十多年前,我到甘地藝術中心進行研究工作時,就了解到當時只有一位學者在研究佛教藝術,而相比之下該中心研究印度教文化與藝術的學者卻相當多。但最近一些年,越來越多的印度學者在關注佛教藝術的問題,包括石窟、遺跡以及博物館的相關藏品的研究,也時??吹接《葘W者在做不少工作。2005年,我考察阿旃陀、埃羅拉石窟時,有關石窟的介紹,除了極簡單的折頁簡介外,幾乎看不到像樣的書籍。而現(xiàn)在已看到印度學者寫的一些書籍,甚至還有研究得較為深入的著作。這也可以看到印度學術界的一些變化。安貝德卡爾大學還專門開設的佛教歷史與藝術的課程,把印度佛教文化研究作為一項重要的研究和數(shù)學項目來推進。這反映了當?shù)貙W術和教育機構已經(jīng)開始重視佛教文化的研究。
相信隨著印度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包括佛教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文化,關注傳統(tǒng)文化給現(xiàn)代社會帶來的啟迪。佛教文化是中印文化交流探討的一個重要方面,印度有阿旃陀、埃羅拉等大量的石窟遺跡,中國也有莫高窟、云岡石窟等頗具規(guī)模的佛教藝術遺存,這些文化遺產(chǎn)以及它們之間的源流關系,將是探討印度與中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