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媛
〔內容提要〕隨著科技技術的發(fā)展,電子商務日益頻繁的出現(xiàn)在消費者的視野當中,消費者在享受支付寶、微信等新型支付方式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傷害了消費者的權益。第三方支付的主要特征是支付高度虛擬性、專業(yè)性、技術性,但風險防范能力卻很低,因此消費者處于一個相對不利的地位。消費者知情權受到侵害、大量消費者隱私遭泄露、消費者資金安全存在漏洞等是第三方支付現(xiàn)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弊端。相關人員可以從問責未經消費者授權而發(fā)生的重大事故負責人方面入手,重視信息披露制度、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建立第三方支付消費者保障險與保障金制度等措施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方式個人信息安全消費者法律權益
一、第三方支付平臺發(fā)展現(xiàn)狀
(一)業(yè)務量顯著增加
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有關第三方支付方式的細則,即《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是第一次對非金融機構的現(xiàn)金業(yè)務有了明確的條例規(guī)定。2010年開始,第三方支付的規(guī)模迅速擴張,在經過六年的發(fā)展之后,完成了從1萬億元到19萬億元的飛躍。2011年5月,央行給27家主營第三方支付的企業(yè)頒發(fā)了經營許可證。截至2019年7月,共有237家機構已獲支付許可。
(二)業(yè)務范圍擴張速度快
第三方支付的范圍已覆蓋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F(xiàn)階段,第三方支付將著力于發(fā)展新增業(yè)務類型,如財務管理、信用擔保、轉賬結算等服務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隨著4G網絡的普及5G網絡的問世,還有各大品牌相繼推出的智能手機、智能電器,給電子商務的迅速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也使得其日后的發(fā)展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二、我國第三方支付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消費者的知情權
消費者權利中最需要引起重視的必定是知情權,一旦知情權受到侵犯必然會導致消費者和第三方之間的不平等,因此信息不對稱使得消費者錯誤估計自身應享有的服務以及應獲得的保障,進而導致消費者上當受騙的概率增加,更無法對自身權益受到的侵害進行維護。
(二)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保障
在注冊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過程中,往往有一些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是必填項目,如銀行賬號等涉及財產的信息。但是,一些少數(shù)追求利益的黑心商家將其獲得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出售,這主要是由于當前的監(jiān)管不力和監(jiān)管無方造成的。此外,尚存的平臺漏洞也會使得個人信息無意中被盜取和泄露。
(三)消費者的資金安全保障
賬戶安全的問題是第三方機構顯著存在的問題。這其中對消費者個人影響最嚴重的是未授權的支付帶來的大量損失,主要由于黑客利用網絡漏洞盜取交易信息以及消費者的指令存在偏差。更深一步的是,當?shù)谌綑C構經營不善出現(xiàn)經濟危機甚至破產時,消費者的資金就完全失去了保障。因此,種種風險只能由消費者來承擔。
三、完善第三方支付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建議
(一)完善第三方支付信息披露制度
1.完善事前披露制度?!掇k法》中規(guī)定機構應披露服務協(xié)議并對其中的格式條款有提醒義務。然而,第三方免責條款以及消費者的責任范圍都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并且協(xié)議中重要內容應該以顯眼的標識字體等提醒消費者,讓消費者能對自己該享有的權力和應盡的義務有一定的了解。
2.完善變更披露制度?!掇k法》對格式條款、收費標準和收費項目只是進行了泛泛的規(guī)定,實際效果不是令人十分滿意。相關制度的完善空間還很大,如劃定必須披露的信息范圍;增加披露的途徑,電子郵件、電話提醒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式,甚至重要的信息還可以書面材料的形式郵寄給消費者;除此之外,消費者的選擇權也應得到尊重,如果不變更條款,消費者可無條件地選擇終止協(xié)議,而不是硬性的要求消費者只能接受。
3.完善定期披露制度。現(xiàn)存的關于風險以及損失賠付的內容非常有限,定期披露只是一年一次,1月31日對上一年度的情況予以公布。相關部門應考慮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以月或者季度為單位披露有關交易的重大信息,通過這種方式提高效率。
(二)完善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制度
1.具體規(guī)定消費者個人信息權保護的內容。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只是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但實際上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涉及到了對信息的加工、更改、公開等等其他區(qū)域。因此,應擴大對消費者信息的保護范圍,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保證消費者在平臺填寫的信息是安全的。
2.明確規(guī)定適用的例外。不管何種個人權利,保護都是相對的,不能與國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因此,在制定相關立法時必須明確適用的例外情況,必須以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為優(yōu)先,當發(fā)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次之甚至予以排除。
(三)構建未授權支付的責任制度
在所有爭議中,未授權支付的問題是最飽受爭議的,其核心在于應該明確消費者的擔責范圍,以及在支付過程中由于消費者的過失導致信息被泄露是否予以考慮。
1.責任主體。一般而言,第三方支付機構是責任承擔的主體。一旦發(fā)生問題,遭受最大損失的必然是消費者,且他們查明問題的渠道方式的能力有限,相對來說第三方機構則有比較多的預防措施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推動經營者改進服務以及系統(tǒng)升級,以提高整個交易過程的安全系數(shù)。
2.免責情形。凡事存在例外,第三方的免責條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損失的產生是由于消費者故意或者忽視本該盡到義務而造成的嚴重后果,第三方支付機構可免于擔責,那么只能由消費者自擔后果。反之,則應根據具體情況劃分消費者與經營者的責任,在給經營者一定提醒的同時也能減輕消費者的負擔。
3.舉證責任規(guī)則。由于機構與消費者的地位不平等,如果再適用“誰主張誰舉證”顯得有失合理,并且有些信息消費者要獲取是有難度的。因此,更合適的是責任倒置,如果機構不能證明其獲得消費者的親自授權,就要承擔敗訴的后果。
(四)建立第三方支付消費者保障險與保障金制度
1.建立第三方支付消費者保障險制度。為了保障消費者個人信息免受黑客的盜竊,一方面要提高技術,另一方面第三方還可嘗試建立完善的保障險制度。范圍應限于不是消費者個人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的損失,如果是消費者個人造成的,只能由自己負責。但是,保險畢竟無法覆蓋消費者所有的損失,應設定最高賠償額,因此當損失發(fā)生之后先由保險機構賠付,如果超過了最高額度,超過部分應該由第三方機構承擔。
2.建立第三方支付消費者保障金制度。就目前來看,第三方支付機構尚無法與正規(guī)金融機構相比,若機構不幸資不抵債破產,消費者就很可能會無處追償債務,而第三方支付消費者保障金制度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在第三方支付機構設立注冊之初,應要求設立人繳納一定數(shù)目的償還保證金,這樣能更好地保障機構履行其償付義務,一旦消費者遭受損失便有處可循。根據央行的保證金相關規(guī)定以及機構本身的規(guī)模和經濟狀況,償還保證金具體金額可以稍作調整。在機構服務存續(xù)期間甚至服務終止后合理時間內,償還保證金都會持續(xù)有效,這樣可以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促進第三方支付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